孙景坤“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
2021-08-24
三过鸭绿江,“死也要死在前线”“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将来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1924- ),汉族,辽宁丹东人,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荣获“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抗美援朝一级战士”勋章和“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6月29日荣获“七一勋章”。
2021年6月29日上午,66岁的孙福贵进京代97岁的父亲孙景坤领取“七一勋章”。7月2日下午,回到辽宁丹东的孙福贵第一时间来到医院,将“七一勋章”拿给父亲。由于病重,孙景坤已说不出话,但当孙福贵用手机播放《歌唱祖国》时,捧着勋章的孙景坤嘴角上扬、眼里闪着泪光。
三渡鸭绿江卫国,三过家门而不入
1948年1月,在家乡担任农会副会长的24岁青年孙景坤,告别刚结婚一周的新婚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转战辽沈、平津,一路南下解放长沙、海南岛,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解放四平时,我是机关枪手,是敌人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子弹密到把我后背的军装都打爛了,半个月内我换了4件棉衣。”孙景坤回忆起这段经历,眼睛里透着光亮。“最险的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过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
由于表现出色,孙景坤于1949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安东(今辽宁丹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战友们劝他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孙景坤所在部队很快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安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带着“死也要死在前线”的决心,搭乘运送物资的军列,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出师不利,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轰炸。车翻了,他只能沿着铁路线又回到安东寻求帮助。
一踏上祖国土地,孙景坤就径直跑到志愿军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这一次,孙景坤在上甘岭前沿找到了部队,并立即投入战斗。
回忆起一生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他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闯进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个战士,他们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人同归于尽。就在这时,孙景坤带领营部9名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161高地。
“老孙,你们可来啦!”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支全胜大喊了一声。孙景坤赶紧把他抱进坑道,一边为他包扎伤口,一边察看阵地: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这时,一群头戴钢盔的美军士兵端着枪向阵地冲来。
孙景坤大喊:“打!”战士们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进攻。“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两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孙景坤端起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倒地——这场战斗中,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
这场战斗是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这次战役中,孙景坤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中国代表团和金日成的亲切接见。回国后,他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他的光辉事迹,几十年里都无人知晓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孙景坤回忆道。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他的光辉事迹,在他复员回乡后的几十年里都无人知晓,就连他的子女都不知道。
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山城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儿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他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硬是挑了回来。看着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在孙景坤的带动下,山城村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他对别人大方,对家里人却很‘抠”
孙景坤一生没向组织伸过一次手、张过一次嘴,子女们没跟着这位功勋卓著的父亲沾过一分光。
“他对别人大方,对家里人却很‘抠。按理说,当时他有能力为我们兄弟姐妹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可他却没有。我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我勤快,把我的工分从4分涨到7分。他知道后,开会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来。在他面前,我都不如外人的孩子。”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
大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他一咬牙,参军入伍。这一次,孙景坤没有阻拦,还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到部队后,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举着茶缸对战友们说,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里,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亲了。”
“我爸在战场上立了功,在家却从不对我们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孙美丽说。
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渐渐传开了。孙美丽对父亲的态度也从不理解转为认同。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
孙景坤年轻时南征北战,身上有20多处伤疤,小腿里的弹片至今未能取出,长年的胃病折磨让他如今只能喝些流食。每次有部队、地方领导到光荣院看他,他总是念叨:“我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
村里常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将来要捞点什么。”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他说出了心底的想法:“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责编/李希萌 责校/王兰馨、陈小婷 来源/《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坚守初心 英雄本色》,于力、高爽/文,新华社2021年7月10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