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021-08-24李素
李素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体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品读感悟体验,丰富想象,加深理解;读写训练体验,不断积累,灵活运用;实践活动体验,学会合作,积极探究;审美欣赏体验,自我修养,提升品位。因此,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验式教学;有效途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其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情境体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语言、朗读、故事、游戏、音乐、画面、表演、演示等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或图文穿插,或声情并茂,或故事渲染,或演绎带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我们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在教学《竹节人》时,笔者创设语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玩过什么游戏?喜欢玩吗?作家范锡林小时候,自己亲自动手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当时风靡全班,以至全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锡林笔下的《竹节人》,和作者一起玩竹节人吧。”语言情境的创设,引人入胜,兴味盎然。接着,笔者再引导学生:“根据导读提示,你最关注的是哪一点任务内容?”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在根据文本描述的内容,学生完成玩具制作指南后,笔者让学生汇报交流文中描写玩竹节人的段落,相机引导学生:“我们怎样教别人玩竹节人?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对竹节人,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妖怪,还有一张30厘米高的PK矮小桌,小桌上有两条缝,我把它放在讲台上。我们派两个同学上来演一演怎样玩竹节人,再派一个‘小老师拿着书本上来指导这两个同学怎么玩,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后再评一评他们能否讲清楚怎么玩的。”学生们跃跃欲试。虽然“小老师”之前没有玩过竹节人,但在认真学习课文后,在演示中,“小老师”注意语言表述,在结合课文的同时,个别地方还适当作了调整,并作现场指导和精彩的解说,成功地教会两个同学玩竹节人。其他学生对这三位学生作了肯定的评价,也提出了一些小建议。这节课,学生们有了不少的收获。由此可见,游戏情境和演示情境体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二、品读感悟体验,丰富想象,加深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丁香结》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预习,你搜集到有关丁香结的哪些古诗句?你了解到古人眼中的‘丁香结是怎样的吗?”接着,笔者让学生在班中汇报交流,学生回答,诗句如“北宋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中‘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宋代程垓的《满江红》中的‘愁绪多於花絮乱,柔肠过似丁香结。”“元代沈禧《踏莎行·香頰啼痕》中的‘丁香暗结雨中愁,相思滴尽枝头泪。”古人眼中的“丁香结”是“苦闷”“忧愁”“神伤”的。随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作者眼中的‘丁香结又是怎样的?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学生认为:“作者眼中的‘丁香结很美,很独特,因为它‘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笔者引导学生们想象:“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这‘丁香结是怎样的?”学生答道:“我仿佛看见了小小的、圆圆的,像盘花扣似的紫色丁香花苞,静静地‘扣在了柔软的枝丫上。”“我仿佛看到雨中妩媚的丁香花苞。我还闻到了它们淡雅的香味。那香气沁人心脾。”……品读感悟语言,激发了学生想象,再现了丁香的美。当然,也有学生认为:“在文中,作者宗璞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他眼中的丁香结不但美,而且象征着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或愁怨,这正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笔者因势利导:“对了,作者认为生活中需要这种‘丁香结,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幡然领悟:“作者具有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尤其是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在品读感悟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得以升华。
在教学《书戴嵩画牛》中牧童所说的话时,笔者相机引导:“戴嵩的画错在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牧童说的话就可得知,戴嵩的画错在牛‘掉尾而斗,就是翘着、摇着尾巴相斗,应该是‘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结合牧童的话,让我们一起想象,牛相斗时是怎样的?”学生说:“我想,牛相斗时,它们的力量集中在牛角,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学完《书戴嵩画牛》后,笔者适时和学生一起总结:“从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有学生回答:“我从文中牧童的话明白了:我们要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作主观判断,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也有学生答道:“相传戴嵩画水牛非常出名,并有‘韩马戴牛的说法,(下转第21版) (上接第20版)从牧童的言行中让我懂得我们不能迷信权威。”有学生回答:“从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我知道了,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因事求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或特长。”品读感悟体验,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