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3D共面模板引导下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中的应用效果
2021-08-24才立梅杜雪莉刘双婕
宋 玉 才立梅 刘 京 杜雪莉 刘 钊 刘双婕
1.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河北唐山 063000;2.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中医科,河北唐山 063000
随着目前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临床上对于肺小微结节的穿刺手段也在逐渐改进,往期常采用CT 引导皮下肺穿刺活检来获取患者的病变组织样本,单纯的以CT 图像来引导[1],操作相对而言简单方便,但术中仍需要多次进行CT 扫描以便能够灵活调整活检针头的位置,才能够更好地获得样本[2],但经多次调整后,患者经受到的辐射量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危害大大增加[3],基于此,3D共面模板引导下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应运而生,通过3D共面扫描来减少患者在普通3D 扫描下受到的多种损伤[4],精准度更高,效果更加明显。随着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行业也开始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5],尤其对于患者的术后及出院后的护理工作而言,通过各种社会网络媒体平台及智能化手机等设备,大大提升了术后随访和后期健康管理工作的进行效率[6]。李克强总理首次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7],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医疗行业与新兴互联网行业的结合,“互联网+护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8],本研究对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进行3D共面模板引导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的患者采用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法,观察患者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 年8 月至2018 年8 月来我院进行3D共面模板引导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的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观察组应用新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则仅进行传统延续性护理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初诊患者,或曾患肿瘤病史;②临床资料完整;③自愿加入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醒,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病史;②有药物过敏史;③有严重并发症;④资料不全,配合度不佳,拒绝参与本研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延续性护理,通过电话回访和家庭到访等方式来了解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患者在即将出院时,由相关责任护士对其从术后饮食、用药及康复训练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并登记到患者的随访手册中,按照1、3 个月及6 个月的回访周期正常进行。随访内容包括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更正处理;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作息规律;同时在家属的帮助下,让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康复运动,促进恢复。观察组采用新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模式:
1.3.1 建立3D共面模板引导下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患者术后护理小组 组建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专业平台,由1 名主治医师、2 名责任护士、1 名手术室护士及2 名康复科责任护士共同配合,建立起互联网社交平台群聊,并邀请患者加入。各个医师和护士分工协作,主治医师负责在线回答患者治疗和疾病方面的疑惑;责任护士负责统筹安排,查漏补缺,定时发送相关提醒,维持群聊秩序和日常交流;手术室护士负责安排术前和术后患者心理安抚及详细沟通患者具体情况;康复科责任护士负责确保患者术后康复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告知患者康复需要用到的仪器的正确使用方式。
1.3.2 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进行日常回访和知识共享责任护士通过群聊来对患者进行常规回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及时在线解答患者对于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的疑惑,安排到院复查时间和相关细节。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方式,定期上传更新术后家庭护理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向患者演示简单的康复训练该如何进行,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改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手术相关内容的了解和认知。
1.3.3 鼓励患者多使用社交平台进行沟通,随时了解患者情况 由责任护士负责组织和维护群聊的沟通交流,多询问患者是否对手术还存在疑惑之处,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及恢复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疑问,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并给予解答。同时患者之间也通过群聊来沟通术后恢复情况及康复训练进展,互相交流好的技巧和心得,共同改善。
1.4 观察指标
1.4.1 活检成功率 对所有患者进行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按照病理结果来看,若样本组织经免疫组化法诊断为阳性[9],则认为穿刺活检成功,反之,若病理结果仍出现肺组织或坏死组织,样本表现为阴性,则认为穿刺活检失败,活检成功率=(阳性样本数量/总例数)×100%。
1.4.2 并发症发生率 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常见的并发症有气胸及针道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气胸+针道出血)例数/总例数×100%。
1.4.3 依从性 对于3D共面模板引导下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患者进行术后回访,出院时告知患者术后3 个月到院进行回访。完全依从:患者完全依从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部分依从:患者基本依从或部分依从治疗和护理工作;不依从:患者不依从并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总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活检成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临床活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活检成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术后总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术后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总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肺小微结节因总是伴随着肺组织呼吸作用而常常保持运动状态,加剧了穿刺活检的难度,对穿刺治疗的精准性要求极高[10],过去临床上常用CT 进行引导穿刺,通过定位格栅来确定在患者皮肤上的定位点,再进行肺小微结节穿刺,但多次进行CT 扫描会让患者频繁暴露在射线之下[11],且穿刺时角度只是预判,常常不能够很好地达到预先设计好的进针方向,需要多次调整角度位置,增加了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从而增加患者出现气胸及针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12],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医疗成本加剧,治疗过程中经受的痛苦也会加剧。
基于此,目前最新临床推出了基于3D共面模板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技术,通过逐层3D 打印方式,使穿刺活检模板内布满小孔[13],当通过皮肤定点位置下针时,若针孔有出血则会快速渗入和凝固至小孔模板内,避免患者出现针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另一方面,采用3D共面模板技术,能够有效减少针孔误差,使下针顺畅[14],同时还能够确保下针的精准度及安全性[15]。
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作为目前新型护理模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由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并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医学治疗护理相互辅助,形成“互联网+延续性护理”这一概念[16],延续性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实际实施为由医院统一制订转院、出院及患者回到家中之后的一系列观察和术后随访,主要以患者回归家庭生活之后的居家性延续性护理为主。过往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17],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生活负担[18]。
但传统延续性护理仅通过患者主动到院进行复诊,以及护理人员仅采用电话回访等单一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常常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现在所面临的情况,不能及时解答患者疑问[19],很多问题只能够被动等待患者反馈,且若患者主动性不佳,甚至无法发现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0]。本研究中观察组所采用的新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则比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延续性护理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时效性、广泛性及及时性等优点[21],将所有患者集中到同一社交媒体中,共同探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生理性及心理性问题[22],将具有同样特性的患者聚集到一起,在护理人员的帮助和照看之下,互相交流,不但方便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个患者目前所处的阶段,也能够及时知道患者所面临的困境[23],给出合理正确的建议,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而言,效果十分明显。
对于3D共面模板引导下的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患者而言,本身新型的3D共面模板对患者而言就比较陌生,避免不了会对疾病产生一定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24],而采用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方式,医护人员会通过社交媒体先行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穿刺流程,讲解穿刺活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并发症,并详细告知解决方案,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及恐惧等负面情绪[25]。而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护理人员也能够及时通过社交媒体向患者同步简单的康复训练步骤,且可以通过视频、语音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使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照着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26-28],对于患者术后恢复而言十分有效。
而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采用互联网+延续性护理能够大大提高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且有效地缓解了医疗人力资源紧张等难题,同时避免了患者一旦出现问题需要反复去医院沟通等麻烦,相较于传统延续性护理只能采用电话等单一方式而言,更加方便快捷,且更精准地直面患者问题,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于3D共面模板引导下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患者而言,临床效果更好,且患者的术后恢复更佳,但互联网模式也会受到患者自身年龄过高及受教育程度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