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脑卒中后四大康复需求研究

2021-08-24李连涛于梅孔瑞雪王树华

智慧健康 2021年19期
关键词:急性期医护病患

李连涛,于梅★,孔瑞雪,王树华

(1.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神经内科,山东 济南 250021)

0 引言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脑卒中的预期发病率将会继续攀升,对康复需求的日益增长将成为各级医疗部门工作中所面临的重中之重[1]。由于家庭成员的减少、社会支持系统的减弱及老年人对自身诉求的表达不够畅达,造成此类人群的脆弱性[2]。纵观近几年有关老年人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及护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功能康复层面,而心理-社会层面涉及较少,这可能与医护没有明确自身的特殊职责、干预措施缺乏重点及康复工作团队中多学科专家对康复内涵缺乏统一共识等因素有关[3]。本研究通过对老年人脑卒中后康复需求的研究,明确其在疾病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主要康复需求,揭示随着身体功能的康复各种需求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提出更明确的方向,为医疗部门制定政策及考虑医疗资源分配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和康复中心收集脑卒中病例126例。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60~78岁,平均(68±8)岁;发病急性期和康复期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3±6.6)天和(12.5±3.4)周。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人种志的研究方法[4],采用面谈(使用普通话)、问卷、录音等资料收集技术。此种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鼓励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意愿的病患进行有效思想表达,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状态及康复需求与时间、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充分了解病患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体验,获取更完善信息,分别在发病急性期(从神经内科病房转入康复中心后1周)、康复期(从康复中心出院前1周)及出院后1个月三个不同阶段对病患进行访谈。每次访谈之前先征得病患口头同意,完全尊重病患的自主意愿,采用匿名方式,并保护其隐私;明确研究人员的工作职责。

1.3 病例纳入标准及方法

年龄≥60岁,首次发病,无意识和精神障碍,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在本地居住≥7年。能用研究人员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包括构音障碍和语言含糊者),有表达自身需求的意愿。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确诊病例及入选病例出院,院方会立即通知研究人员,并且研究人员每隔2~3天去一次医院核查新病例和出院日期。

1.4 评定指标

使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分别在发病急性期、康复期及出院后1个月对病患进行评定,以把握其功能康复的动态变化过程、探究功能康复与康复需求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老年人脑卒中后康复需求类别

见表1。

表1 老年人脑卒中后康复需求类别

2.2 老年人脑卒中后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排序

见表2。

表2 老年人脑卒中后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排序(由高到低)

2.3 老年人脑卒中后不同阶段的巴氏指数评分

见表3。

表3 老年人脑卒中后不同阶段的巴氏指数评分()

表3 老年人脑卒中后不同阶段的巴氏指数评分()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对信息的需求成为老年人脑卒中后各个阶段的首要需求。发病急性期,因身体制动带来的体位变换的障碍、导尿管带来的行动不便等使病患产生了让医护人员对采取的干预措施进行解释的需求,以消除其不舒适感和恐惧感[5]。康复治疗期间,病患更关注有助于其身体功能彻底恢复的信息。出院后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某种程度上与住院期间相关信息未被满足有关。由于记忆力减退等原因,老年人对在院内获得的信息记忆不充分,出院后一些关键信息会被遗忘。把重要信息尤其是有关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信息记录下来,交给病患本人或其家属,对其出院后持续获得信息的支持、预防疾病复发大有裨益。

发病急性期,由于疾病突发的打击、入院后与家人的分离、家庭活动的终止、居住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心理支持的需求占据了重要地位。病患渴望工作繁忙的医护人员能与其交流,倾听他们内心复杂感受[6]。转入康复中心后,因要适应新的医护人员、新的环境、新的治疗规程及与自己有着同样疾病但功能障碍比自己轻的新病友,其思想压力陡然增加[7]。因此,康复期心理需求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出院后,由于不必再遵守医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家人团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病患的心理需求降至第四位,心理需求的满足又促进了身体功能的康复。

生理需求与病患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发病急性期由于病患身体状况较差,除了基本的治疗需求之外,还涉及更多层面的需求,如因自理能力减退带来的卫生护理需求、因制动带来的体位转移需求,因情绪不稳或环境吵闹带来的保持良好休息和睡眠的需求。康复期和出院后,生理需求降至第三位,说明随着身体功能的康复其生理需求也随之逐渐减少。

发病急性期,交流的需求成为社会需求中的重要内容。病患有与医护人员及病友交流的愿望,无论谈及家庭事务,还是各自的生活经历,都有助于他们放松心情,排解内心苦恼,更快地获得对疾病的认同感[8]。对于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病患,其交流能力的恢复甚至比生理功能的恢复更为重要。出院后,因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变得不能积极主动,因持续的语言障碍不能像过去那样与家人或朋友交流,大多数病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因此,随着病患身体功能的日益康复,其社会需求也逐渐提高,成为出院后第二大需求。

3.2 康复现状分析

60岁以上老年人,因其教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其行为的主动性较差,他们更依赖于医护为其提供相关信息帮助[10]。身体功能障碍较严重者,由于不能主动找医护寻求帮助,只有被动等待医护对其铃声呼叫做出反应,病患的无助感和脆弱感,增加了他们对医护的强烈依赖性[11]。有些病患并不想因提出过多的需求而干扰医护繁忙的工作,因此,他们处于消极状态,尽量不去打扰医护,努力做一个合作者。他们会通过观察医护的行为和情绪来决定是否寻求帮助。本研究发现,病患某些需求层面的满足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如医护主要关注指向性工作,较少关注病患的个人需求,即使提供了需求帮助,但不够完善;学历层次和工作经历的制约;对个体化护理模式和康复护理的理解不深刻;康复护理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等。

3.3 对康复护理实践的启示

在多学科交叉的康复治疗团队中,康复护士担当了促进者的角色,其地位不容忽视[12]。康复护士应充分了解病患整个医疗过程中各层面的需求,整个治疗及康复进程都应以病患的需求为中心,体悟到功能康复与各种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起广泛而有序的评估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护士对病患需求的敏感性,而且有助于病患获取更多信息,尽早建立起对疾病的认知、树立抗病的信心。因此,以体现病患个人价值为核心的人性化护理仍是今后康复护理工作应强化的方向,这也为今后康复护理实践改革提出了更严峻的课题。

本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如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提高资料收集方法的有效性,延长出院后的随访时间、获取更多需求变化的信息,拓宽家属对有关家庭康复需求的认知,增强出院后随访资料的有效性等。

猜你喜欢

急性期医护病患
术中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栓塞术患者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医护一体化结合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护理干预效果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扩散峰度成像技术检测急性期癫痫大鼠模型的成像改变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抗疫医护共赴樱花之约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超大号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