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与实践
——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

2021-08-24张燕华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学情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张燕华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河源 517000)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从学生主观能动性去挖掘生涯的深刻内涵,唤醒大学生的生涯意识,重视理论对生涯指导的应用,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与发展自我,拓宽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思路,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围绕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这一宗旨,以“觉知与承诺—知己与知彼—决策与行动—评估与成长”为学习主线,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为驱动,以成果为导向,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教练技术推进课程逐步开展,将思政融入整个课程体系,积极贯彻课程思政,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友会、学生社团活动等,形成情景体验式第一课堂,线上讨论式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式第三课堂“三课堂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以及生涯发展的规律和职业生涯规划完整模型,我们构建了贯穿大学三年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大一新生加快学生的适应速度,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及专业,重点对学生开展职业定位和个人职业规划设计,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一个基础定位。到了大二,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较为适应,并且对职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规划,进一步进行求职的技巧和训练,通过实际模拟演练为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唤醒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让大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理性的规划,提高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通过实际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1]到了大三,学生已经临近毕业,不仅要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回顾,还要针对实习、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法规、求职心理和求职技巧方面展开指导并提供个体咨询,也可以从细微处入手,比如毕业简历的制作、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如何应对就业焦虑等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基于为大学生准备未来就业、择业而开设的,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包含职业认知、自我探索、环境认知、求职指导等模块,涵盖了学业规划、人格培养、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四个维度。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期,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外界环境,树立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不断评估调整,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还能够为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关注学生的学情是创设有效课堂的基础,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对授课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学情分析是选取教学内容的前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只有首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增强素质,提升能力,教师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针对教学分析和教学策略运用问卷法、课前观察法、调查法进行课前学情分析;运用自我剖析法、课中观察法、项目任务法进行课中学情分析;运用课后作业情况、教师课后的记录和反思、调查沟通交流法进行课后学情分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授课对象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00后”设计类专业高职生的共性特点: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独立思考意愿不强、主动性、专注力较差;理解分析能力较弱、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强、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他们特有的个性特点:有学习的热情,但是没有长远的奋斗目标;处在新环境的适应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自己的职业特性不了解,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2];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没有做过理性的分析;有制定计划的经验,但是对职业概念模糊,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面,依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岗位需求,针对学生学情分析,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层面要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理论,了解就业形势、行业情况、职业分类与政策法规;技能层面既要使学生掌握自我剖析、外部探索、制定决策和求职创业的专用技能,又要提升沟通表达、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通用技能;素质层面要实现生涯意识唤醒,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相应能力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散发时代正能量的价值追求植入心中,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具体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是关键。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唤醒,以及如何让学生对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是课程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组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的应用性课程。体验、参与才会引起学生的觉察和反思,才能促进他们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组织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为驱动,以成果为导向。项目与课时之间具体安排表2和表3。

表2 《职业生涯规划》项目管理甘特图

(二)教学方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体验、参与才会引起学生的觉察和反思,才能促进他们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传统的讲授式已经无法让学生把头抬起来好好听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是现在大学生期望的课堂,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理论讲授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注意力,避免面面俱到;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熟悉教材,明确目的,步骤清晰,操作规范;通过任务导向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学习;通过项目化实训选择案例,让学生课外准备,课堂演练,分析总结。

为了有效解决本模块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运用启发法、检索法、探究法、体验法、讨论法、自学法、访谈法等方法开展教学,同时采用问题导入、代表分享、角色扮演、积分奖励等手段,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完成知识的传播、技能的传授和素质的培养。教师通过“穿针引线”掌控课堂进度及深度,实现师生角色的衔接融合,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信心,并为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按照唤醒生涯意识、引入生涯规划理论、开启自我探索及职业探索之旅到学业规划的制定,再到任务成果分析整理的基本流程开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各项目单元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教学手段

1.三个坚持

本课程教学以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为思路,采用基于“四融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任。本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

(2)坚持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对大学生规划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要坚持全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并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地全程教育和指导。

(3)坚持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配合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已服务200多例个体咨询,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遵循职业生涯规划循环模型的理论,依据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特点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2.两个平台

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借助学习通和生涯App“两大平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辅以网络平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资源,运用学习平台,实现理论讲解、线上线下互动与实践操作的贯穿融合,来培养具有技能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课程的结束也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真正的开始,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分阶段、分群体、分需求地继续推进,通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的不断完善与改进,更贴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求,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并从中获益。

猜你喜欢

学情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