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思想谈我国的音乐教育

2021-08-23李艺卓

艺术评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天籁庄子传统

李艺卓

摘要:回顾历史长河,战国时期各地战乱频繁,社会制度等级森严。周代为了稳固君臣上下等级关系制定了一套文化等级制度——礼乐制度,以“仁义”“伦理”等制约着人们情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崇尚“开放心灵”“精神自由”,在《齐物论》开篇便提到了“人籁”“地籁”的关系,同时赞赏“天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在当今文化视角下,我们通过探究庄子的“三籁”思想,通过以“真”“朴”为美的审美标准,进一步揭示音乐教育的本质,使我国音乐教育更加偏向科学与整体、传承、育人的教学。

关键词:天籁  地籁  人籁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一、“天籁”思想——“科学”与“整体”

(一)庄子的“天籁”思想解读

关于“天籁”,庄子用了一句简短的话解释。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天籁”的声响万变,但又能使其自行停息,这完全出自于自然,有什么东西主使着它呢?以此可以看出“天籁”是庄子所崇尚的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天籁”所发出的声音可以自然停止,无需外力,而“人籁”和“地籁”则是要借助外力才可以发声或停止。庄子对“天籁”解释“咸其自取”为关键句,宇宙万物本来就千差万别,回归自然的本真才是大道,这也侧面抨击了当时的“百家争鸣”局面,在这场文化论战中各派争辩纷纷,尔虞我诈且自我偏执,将自身观点封闭在枷锁之中,这些都是没有“丧我”的表现,不同人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不应该以同一标准来制约。

许多人认为“地籁”高于“人籁”,“天籁”又高于“地籁”,其实“三籁”只是所达到的境界不同,并没有价值的区别,它们都是天地间自然的音响,“天籁”与“地籁”“人籁”相应,汇聚成一个和谐整体。

(二)以“天籁”思想看待音乐教育中的问题

“天籁”思想追求天人合一、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的境界,其哲学思想是直觉整体把握,要有心灵身体上的内在体验。对于音乐课程而言也要把握这种整体性,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文化基础和单向思维,而是将音乐课程的作用更好地与社会文化各邻域相融合。

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在课程性质中首先被强调。音乐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关注技能的同时也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同时艺术是由人创造的,艺术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具有人文性,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也应承载着人文性。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大多数还是将技术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存在授业而不能解惑的现象。师生普遍把技术程度作为教学目标,以达到高水平演奏,弱化理论思想在当下音乐课堂中的作用。学生善于对老师进行模仿但缺乏对知识和理论的深入思考,学生对技能的追求多于对作品的想象,对作品的表演胜于对作品的解读,教学趋于功利化,这与“天籁”思想的直觉有机把握是不符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缺乏人文科学价值引领,学生对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缺乏关心。“天籁”思想不以某一种看法看待世界,其寻求的是自然的本质,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当下音乐课程中人文科学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天籁”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1.“科学”的音乐教育

科学的音乐教育要以“真”“朴”为美,倡导“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夫言非吹也”指言论出于机心,与无心而吹的天籁是不同的,由此看出庄子追求的天籁是自然非外力所施加的。再者《齐物论》的核心思想为“吾丧我”,庄子提出天籁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境界。“丧我”并非丧失自我,而是去除纷繁复杂的我,复归生命本源,是一个澄明净澈的我,去除胸中成见才能释放生命本然的天籁之音。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使教学成为一种合乎本性的行为,反对在音乐中过度添加人为技巧,更多的是回归音乐本身的状态。

科学的音乐教育要创设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展现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庄子对“天籁”解释只用了一句话,并没有给予详尽描述,留下了无穷的阐释空间。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创作力,对课程布局进行思考,尝试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及人文素养,建立赋有科学、趣味的课程。例如音乐课程多开设小组课题研究,教师设定题目或学生自主选题,随机组队,通过各组竞争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知识探究力。在音乐欣赏课与教唱课中,教师需创设相应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在歌唱、创作、表演等环节中抒发内心情感,从而了解歌曲中的人文知识,使其人格得以塑造,以体现课程人文性。

2.“整体”的音乐教育

整体性的音乐教育以“天人合一”观念追求技术与理论并重,打造演创合一型人才。庄子“天籁”思想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是一种整体性哲学观,利用辩证思想避开了西方传统的主客分离,可以将自身的主观情感与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对象相互融合。目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着机械化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技术,即弹琴演唱能力,过于强调结果,现以天籁思想出发,音乐教育需倾向对话式教学,重视整体性,即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关注过程的同时不忘学习理论,从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中摄取有益思想。在培养学生方面也要使学生全面整体发展,打造演创合一型人才,即会创作又会演唱,从而使学生得到整体综合性提升。

二、“地籁”思想——“继承”与“弘扬”

(一)庄子的“地籁”思想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地籁”就是风吹各种不同的窍孔所发出的声音,象征着地籁之乐各具特色,绮丽多姿。由此看出“地籁”是众多特色音乐所构成的,是绚丽多彩的八方之音。在中华民族幅员辽阔的疆域中,56个民族各具特色,汇聚成各种各样异彩纷争的地籁之声。正如我们的中国传统音乐唱腔与生活地域、演唱、演奏、個人风格有关,所以呈现的腔体也各具特色。

(二)从“地籁”思想看中华传统音乐继承问题

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还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体,学校传统音乐的学习还是以主流音乐观念即西方音乐体系观念来理解中国传统音乐。例如口传心授的传统音乐被书写音乐传统取代,中国音乐强调的韵腔、句逗等很少有详细的课程教学,通常被基本乐理和四大件等取代。西方音乐课程体系其主流是以基督教音乐文化为基础,音乐大多肃穆节制,采用统一的记谱法;严格书写、对位,注重和声严谨;其对音乐的认知靠的是客体逻辑分析,正如我们很多音乐学院的曲式分析课。所以学校的传统音乐教学主要依据五线谱或者简谱上的特定旋律教学,过于追求理性统一化,与庄子“地籁”的特色之音不相符。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中华历史丰厚的基因,有着自身丰富多彩的语言、方言,更应认识其本质,继承其精髓,将传统音乐作为地籁之声弘扬光大。

(三)“地籁”思想对弘扬中国传统音乐的启示

1.从不同视角了解中国传统音乐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有所了解。从旋律音高组成来看,教师可以通过传统音乐五声音阶与西方音乐中大小调音阶作比较,进一步了解三音列(组)、五声音阶的旋法与宫调的游移性等;从音乐节奏音值来看,传统音乐音值的随意性、柔性节拍节奏与西方音乐固定强弱标准作比较,了解传统音乐中的散板、散节、板眼等节奏模式;从配器角度看,中国大型戏曲与乐器合奏常用的打击乐与西方管弦交响乐中西洋乐器做比较,配合实际音响,了解鼓、锣等乐器。其次,从中国传统艺术特点出发,对传统音乐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中国传统书法、剪纸、绘画、戏曲等进行学习,探究与吸收中华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乡土气息、艺术内涵,把握不同艺术流派,地方风格特征比较和文化参照,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审美心理。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把握即兴式传承方式。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是以表演者自由表达为主的创作,教学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模式,难以用文字简单说明,需要学生心领神会,从而激发灵感与独特个性,提升创造性思维。

2.重视母语体系课程建设

母语教学不是以西方音乐课程体系为基础纳入课堂的,而是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并行不背的独立音乐教育体系,其内容包含的是中国各民族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继承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艺术与文化精神。管建华老师曾在他的《世纪之交》中系统的提出关于母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主要总结为听觉音感训练;认识中国音乐创作方式;音乐基础课开设区别于西方基础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应学习中国乐理,同时对中国文学史、乐器史有所涉猎。

三、“人籁”思想——“回归”与“育人”

(一)庄子的“人籁”思想解读

子游曰:“人籁则比竹是已”。这里的比竹指排、箫、笙之类的乐器,该句译为“人籁”是人吹奏竹管所发出的声响。庄子用箫和管作比喻,箫和管的洞是空虚的,预示着没有心机偏见的人所发出的语言,人是主体。而这种从纯净的心地中流出的无心之言与儒家所倡导的节制、伦理、规范等相背而行。

(二)由“人籁”思想看音乐课堂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音乐教学审美失衡

“人籁”思想强调一种审美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对于作品的感性理解和生命本身自发的生命体验。其更多强调受教育者自我感悟性表达,重在生命享受,重情感、自然的生命形式,即让学生保持开放性思维。但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少注重学生真实审美的表达,大多都是浸灌式教学,将自己的某些观点或书本上现成的某些艺术家对作品的鉴赏直接讲给学生听,使受教育者在固化的模式中不愿意自我思考,缺少对音乐作品自我审美的解读。

2.音乐教学模式化

“人籁”之乐需要依靠人来发声,凸显着人的重要性,反应在音乐教育上就是要把育人作为根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不同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如果教学方法都按照统一标准制定,可能会使音乐课堂气氛较为吵闹,学生对作品探知的欲望较低。再者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自身表演能力相对较弱,创作能力较低,学生觉得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果不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不大胆创新,就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以人为本,这与“人籁”思想相违背。

(三)“人籁”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1.“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

“回归”要回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第一,要关注受教育者在音乐教学中获得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在人文方面所达到的某种综合品质,这种品质的获得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在教学环节中可多设小组学习环节,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更好的培养艺术精神。第二,关注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回归关心人对音乐的种种体验和基本感受,这种体验需要人亲身参与其中自发的获得,不仅只是靠口头传输,教学中更应偏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因材施教。“人籁”依靠人发出声响,没有人的存在就不是人籁之音,这也形成了吹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对待关系,音乐审美不同,对音乐理解也有差异。同样,师生之间也是一种对待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要使教学模式化,即按统一标准传授知识,要善于激发学生抒发不同见解,减少对立关系,以达到师生整体的审美协调。

2.审美平衡的音乐教育

“人籁”思想的“育人”是充分调动人对音乐的联想与思考,不断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完善,即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始终将自己作为主体,知道自己想成为何种人,通过音乐来领悟、表达自身情感。在实际教学中要追求审美平衡,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技术能力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领悟力,而不是强加于固定的理解方式。灵性是受教育者天生所具有的才智,教师应充分挖掘、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悟性是受教育者后天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以达到对音乐更好的认知力,教师应在悟性与灵性中找到平衡点,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领悟力。

四、结语

本文以庄子的“人籁”“地籁”“天籁”为中心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启示进行思考。从人籁思想角度出发,音乐教育追求“回归”与“育人”为中心的时代旋律,构建以人为本的音乐课程,以防止高科技超速发展使师生迷恋科技而忘记人性本质。以地籁思想出发,音乐教育更加偏向“继承”与“弘扬”为中心的时代主题,增加文化自信,强调母语回归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避免西方音乐教育体制的垄断性。以天籁思想出发,加强音乐教育对“科学”与“整体”的把握,培养学生审美倾向“真”与“朴”,使课程创设注重技术与理论并重,进一步打造演创合一的整体性人才,以减少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技术而丢弃音乐教学本质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方勇,刘涛.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陈鼓应.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张红.浅析音乐课程的“人文性”[J].教育·教学科研,2016(47):22-23.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陳思.高校音乐教学探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天籁庄子传统
自勉
中级车舒适标杆天籁究竟强在哪儿?
少年力斗传统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幸福地聆听天籁之音
我听见了爱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