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高校体育课现状分析研究
2021-08-23李秋艳
摘要:现我国新冠肺炎的防治情况得益于的疫情防控工作的宏观调控以及及时有效的措施,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已经进入到常态化管理模式。全国高校的体育课也已经恢复到较为正常的授课模式。本文对从疫情期间体育课程的线上授课形式折射出的问题分析,到后疫情时期如何集合学生心理心态做好高校体育课程授课做出现状分析,旨在为疫情后高校体育工作者提供教学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后疫情时期;心理心态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旧持续蔓延,国内疫情则不时会零星散发出来,疫情防控进入到常态化管理形势,未来还要持续多久的时间依然无法断定,我们处于了后疫情时代。这对于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是一场大考,也是一次随时代变化而来的一次机遇。此次疫情使得人们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体育锻炼就变得尤为重要。高校体育教育应当重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以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为出发点,以确保学生达到改善身体机能素质为基点,从而达到高校体育课的授课目标。在基于满足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吸取疫情居家隔离线上体育课教学期间发现的问题,改变教学思路,使学生和授课教师都能在后疫情时期从心理上重视体育课程教学。毕竟疫情只是暂时性的,体育教学的未来则是持续性、深远性的。
一、疫情期间线上体育课教学期望与现实不相符
在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响应国家号召,相继都展开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模式,信息化发达的当今社会,利用例如“钉钉、职教云、学习通、学习课堂”等网络媒介陆续开展教学。而体育课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存在客观因素上的弊端。体育课一直秉承着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教育理念,教师们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寝室、自习室,在室外操场上进行各项身体锻炼才是体育课教学的核心。但是在疫情发生后,体育课跟随其他学科进行线上课程教学时,遭受到了各个方面的掣肘。居家隔离期间活动场所受限,学生普遍接受度较低,‘体育课程不适合线上教学从而让体育教师们对于线上课程制作的相关知识学习较少,对于线上教学应用软件知识掌握比较薄弱,另外体育项目比较繁多,每一体育项目又具有自身特点,对于体育线上教学课程的制作比较繁琐,要让课程与各个项目密切联系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1]。都造成了线上体育课教学的“镜花水月”,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升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
1、转变教学思想,贴合时代发展
思想指导行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做为授课教学的常态“教具”。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得出,未来线上课程将会是高校乃至除高校外其他中小学的基础教学模式化,高校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探索如何改变教学思路,将体育课能很好的融入到信息化教学中,而不是单纯的只是下载或者自己录一段小视频,发到群里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照做,或者机械的按照规定要求学生做某些特定动作,以此作为学生的考核标准。‘传授知识和技能知识学习只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获取学习资源的方法、学会如何思考,从而帮助我们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转变“由填鸭式教育变为素质教育,由学会变为会学,由竞争性学习变为合作探究学习,由一次学习变为终身学习”,符合教学改革要求,摒弃陈旧观念,实行信息化教学[2]。熟练掌握好信息化教学手段,才能在未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
2、融入课程思政,导入教学全过程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像是教书育人的一名老师,而体育教育则好似这老师手里的教学工具。体育教学与思政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生‘德、‘体协调发展的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从引入女排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争光的精神,引到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惧艰辛,无形中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在高校各项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中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二级学院的党团活动,大多都围绕着运动会、阳光长跑、各项球类项目展开。在高校各学科与思政教育结合紧密的时候,体育课一直疏离在外,并没有过多的交流。我们体育教师这时候要主动寻求合作,相互协同,为学生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延伸做出改革变新,定期的给出教学反馈,让学生们注重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明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疏导学生心理,做其他学科教学的粘合剂
高校体育课应当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来疏导当前大学生独特的“疫情心理”。在疫情居家隔离不可外出期间,大学生很多都处于恐惧、紧张、焦虑、失眠等情绪下,导致身体素质降低,免疫力低下。而体育课正是改善这一现象的“前线主战场”,有效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也能有效的舒缓大学生们上述一系列的負面情绪。除了帮助提升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提高大学生有一个健全的品格及心理素质。在后疫情时期,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在,学生们心理健康、心态平和、身心愉悦,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其他各学科研究。
三、体育课从边缘走向中心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体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扮演重要角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对于体育又有了新的认识。运动增强免疫力已经成为共识,对健康的渴求是当前的重要诉求。大学体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此大环境的改变下已逐渐从边缘学科走向中心,让学生懂体育、爱体育到形成终生体育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体育一线工作者的重任。
结语
新冠疫情带给我们太多的冲击,在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期,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将会发展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种体育术科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后疫情时期高校体育课在教学中应当把“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全过程,转变教学思路,利用高度的信息化资源,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需求,配合各学科进行探索,不断创新出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适应时代发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璐,孙平,蔡继云,马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实践研究——质性研究的视角[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03):70-75.
[2]王顺兴.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1):91-93.
[3]臧帅,张博.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06):111-112+118.
[4]林武森,杨芳.后疫情时代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2):144-145
作者简介:李秋艳(1980.08-)女,汉族,辽宁,硕士,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