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以养正 善教乐学 润物无声

2021-08-23邢琪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

邢琪

摘 要:“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学生来说,启蒙教育不仅是他们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而且是他们人生中无可逆转的“原始黄金”现象,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全面强调核心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当以学科活动为支撑,紧贴儿童生活文化视野,努力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认真做到并做好“生本学主”这篇大文章,进而在积极引导和潜移默化中获得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益。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低学段课程活动视野,在简要解析当前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就如何构建核心素养下有效性教学模式这个角度,试对此简述一些策略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法有效教学;基本模式构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现状

1.由于缺少应试教学的动压因素,教师、学生、家长都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在众人眼中,这门学科是“可有可无”的,有谁会去关注教与学的经过和结果呢?甚至有些学校只是把课程落实在“课表”上,实际并没有配备专任教师,其教学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教学方法依然在延续“昨天的故事”,普遍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形式: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讲述,为考而教;学生在围绕知识点死记硬背,为考而学。这种情况又如何谈到“有效”呢?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只是把道德与法治当作一门专业性课程在“讲述”,并没有把教材资源与生活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理论和实践“水乳不相容”的教学,直接导致小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一方面严重地削减了课程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同时,更是在许多方面失去了“学用结合、教学相长”的大舞台和活舞台。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模式的策略性构建

(一)以情境涵养为由,努力打造善教乐学课程模式

对儿童来说,由于其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他们往往通过“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活动。在小学道法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儿童发展需要,善于创设或引入相应的情境活动形式,以此涵养并滋润他们的学习心态,努力获取善教乐学的良好效益和效应。以《上课了》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大家几分钟前还在尽情地玩耍,为什么现在都回到自己座位上了?”全班齐声应答“上课了”。教师再问:“你们如何知道上课时间的?又是如何每一节是什么课的呢?”学生再答:“听铃声!看课程表!”教师进一步启发:“还想问一下,我们在上课前应当做好什么呢?”以此让小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和集体交流等形式,开展个体思考下的相互启发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或小视频,向全班展示因没做好课前准备而发生问题的一些具体情景。这样既有效激发课堂学习情趣,让儿童明白“凡事预则立”道理,又能在快乐的气氛中培养他们的初期规则意识。

(二)以生活链接为由,努力打造善教乐学课程模式

对于道德与法治来说,它不仅与社会生活“同在”,两者的外延还是“恒等”现象。就小学道法学科活动来说,自觉接受各类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既可切实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原则,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增加教学的宽广度和深厚度,又能在内外互动中充分发挥对儿童意识和行为的“正引领、正强化”作用。比如,在《课间十分钟》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小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正常在做些什么;然后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有“追逐打闹”“胡乱攀爬”等不安全、不文明现象,也有“上下楼梯靠右慢行”“快乐踢毽子”等既安全又文明现象。通过“视听盛宴”下的“正误”现象对比,更好地深化并引领学生的实际认知。再如,在《上学路上》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把图文并茂的教材内容与自我行为联系起来,通过组织“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活动,达成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时目标。

(三)以自主体验为由,努力打造善教乐学课程模式

“走入田野才能饱赏自然之美,融入江河才能感知水之冷暖。”这一通俗朴素的类比式论断,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即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异曲同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为小学生提供“亲身实践、自主体验”的时空、条件和平台,不仅有利于迎合學生的学习心态,进一步构建和谐良好的教学关系,而且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培养他们“手口眼脑”互动共生的意识和能力。以《吃饭有讲究》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如吃饭前不肯洗手、饭桌上乱拨乱翻、挑食偏食等,以“小课题”形式,开展“故事讲述”下的研讨和辩论活动;再以《玩得真开心》为例。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开展一场“课本剧”下的快乐游戏和相互比赛活动;然后让大家交流实际体会,促进相互之间的分享和共享。这种活动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以信息支撑为由,努力打造善教乐学课程模式

在教育微时代大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是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优质资源。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把它相机应用于学科活动,有利于提供无限良好的活力支撑,有利于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视野和生活空间上都比较狭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跨学科整合”形式,善于打造“音、像、图、文、动”有机一体的课程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把小学生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道路。

(五)以家校互动为由,努力打造善教乐学课程模式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性教育,如果缺乏来自家庭因素的互动、配合和支持,绝对做不到“事半功倍”,甚至“相互抵销”也是在所难免的。正因为如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校内应本着“个异性”原则,注重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利用手中拥有的“非权力”因素,通过安全、合法、有效的各类途径,如个别家访、家校座谈、手机微信等形式,在与儿童家长常态化联系基础上,对他(她)们进行积极有效地指导,努力形成良性互动下的“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并促进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认真做到并努力做好这一“校外工夫”,才能在同心协力下让孩子们真正地成才成人。

三、结语

道德与法治属于社会范畴的意识和行为,是核心素养观中的关键词和核心语。小学教育是实质性启蒙工程,对人生之旅来说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深远。在小学道法学科活动中,教师应以“情境涵养、生活链接、自主体验、信息支撑、家校互动”为基本抓手,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构建善教乐学的课程活动模式。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19.

[2]刘圆.浅谈小学低年级法治教育——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研究,2020(04):73-74.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小学教育的启示
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促进一年级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