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有真实不可辜负

2021-08-23钱铮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思政课核心素养

钱铮

摘 要:近年来,很多思政老师对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但有些教学活动存在形式化、表演化、碎片化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对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到位,二是对核心素养培养意义认识不深刻。对此笔者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二是基于真实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参与;思政课;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2017年出台的思政课程标准中,表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个要素。公共参与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个要素,在思政课中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让学生积累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了解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途径、方法以及规则,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养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很多思政老师对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公民教育活动、公益活动、模拟政协、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模拟联合国等实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诚然,此类活动在培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这个目标的实现上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化。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在我看来,模拟的应该是庭审的形式,而审判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不然达不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但是那次活动却是让同学们穿着法官的衣服,去到真正的法院,按照社区工作人员准备好的台词,读一读稿子,走一遍庭审的流程,邀请家长代表前往观摩。最后拉横幅,拍合照,写通讯报道。这样的模拟法庭只是把庭审过程模拟了一遍,给学生留下的只有“假大空”的印象。

2.表演化。老师编好“剧本”,学生负责表演。笔者曾经观摩过一次模拟听证会,主题是“对垃圾分类内容的社区调研”。整场听证会活动的环节很紧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现状、分析政策、提出建议、听证代表提问五个步骤进行,每个步骤都由各个研究小组组长发言,学生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连听证代表的提问都是预设好的,答案也是提前准备的,中间为了给观众真实的体验,还安排了一次一开始答不上来集体讨论后给答案的桥段。我能理解老师因为怕学生在这么多观众面前出错,所以在模拟听证会前做了周密的安排的做法,但是“公共参与”不就是应该充满不确定性和曲折的吗?

3.碎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是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方法的培养,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想到什么活动就搞一次。比如公益活动,最常见的活动就是重阳节的时候学校组团前往养老院,吹拉弹唱、打扫卫生,把养老院的老人的生活从早晨到晚上安排得满满当当,最后老人眼皮打架,还得坚持把最后一个学校的表演看完。但是养老院平时反而冷冷清清、无人问津。公益活动应该是有计划性的、持续性的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赠人玫瑰……这些美好的品质,应该在一次次有计划的公益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加强,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美好品质。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对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到位。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自觉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识和能力,强调自觉和有序。而模拟法庭活动中将准备好的台词交给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庭审流程,看似“有序”,却忽视了“自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依旧淡薄,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二是对核心素养培养意义认识不深刻。有人说现在是素养时代,言必谈素养。在教育界的大力宣传下,不少老师也意识到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指导和培训,理论和实践不足,很多老师又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因此往往将素养培育简单化、机械化、公式化,将过去开展的活动“装进”素养培养的“新瓶子”,觉得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就算是在培养公共参与素养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活动,这显然是意义认识不深刻导致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意义,在于能力的提升,也在于情感的升华,是学生通过发现社会问题,尝试解决社会问题,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成长过程,蕴含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深切追求。教师不可将素养培育仅视为指标任务,简单认识其意义。

三、改进建议和策略

1.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首先离不开真实的公共生活,基于真实问题引发的思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家庭事务,让学生在家庭中承担一个劳动岗位,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增加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参加家庭的一些决策,如家庭规则制订、劳动责任岗位分配、家庭必需物品采购清单制订等,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对家庭出现的问题合理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小区、社区的问题,如疫情期间外来人员的防控问题、垃圾分类问题、小区加装电梯问题等,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可行性方案递交给有关部门。同样,从班规的制订、修改、执行,学管会的竞选、管理、反馈,到对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原因探究、意见反馈,再到对学校周边问题的关注,如地铁文明出行、一盔一戴等,都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在基于这些真实问题的思考过程中,真正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2.基于真实能力的培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重在真正参与,没有真正参与,学生就获得不了真正的学科关键能力。就模拟法庭而言,笔者认为庭审的各个角色应该主动积累相应的职业素养。首先是法律专业素养,模拟法官、律师、书记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至少对跟本次庭审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十分熟悉;其次是庭审能力,借助基层法院这个平台,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庭审观摩活动,学习庭审的流程和要求,并邀请法官进校园,指导模拟法庭的开展,对学生的模拟庭审提出更专业的意见;最后是法治精神,让绝大多数孩子都有参与模拟法庭的机会,或是代表发言,或是陪审,或是观摩,在过程中感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义,主动维护法律的权威。

總而言之,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必须基于真实,只有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只有基于真正能力的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思政教师,应当以课堂为基础,分析和掌握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注重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开展多元互动,坚定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参考文献

[1]谢丽芳.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课堂实施路径探索[J].成才之路,2019(19):18-19.

[2]谢小健.公共参与意识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18(3).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思政课核心素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