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析

2021-08-23杨平安献丽

决策探索 2021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实践

杨平 安献丽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近年来,我国高校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育人理念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道路。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自主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面对学业压力、职业选择、情感困扰等问题时,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促进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简述

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最早是由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开展德育综合改革时提出的,它强调把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的全部课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新时代高校反思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挖掘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课程观,其目的是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推动课堂教学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进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目标。当一门课程融合了课程思政这一观念之后,其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发掘该课程中固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更为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内心的真实感受。因此,融入了课程思政这一课程观的课堂更加积极提炼对应学科的育人资源,更加关注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进而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引导,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包含以下两点:一方面,二者有着一致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目的均是全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情绪、情感体系,丰富其认知体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二者之间互为前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充分开展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很好地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二者可以达到有机融合、协同发挥育人作用。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析

(一)结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心理健康的意义,进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情感调控能力等,切实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员依据心理学原则,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个体或来访者认知自我、了解自我,提高其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改善乃至消除心理困扰的教育实践目的。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狭义上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观点与行为规范要求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理念与行为上的影响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行为逐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的要求。广义上则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原则,使大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自身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基本规律,增强其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最终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积极地面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高校“育心”和“育德”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积极促进学生的主动融入,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要创设平等对话、有温度的课堂,就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心理和思想独立的个体,充分认可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思辨和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开放沟通、表达心声和需求、学会合作互助。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真正关心和关爱学生,积极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形成真实、真诚、真心的情感联系,做学生的服务者和引导者。此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学生共同探究、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课堂成果的展示可以检验学生问题探究的深度和质量,检查学习的效果。

2.积极推进家校合作,主动构建教师与家长协同育人体系。高校应特别注重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加大与家长的合作力度;高校可以适时组织一些活动,促进学生家长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交流和互动,一起探讨和分析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思政教育的策略,大家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出谋划策;若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经二级学院教师教育引导和调解后依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学校可引导其家长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环节中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干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应对二者的高度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认识二者的内涵和本质,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推动二者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3]李诚诚.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J].学周刊,2017,03(31):5-6.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2011-05-28.

[5]唐月芬,黄茂.课程思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J].教育观察,2020(13):42-43.

(作者单位分别为榆林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