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及体会

2021-08-23李富梅

时代汽车 2021年15期
关键词:分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机械制图

李富梅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老套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它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对教学改革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适用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及时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实操技能。

关键词:机械制图 任务驱动教学法 组合体三视图 分组教学

The Applic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ask-driven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Drawing”

Li Fumei

Abstract:Task-driven teaching is a teaching method that focuses on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nd teachers guidance. It breaks the old routine of focusing on teachers as the main body and teachers as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complete each one. The task is used as a driving force to teach, complete the teaching task, and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It truly embodies the require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 teaching reform. It is suitable for the course of "Mechanical Drawing", which helps students consolid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a timely and effective manner and master practical skills proficiently.

Key words:mechanical drawing,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combination of three views, group teaching

《机械制图》是工程机械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生产实践中,经常涉及到机械图样知识,不会识读图很难学好其他专业课程,也无法胜任今后的工作。近几年的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下降,工程意识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差,再加上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习积极性不高,越学越糊涂。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分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这将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满足不了这些要求。经过反复实践及对其结果分析,发现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于任务驱动法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程的知识,该教学模式融合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在学习当中进行实践。在《机械制图》教学当中应用任务驱动法,可以突出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当中获益良多。

1 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1.1 有助于调动积极性

在教学中以任务为基点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仔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因而讲授的知识点多、难,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顺利完成任务。例如,任务是:找出各个位置的点、线、面,并做出相应的投影。学生根据自己制作三投影面体系,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平面点坐标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掌握了空间点的知识,同时明确了三视图的特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掌握学习过程,在学习当中积极参与、主动分析,并在实践当中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1.2 有助于培养兴趣

在教师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可以根据逐个任务探索知识、了解知识、掌握知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分析,实现了思想之间的碰撞,实现了乐学这一目标。譬如在基本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掌握投影特性,并根据模型利用三面投影体系绘制出三视图,根据空间点在体中的位置掌握点的三面投影,在后面的截交线学习中,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可以直接取点亦或者进行切割,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出投影,并明确相应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反过来激发他们乐学的精神,上课也不会出现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2 实施流程

作为教师,在发挥任务驱动法的作用时,应根据教学阶段、学生自身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来设计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方案,下面将以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为例,对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2.1 设计任务

对于复杂的形体而言,从形体角度看,都是有一些基本的形体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连接而成,我们称为组合体。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将组合体的切割以及组合过程进行动态展示,在展示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组合体的变化,并掌握相应的变化规律。同时旋转组合体,辅助学生明确主视图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从而掌握主视图的选择原则。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布置任务:根据给定的模型,选择主视图并画出三视图。

2.2 分析并执行任务

正确画出组合体三视图涉及的知识点有:形体分析法,主视图的选择,选择图纸幅面,确定比例,布置视图、画作图基准线,画各视图,检查、描深。

对于形体分析法的掌握与否决定了作图的关键,学生要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弄清楚组合体各部分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以及表面之间的连接关系;主视图的选择和布置视图、画作图基准线是难点,好多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选择恰当的位置布置视图;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画各视图应该先从每一个基本部分的特征视图画起,按投影规律将三个视图对应着一起画。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每组六位同学:一位(组长)负责督促检查组内成员参与此项活动,三位负责画图,两位负责尺寸测量。此过程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大大提高了每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3 完成任务

于《机械制图》而言,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知,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看似掌握了知识,但是在完成任务时,时常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学生完成三视图的操作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可以利用练习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从而了解三视图的画法。

2.4 评价结果

于学生而言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接受能力方面,而且体现在理解能力方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点评,在点评时应注意点评的科学性,可以将发展性点评与形成性点评有效结合,从而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找到发展方向。例如,在画图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图样进行评比,对于图样较为清晰、内容较好的给予表扬,对于图样效果不佳的,可以给予订正,并引导学生进行补做,这样学生就可能为了理想的成绩自觉地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该分析这些问题,总结问题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启发,从而为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提供思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并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能力。如学生画三视图时好多都是先画完一个视图,再画其余视图,这样不仅速度慢,而且出现错误也无从着手检查,教师应以这样的图例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图形和出现的错误,后给予学生分析并评价。

3 遵循的原则

于任务驱动法而言,以“任務”为中心,任务的设计情况以及编排情况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仔细推销,认真分析,在教师设计任务时应充分尊重以下原则。

3.1 分层设计

在教师设计任务时,应对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充分分析,明确学生的兴趣、文化水平等,符合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比如,画组合体三视图这一任务,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给其选择较复杂的组合体模型,否则,选择较简单的模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任务,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循序渐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任务逐渐递进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情况逐层设计任务,并确保任务的衔接情况,可以将以往所学知识融入到任务当中。学生的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强化训练中逐步提升。如,在学习截交线时,学生以往学过的三视图知识可以为这些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习组合体时,可以通过一些基本形体按照一定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这样就做到了前后呼应,循序渐进。

3.3 任务应具备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将任务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有效衔接,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较大的创新空间,而且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实现活学活用的目标。

在学习《机械制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知识设置成诸多个任务,确保任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循序递进,引导学生跟随任务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掌握知识学习方法、问题解决方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逐步分析探索的过程当中掌握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宝昌,王亚新,李亚红,等.《机械制图》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运用和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No.828(11):147.

[2]万玲.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J].大众汽车,2015,000(002):89-90.

[3]黄长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探讨与实施[J].新课程:下,2015(2):85.

猜你喜欢

分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机械制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研究
基于职业院校《机械制图》的创新方法研究
浅析如何构建初中化学实验课高效课堂
一体化课堂分组教学中确定展示学生的策略
利用数学建模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研究
分组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械士官大专“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