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与“守正”
2021-08-23张伟品
张伟品
【关键词】戏曲 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育人
【中图分类号】D421.65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8月,中宣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虽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已然蓬勃展开,不少地区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亮点。同时,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呈现。就目前而言,戏曲进校园活动亟需加以思考和解决的重点是“固本”和“守正”,无论相关组织部门还是参与对象,都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把戏曲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坚持“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之道
从戏曲行业来看,一个良好的传承发展环境,至少应该由专业戏曲工作者和广大的观众构成,没有观众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戏曲传承发展环境的,未来的观众就在今天的广大学生之中。同时,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唯有最广大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文化瑰宝,才能真正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传承好中华文化的基因。
从活动目标来看,戏曲进校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其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戏曲教育的机会,成为戏曲进校园的受益者”。“育人为本”本质上体现为对人的重视。因此,坚持“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就是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之道。
坚持“育人为本”的首要原则,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的尊重。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明确教育目的,从受教育者的类型、层次等各方面对教育对象加以区别,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从教育目标上来看,戏曲进校园是针对普通学校广大学生进行的戏曲通识教育,而非戏曲职业教育。戏曲进校园旨在让广大学生领略传统戏曲的美感。因此,目标应该以培养戏曲观众、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爱好为基本层面,而非培养专业演员或票友。因此,在戏曲进校园过程中,要避免追求专业化训练、以汇报演出检验教学成果的倾向。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兼顾提高和深造,以满足不同特点、层次、类型学生的需求。为兴趣较高、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提供系统而有深度的戏曲知识教学和训练辅导,甚至提供一定的专业实践机会,使之在兴趣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特长,作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提高模式。甚至也不排除在戏曲通识教育中,发现个别具有强烈个人兴趣、同时具备专业条件并志愿从事戏曲事业的学生,将其选拔进入专业领域。但无论是提高模式或职业选拔模式,都应视作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一种收获,而不能成为活动本身追求的目标,以免违背通识教育面向全体的初衷。
从受众选择来看,戏曲进校园要面向全国所有大中小学的在校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以区别,不仅大学和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更应该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如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高中等进行细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制定出适应的标准。如剧目的选择,无论是组织学生观看还是进行课堂体验,都需要更加慎重,与成年人的戏曲兴趣活动严格区别。比如,有些学校和教师让小学生学演《红娘·佳期》《拾玉镯》等。即便是戏曲院校,在低年级阶段学这些戏也是从学习、掌握程式出发,对于剧目内涵、人物情感也不求甚解,实际上是传统戏曲职业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无奈之举。对于普通学校的通识教育显然并不合适。还有不少地方让一些低年级学生学唱新编京剧《大唐贵妃》主题曲《梨花颂》并上台演出。虽然这个唱段在当下相对流行,但其本身内容却并不适合少年儿童,完全不应进入中小学校园。
历史上,虽然传统戏曲在观众年龄上从未有过严格的区别规定。但历代对于戏曲剧目也从道德、伦理以及意識形态等方面出发,通过各级官府公告、民间组织劝诫以及家族家规等形式,作出了不少禁限性规定,也就是所谓的“禁戏”。可见,虽然立场、观点有所不同,但青少年尤其是低幼儿接触戏曲剧目应有所选择,这也是一种文化传统。
“育人为本”的另一个基本要点,是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是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构成,是对学生教育的直接责任者。教什么、如何教,都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在戏曲进校园初期,由于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各大中小学普遍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戏曲教师,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参加对象主要由专业团体演员担任,还涵盖了部分研究人员、非遗传承人以及志愿者,包括一些知名票友等。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也不免于人员芜杂、水平参差不齐的弊端。
不容否认的是,戏曲从业人员尤其是专业演员,普遍存在长于专业技术和专业训练,而拙于理论阐述和通识教学的现象。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很多演员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虽然具有本行业较高的技术能力,但对于行业历史、专业理论则往往知识储备不足。而以票友为代表的业余爱好者,更容易陷于个人热情和偏好,而偏离通识教育的基本轨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基础知识和艺术导赏流于简单空泛的问题,而“实践”和“体验”则过于专注,竞相对学生进行演唱或表演训练,而这些演唱和片段教学的内容和审美,往往以教师的擅长和喜好为标准。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埋头于技能、体能训练,而忽视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更有甚者,一些社会机构虽然以专业演员、研究者的名义承接了戏曲进校园的教学、表演任务,自身却并不具备足够的人员和资质,遂雇佣其他人员如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使得教学质量失控。因此,从“育人为本”出发,提高教师素养,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质量监管,是戏曲进校园持久深入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