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8-23周生寿
周生寿
摘 要: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可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距离,增强化学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现象,开启学生的化学学习;选取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探究动力;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感知化学学科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实现知识服务生活。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能力;动力;价值;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119-03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式接触化学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的化学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坚持“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并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生活化教学还能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其学习、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并使其产生生动、真切、愉悦的化学知识学习体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机械讲解为主的化学教学方式,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而是以学生对生活中未知化学问题的好奇心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探索化学知识的乐趣,树立化学学习自信,收获满足感,并以科学的眼光、思想和方法来看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探究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为化学教师提供化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借鉴。
一、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之間的距离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可巧妙地将化学理论知识和抽象概念进行生活化还原。这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内容,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生活化的化学课堂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并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就能找到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以此树立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
2.增强化学知识的趣味性
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较强。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消除学生背诵化学知识产生的枯燥感与乏味感。生动、真切、具体、形象的化学生活场景可以给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增添新鲜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学习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设计参考,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化学问题。这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化学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另外,生活化教学还能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探究的魅力与乐趣。然后,教师以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潜能,实现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3.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启智慧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开辟新的教育路径,让学生不再机械记忆化学理论知识与方程式。可将化学知识融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可以使化学课堂“活”起来。可见,生活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1.结合生活现象,开启化学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化学物质名称时,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不了解这些化学物质名称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学生主观地认为化学知识晦涩难懂,有畏难心理,而这不利于教师开启后续的化学教学。对此,教师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为学生引出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和化学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及化学物质名称的含义,从而不断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例如,教师在教学“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写文件档案等重要信息时,不选择钢笔、圆珠笔,而选择碳素笔。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其中,有的学生想到钢笔字遇水后会模糊,而用碳素笔写的字的稳定性较强,不容易发生变化。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告诉学生碳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在书写重要档案信息时通常会选择碳素笔。之后,教师给学生引出碳的其他三种化学性质,让学生对碳这种非金属元素有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再如,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生活现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展开思考探究。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人们在打开啤酒瓶或易拉罐时会有液体涌出?人们喝完啤酒或汽水容易打嗝,这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只能猜测出温度这一个因素,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强调,“此种现象还与压强有关”。教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现象,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动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见,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新的化学知识时,给学生列出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能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真正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所学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