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播下真善美种子

2021-08-23易振英

成才之路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

易振英

摘 要:语文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课堂教学要结合实际,将语言工具讲真讲实;要将包含的人文思想讲深讲透,对学生进行品德渗透;要以教学形式美、内在美再现艺术之美,让学生获得真知、受到教育、学会审美,获得真善美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真善美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3;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130-02

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相结合,在各学科中最能体现真善美的统一,也最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作为工具性,强调要真实、精确;作为人文性,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审美性,强调通过对文章的品鉴、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展示艺术的本真,培养学生真实的自我;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要善于揭示与展现课文中的艺术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一、返璞归真,回归本真

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名篇佳作,文中都包含着艺术的真实,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通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语文真知、生活真谛,而且能够产生思想启迪、情感共鸣、精神升华。教学前,教师要钻研大纲,吃透教材,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分析学情,研究教法,探究科学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朝着真知真理之路奋勇前行。讲课时,教师要饱含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达到教情、学情、文情的有机统一。要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真正把握语文的本真,在生本互动中体验课文的原味。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儿童时代的生活,将熟悉的生活感受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真切感受到所学课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作品源于生活。

教师要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真情实感。比如,在教学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假设时光回到1946年7月,面对爱国人士李公朴被暗杀,假如你是一个士兵、一个百姓,你会怎么做?当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做了演讲后,当天下午就又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你作为当时的一个青年,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此时心理感受如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并踴跃发言,用历史的“真”激发学生的真性情、真感受、真思考。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哪怕这些见解出乎意料、不尽合理,也要允许他们真情表达,这比起千篇一律、异口同声地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更加真切真实,更加符合生活现实。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设想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后会想什么、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编外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以说,“真”教是教学的基础,教“真”是教学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教,而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教案,然后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还有个别教师为上一堂所谓的观摩课、优质课、示范课,提前在班级中进行多次彩排、预演。这种摆拍式的教学,看似在追求完美,实则是弄虚作假,失去了教学的原味,而且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二、追溯善源,渗透善念

许慎《说文解字》指出,“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强调教育是教人“长善救失”、弃恶扬善,培养人的善心善言善行。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善源,对学生进行善的渗透,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涵养德性的目的。教材有很多正面体现“善”的文章,比如,《未选择的路》告诉人们要善待自己、珍惜人生、不怕困难;《敬业与乐业》告诉人们要勤劳作事、专心致志;《背影》《老王》等告诉人们要孝老爱亲、善待亲人和朋友,如此等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机的教育与渗透。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与揭露人间丑恶的东西,比如,《变色龙》中看风使舵、欺下媚上、寡廉鲜耻的奥楚蔑洛夫,《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酷、贪婪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的菲利普夫妇,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善与恶的对比中,感受到恶的可恶可恨,善的正义与力量,在对丑恶的鞭挞中,获得善心的觉醒,增强正义的力量,激发向善向上的信念。总之,教师要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增强善念、践行善道,做到持善心、行善举、做善事。

三、以美育人,育人以美

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兴趣与注意力,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教学能否给人美感密切相关。课文中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美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渗透。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幽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下下停停,停停下下”的“昆明的雨”的乡愁美,等等,都是美文绘美景、美景如诗画。朗读、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善于把握美的意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善于“以美育美”,通过语言美、形式美等方法进行美的渗透,将学生带入美的艺术境地,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与愉悦。教师还要下载与教材密切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制作充满美感的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再现文章表现的艺术美,营造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比如,在教学《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时,教师可播放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等长江素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的壮丽景观;在教学《春》时,可用课件剪接、播放春天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光之美;在教学《黄河颂》时,可以插播《黄河大合唱》片段或演唱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之美,感悟军民团结抗战到底的决心与壮举;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播放《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甜蜜的吻》等描写母爱的歌曲,让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母亲的温和仁慈、刚柔相济、严慈兼具的性格特点,感受母亲的善与美。

同时,语文教师要注重个人形象,追求课堂教学美感。根据自身的年龄特点、教师身份、性格特征、教学风格等,对个人形象进行合理整饬,给学生一种仪态美的印象。上课时要面带微笑、温文尔雅、举止端庄、落落大方,体现可亲可敬的气质美;讲话清晰准确、流利舒畅、生动有趣,展示语言美的魅力;始终热情洋溢、情感充沛,并善于结合课文表达丰富的情感,该激昂时激昂,该婉转时婉转,呈现精神抖擞、激昂慷慨的情感美。教师的气质美、语言美、情感美,加上善用多种教法、策略的形式美展示文章的艺术美,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情感、智力与身心发展。

柳斌说过,文学创作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此言其实也道出语文教学的真谛。可以说,真善美合一是语文课的至高境界,而渗透真善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则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语文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技巧,善于运用优美风趣的语言,在课堂上展现真善美的人文之光,让语文课的真善美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辰.寻找语文课堂中的“真善美”[J].内蒙古教育,2020(09).

[2]曹锦羽.真、善、美——语文朗读教学三境界[J].小学教学研究,2019(05).

[3]陈学丽.语文教学应回归对真善美的追求[J].语数外学习,2018(03).

[4]肖霞.语文教学何以兼顾“真善美”[J].湖南教育,2017(07).

猜你喜欢

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