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引领让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处

2021-08-23游云青

成才之路 2021年24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学科素养深度学习

游云青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引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文章从立足优化教学、设置核心问题,变式问题情境、驱动问题思考,贴近生活情境、引导问题探究,把握提问契机、理解概念本质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帮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理解学科本质,促进其自主建构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引领;深度学习;学科素养;建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122-02

问题,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素来因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启迪其思维而备受青睐。对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多次提到与“问题”有关的内容,并将其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问题引领”让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处的实践研究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立足优化教学,设置核心问题

问题引领是以目标为导向来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因而,课堂问题是否基于课程重难点展开,是否严谨,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往往决定着学生深入学习的成效。基于此,核心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目标及重难点的浓缩和方向标,往往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课堂知识点。对此,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将立足点置于优化核心问题来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根据已学知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在知识迁移中,通过感悟“转化”思想,感受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通分、约分等知识,教师可通过设计兼具新旧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例如,小国和小华比谁的作业写得快,小国语文作业用时5/12小时,数学作业用时7/12小时;小华语文作业用时1/3小时,数学作业用时1/5小时,问:最后谁赢了?师:“如何判断谁赢了?”生1:“谁用时短就是谁赢。”生2:“可以先求出小国的时间:5/12+7/12=12/12=1(小时)。”师:“为什么这里的分子5和7可以直接相加?”生:“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师:“很好,小国的作业时间求出来了,接下来怎么办?”生:“还要求小华的作业时间,式子是1/3+1/5=?”师:“这里的分子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生3:“不能,因为分数单位不相同。”师:“那应该怎么做呢?”生:“先通分,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直接计算了。”教师追问:“那用什么做公分母?”生4:“用这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师:“大家计算一下1/3+1/5=?”生5:“1/3+1/5=5/15+3/15=8/15(小时)。”师:“谁的时间用得多?”生:“小国 1小时,小华8/15小时,1>8/15,小华用时少,所以小华赢了。”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将数个核心问题串成一个严谨的逻辑链,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旧知作为杠杆,层层深入推导新知,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二、变式问题情境,驱动问题思考

变式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对原有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它主要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层次来设置问题,驱动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变式问题情境,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深度学习的行为。

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学完圆的面积公式S=πr2后,在课堂上出示两道题目,其中第一题是常规题,第二题是变式情境题。(1) r=2 cm, (2)正方形的边长=4 cm ,求圆的面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第一题会做吗?”生:“会,用面积公式S=πr2代进去,得2×2×3.14=12.56(cm2)。”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公式的运用都很熟练。那现在看看第二题。”学生沉默了一会儿后,开始相互讨论。师:“仔细观察阴影部分的图形有什么特征?”生1:“它是用直线和弧线围成的图形。”生2:“阴影部分是4个小扇形组成的。”教师追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熟悉的图形呢?”生3:“把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小扇形旋转一下,就能拼成一个圆。”师:“非常不错。现在大家能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了吗?”生:“阴影部分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4 cm,所以它的半径也是2 cm,面积就和题1中圆的面积一样,都是12.56 cm2。”师:“不错。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生1:“有些题目看着复杂,其实也很简单。”生2:“思考和转化很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对问题进行灵活变式,不仅有利于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助推他们进行深入思考,还能引导学生聚焦数学本质,领悟数学思想,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贴近生活情境,引导问题探究

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展开探究。这样,既能直击学生的思维困惑点和知识生长点,又能增强他们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优化”,教师可将教材中的例题改编成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小明早上6点45分起床,穿衣服需要10分钟,刷牙需要5分钟,洗脸需要3分钟,吃早餐吃的是泡麦片,烧水需要15分钟,冲麦片需要1分钟,冲完麦片后需要泡3分钟,需要15分钟吃完。小明最早几点可以离开家?生活化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得出7点19分出发的结论。

问题越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探究的热情就会越高。因此,教师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中坚持遵循问题源于生活的原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把握提问契机,理解概念本质

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感知到逐步抽象、深刻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抓住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层次,还要注重把握提问的契机,适时追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圆的特征进行讨论。教师问:“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生1:“圆没有棱也没有角。”教师追问:“没有棱是什么意思?”生1:“没有棱就是没有边。”教师继续追问:“那圆真的没有边?”生1:“不是,只有1条边。”生2:“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而圆则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教师:“中国古代教育家墨子曾经说过,圆,一中同长也。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生3:“一中是圆心。”生4:“同长是半径。”教师追问:“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不是一中同长吗?为什么不是呢?”生5:“因为这些图形的中心到每条边上各个点的距离不一样。”教师继续追问:“那圆呢?”生6:“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一样长的。”师:“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是圆的本质特征。”

学生刚开始对圆的认知,只处于一种基本的层面。正是教师的层层追问使他们对圆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從表层逐步走向深刻。

综上所述,问题引领的教学,教师应当注重核心问题的设置,通过构建核心问题链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来提升课堂的价值;通过变式常规题型,驱动学生思考,提升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度;借助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强化其数学应用能力;把握提问契机,适时追问,让学生通过纷繁复杂的数理表象,直达数学的学科本质。

参考文献:

[1]邱苏敏.问题引领思维,促发“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0(28).

[2]刘媛.让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例谈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施[J].数学教学通讯,2019(16).

[3]王玉东.核心问题引领: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理性追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1).

[4]陆玉辉.“核心问题”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6).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学科素养深度学习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