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为魂兴教育精研课程育贤才

2021-08-23李庆辉

教育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教育

李庆辉

站在义务教育的起点,如何把握学生成长的黄金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成长筑基?这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扎根特区土壤,广东省深圳市行知实验小学本着“生动发展、积极教育”的理念,以探寻适合学生的发展之路为使命,打造高质量、有内涵的教育乐土。学校以“造一个真善美爱乐群的儿童世界”为办学目标,期待学生经六年的培养,成长为智力、体力、精神、情感全面发展的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行知美少年。

聚焦素养培养,立足学生成长,在慈和、智慧、优雅的行知人的努力下,办学5年来,学校从未停下教育创新与实践的步伐。全国“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课题实验学校、深圳市十大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最佳STEM学习空间……一连串教育硕果的背后,凝结的是对厚德兴教的信仰以及对办精品教育的不竭追求。

行知文化引领办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根”、教育的“魂”,无声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25载育人路,作为一校之长,“要办什么样的教育”的思考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让我不停找寻它的答案。

在寻觅的过程中,一封毕业生来信启迪了我对育人之道的理解。“小学6年是我记忆里最快乐和温暖的时光,您总教我们学会分享,以至于我上了中学也保持着分享的习惯。我再也没有遇见过像您一样为每位学生庆祝生日的班主任了,感谢您的启蒙。”小学教育不只为学生6年,更关系到一生的发展。我们坚定了学校的育人观——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化,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用爱滋养静待花开,为成长铺就温暖的底色。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育不是给桶里装满水,而是用爱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当教师深刻理解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就能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让行知文化的精髓渗透至日常点滴,培养有修养、会创造、爱生活、懂感恩的行知学子。

学行知,思行知,践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知文化博大精深,小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学校分龄提炼行知要点并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中:一年级学习行知儿歌,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勤思善行;二年级将行知文化融入课程与活动,学生在演讲课和校园演讲日讲述行知小故事,锻炼演讲技巧与登台勇气;三、四年级学生理解力更强,来到行知文化长廊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成长经历;五年级开始半天跟岗体验,学生跟着厨工、清洁阿姨等走上工作岗位体验生活;六年级学生通过教低年级同学值日、整理个人物品等培养责任感。对学生分龄进行心智文化教养,落实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将知行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学生内心,让他们扎根校园沃土尚德修能。

以每日三问培育“发光体”。是否做到“儿童第一”?是否让所有孩子受益?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吗?“公平教育三问”贯穿于学校每天的工作中。它的提出源于创校校长满晓螺对公平教育的思考。赴国外考察时,满晓螺校长看到孩子们尽情起舞的欢乐场面极具感染力,反观我们的孩子,被审美焦虑裹挟,缺少走上舞台的勇气。于是,她提出了“公平教育三问”,这三问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的三把尺子。“不培养精致的演说家,人人都在说,人人有机会”,公平教育理念不只应用于演讲等校本课程中,学校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注重人人参与。当用课堂里的公平教育搭起舞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精神的历练与能力的提升,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这种底气让他们内心生发出力量,足以面对未来人生的风浪。

实效德育滋养童心

只有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校着意营造“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氛围,时时蕴德育之机,处处是德育之地,形成了兼具生命情怀与人文关怀的大德育课程观。

指向未来的教育。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学校的不懈追求。当教育蕴含前瞻性,才能帮助学生习得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技能。深受地区义工文化影响,学校将环保作为办学特色,精心创设校园环境,并参与到守护生态文明的活动中,让其发挥无形的教育力量。

“轮胎文化”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建校之初因环境布置任务紧急而急中生智的做法。教师们将采购回来的旧轮胎清洗喷绘,变成了架空层的装饰、花架等,美化环境的同时契合环保理念,用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废品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艺术品”。此外,学校用红酒盒做装饰、每个楼层放置智能纸类回收箱,用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家校合作也为生态文明教育开拓了新途径,在家长的协助下,义工入校协同垃圾分类,并作为讲师进班授课,学生也获得了校外环保实践的机会。

当教育落于实处,教养便能在生活细节中显现。学校杜绝餐饮浪费,“光盘”是行知人的行动自觉。考虑到厨余垃圾成分复杂会破坏环境,学校尝试环保堆肥,将形成的肥料用于校园楼顶种菜,用专业堆肥箱变废为宝。环境浸润人心、行动跟上思想,行知实验小学真干事、干真事、干实事,让生态文明教育从“纸面”走向“地面”。

指向生活的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发布,让教育“重智、輕德、弱体、少美、缺劳”的现象获得了关注。缺少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学校明确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是“会生活的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式,让学生拾起劳动教育,学会生活。

考虑到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家长们溺爱子女,不愿让他们从事家务劳动,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生活技能大比拼”,倒逼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将5大类47项劳动教育内容安排到六年的课程中实施:一月一主题,每月以班级为单位围绕确定的主题开展活动;一周一练兵,每周三为无学科作业日,学生只完成生活技能作业;一学期一比拼,每学期选一个下午,全校展开“生活技能大比拼”。寓教于乐,提高劳动技能。

面对家长认为劳动教育会影响学习的顾虑,学校和家长积极沟通,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创造能力和家庭劳动呈正相关,会劳动的孩子未来发展有更多的可能”。看到孩子生活能力提高,成绩也没有下滑,家长们逐渐认可了劳动教育以及学校的理念。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