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管理制度,提升教学效能

2021-08-23彭瑞敏

教育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备课组评价过程

彭瑞敏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只有加强教学管理,才能提升教学成效,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管理面临很多问题:教育功利思想严重,重成绩轻育人;教学内容侧重知识传授,弱化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批判精神等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滞后……对此,需要校长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有效运行。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结合具体案例,共同探讨教学管理制度重建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管理等问题。

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李万峰:当前,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整体滞后,二是缺乏系统性,三是激励性不足。这三方面已经成为“制度之阻”,影响着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快、教育改革步伐快等,当然,也有人为的因素。

如何破解?首先要回到原点,从管理谈起。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就要严谨,体现在制度建设上,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思考,让不同策略、措施相互协调,在立德树人上发挥积极作用;艺术则体现在制度和措施让人易于接受、乐于践行。这就需要校长有“众筹”思想,既要重视自上而下,充分调研,换位思考;也要注重自下而上,倾听呼声,群力群策;还要横向比较,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另外,学校制度建设必须跟上国家前进的步伐,与时偕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在这里,我想谈三个观点——

制度建设首在发展。第一是主动发展。信息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未来教育就在眼前。作为校长,应该认真思考未来学校如何提供更好的教育,并依据学校的特点,设定目标,建立制度,推动工作向前发展。第二是借势发展。当下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从国家层面来看,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确立,教育和其他领域改革联动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教育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可借此寻求解决之道。

制度建设重在创新。有人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面对持续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敢于创新,才能推进学校现代化治理。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问题的破解,无经验可循,唯有创新。比如:后疫情时代,在防疫常态化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五育并举?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引导教职员工更加自觉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带来学校管理的新动能?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背景下,如何立足校内进一步实现增效提质?

制度建设贵在平衡。学校的制度构建、机构改革、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注重平衡。只有从实际出发,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学校才能发展得更好。

向管理要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刻不容缓。只有变“制度之阻”为“制度之利”,才能真正打通教学管理的“任督二脉”。

教学过程的管理

郭胜道: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提到“道”“法”“术”三字,只有三者兼备,以道御术,道法自然,才能形成有效策略。教学过程管理也可以遵循这三个字,持续推动教学过程优化。

明道:树立科学融合的理念。一是坚持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立德树人,明确育人方向,五育并举,落实育人要求;二是探索教学与学科素养的有效融合;三是明确教学过程管理中“教者”与“学习者”双中心的有序融合。

择法:厘清政策要求与实施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更多地立足于学习者的角度,优化5个要素:时间、空间、人、知识和环境。

优术:整合资源,构建体系,系统化落地。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学科实验校,明确了“依托任务包,创设多场景,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过程管理思路,体现了“以学情为主导的教,以自主为基础的学,以混合式学习为特点的学习方式”。

任务包的设计,重在推动教师“研”与“教”的变革——立足学习基础、动机、方式、内容、评价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发挥集体力量优化教学目标、教學内容、教学资源与方法,改进教与研的方式。任务包的使用,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创设多场景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学”的变革——学习空间更广泛,学习时间更灵活,学习形式更自主,学习内容更多样,更突出个性化学习。

这种教学过程管理思路通过“三可”来落地:可操作(有切入点)、可检测(有数据)、可坚持(形成常规);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做出改变:融合信息技术后的课前预习重在多维前置,课中学习重在高效生成,课后巩固重在精准有效。

课前预习环节,借助资源平台推送预习单和相关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并在线反馈预习结果,教师根据课前预习反馈,调整学习目标,确定课堂重难点,并围绕调整后的目标重新设置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二次备课。

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教师针对重点问题精讲精练、点拨到位,还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讲解,力争实现学习的最佳效果。

课后作业“控量、提质、增效”。作业分层,既有“套餐”也有“自助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同时,限时限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学生完成后,部分作业借助平台提交,教师在线批改,精准诊断,精准指导。

仇兆兵:青岛通济实验学校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全面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制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以《教学管理考核办法》为引领,进一步规范常规教学。实行教师发展中心抽查考核、级部教学管理、学科教学管理、备课组教学管理四位一体管理制度,定期督查与不定时抽查相结合,所有检查结果纳入月查考工资。

以《教学常规月考评办法》为依据,按照抽查结果发放月考评工资。成立专门教学常规月考评小组,每月固定对各备课组常规内容随机抽查评分,按照分数为备课组评定等次,根据等次发放月考评工资。

以《备课组考核办法》为抓手,加大对备课组的管理力度。将备课组各项常规量化,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作用,对备课组成员采取捆绑式管理。每月根据积分给备课组评定等次,根据等次发放备课组长补贴。每学期末根据总积分评选优秀备课组,并根据《教职工量化积分方案》对备课组成员予以量化加分。

坚持“四清”制度,做好作业批改与特色作业设置。坚持做好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做好各种常规作业批改工作,做到按时批改、全批全改、二次纠错;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倡导特色作业,如语文的生活化周记、数学的数学故事、英语的最美书写秀等。

加强教学研究,打磨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本,构建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低年级:先教后学,以学定教,在教学中渗透学法;中年级:边教边学,教中导学,在教学中教会学习;高年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同时,倡导各学科深入开展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生本高效课堂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固定教研活动时间,强化集体备课。学校对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做了统一规定,同时要求每周的教研活动提前定内容、定责任人,并通过周计划上报执行。倡导集体备课,在时间上,严格做到“三次备课”,即学期前备课、周前备课与课前备课;在形式上,强化集备研讨课“三备两磨”模式(三次备课、两次打磨)。

开展“四课”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课”即集备研讨课、示范课、赛课和领导干部听评课。集备研讨课为各备课组常规课堂教研活动,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上一堂课;示范课包括领导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党员示范课等,是学校层面认定的具有学科示范与引领作用的课;赛课是青年教师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每学期至少一次;领导干部听评课为一种常规课堂督查形式,领导干部每周不定时推门听课,并在听课后给予评价意见。

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引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目前我们有山东省2020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两项、即墨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三项。同时,我们倡导设置校级小课题,提升教师的校本研修能力,并鼓励、协助教师进行高级别的课题申报。

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构建“和美通济”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和”系列课程侧重传统文化领域,包括国学、写作、阅读、书法四个课程模块;“美”系列课程侧重身心发展领域,包括健康、劳动、戏剧、生命四个课程模块;“通”系列课程侧重才艺特长领域,包括艺术、体育、语言、数术四个课程模块;“济”系列课程侧重实践创新领域,包括科技、家校、法制、研学四个课程模块。在这16大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学校开发延伸出60多项子课程,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设了近百个学生社团,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近年来,我校自主创编了《生活化作文序列》《诗韵通济》《墨韵通济》《艺韵通济》《智韵通济》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卫红光:“过程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概念,可理解为“输入”与“输出”相关活动效益的管理过程。不言而喻,学校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

教学过程管理具有完整的体系,其中,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关键环节。初中阶段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被动学习”导致教学过程低效的问题。能否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应该管什么?管理应该面向谁?具体应该怎么管?学校要在教学过程管理的实践创新中一一解答。

学校管理应该管什么?应该聚焦核心内涵建设,抓实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组织程序。上海学校教学改革有两个重要抓手,即“单元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整合实施”,笔者理解为“围绕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组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案,其主旨是改变“被动学习”教学过程,其目标是提高“学会学习”有效教学过程的水平,其方式是采取“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实践表明,专项教改的实施,有效推進了学习方式变革的进程。

管理应该面向谁?应该面向教研组建设,聚焦教研组教学改革综合水平与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校需要落实教研组主体责任,实行团队自主建设、自我管理。其中,组建以专家和学科领衔人为核心的学科团队,强化由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构成的学科管理团队,是根本性举措。学校只有依靠学科团队主体,才能持续优化“主动学习”教学过程的管理。

具体应该怎么管?应该在课堂教学评价导向上着力,包括教师教学发展性评价和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突出师生参与教与学活动自主发展、自我监管、主动调整的主体管理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自觉评估主导地位“评价指标”的达成,课后则要尽可能依据“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信息,改进教的过程,使之进一步精细化。同时,教师还要主动评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反思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欠缺之处,从而优化组织教学过程。

实现“积极参与并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业质量基本都不差。学校要基于这一普遍事实,坚定推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统一的质量意识。当然,学校优化教学过程的管理远不止如此,但抓住上述内涵建设、教研组建设、教学评价的要素,就会逐渐走近“人的现代化教育”。

教学评价的管理

卓道琴: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风向标”。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依据生态教育观点,积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及其激励作用,建立了一种互动式生态评价体系,将评价的着眼点聚焦在学习主体之间的高度互动、学习任务的有效激励及优化生态评价的过程上。

评价主体,多元互动。

怎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结合学校“合作共进”理念,我校实施“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系统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调查研究人员等。教师评价,以指导和鼓励为主,既可以对班级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部分学生进行评价。组内同伴互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小组互评,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学生和教师都要及时记录每名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给予量化评价。

优化过程,精进常规。

怎么秉持热切的期望来观察、关注和接纳学生?我校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常规为抓手,全过程、分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评价标准,激发学生丰富潜能,支持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体来说,我校采用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课堂评价、注重学生成长环境指标的多维评价和师生成长互助评价等。为提高评价方法的互动性,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可视化即时评价结果,并通过可视化技术将智慧课堂教学过程的相关数据,以即时反馈、全局展示、动态累积、趣味显示的方式应用于教学各环节。为推动教师成长,我校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采用随机抽签、“推门听课”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我校运用PDCA质量管理法实现过程优化。在管理活动中,要求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的步骤进行,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PDCA重点在反复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和学习过程。课后的诊断与改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成功的做法加以肯定,提炼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形成教学智慧;对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分析问题的实质,并转入下一个PDCA加以解决。

团队评价,合作共进。

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共同愿景,我校着力打造团队文化。为促进教师合作,我们组建了学科管理团队、班级管理团队和年级管理团队,通过目标考核,对各团队进行激励,增强教师团队意识。在考核上,我们对三个团队实行捆绑式管理,设立合作奖,将同学科的教师和同班级、同年级的教师作为一个整体来奖励。三个团队既是工作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大家团结协作,让学校的教育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学校实施年级团队考核,把每个月的课堂巡查、班级日清、教师考勤、推门听课、集会纪律等都纳入团队竞赛,以团队力量带动教师个人成长,同时引导教师努力实现个人与集体的融合、个人与制度的融合,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陶丽: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我认为,应该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评价倾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

全面学习新时代教育评价要求,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

教师队伍里既有老教师,也有中年教师和新教师,新旧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碰撞、地方教育的差异性等,都会导致教师们对教育评价的认识和理解不一样。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如何达成思想的统一和育人标准的统一?

全面学习和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新课标对教师素养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出发,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富有创造性、多元、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再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学校要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融入对教师的评价。校长应该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条件、教育资源等深入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发挥学校的优势,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要充分调动现有教师资源,打造体现教师专业特长的特色课程,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提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课程。

学校制定教师常规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对教师常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每学期分阶段进行检查、反馈。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制定相应计划,搭建广阔平台。常规教研扎实开展,公开课、展示课、研讨课、教研主题分享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同时,学校会定期、定主题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和学科教学能手走进校园,深入课堂,为教师专业成长诊断把脉,引领教师快速成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和效果将作为学校评估教师专业成长的依据。

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如何落实,是学校评价体系建设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校的做法是,从部门入手,各部门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制定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措施。这种评价是自上而下、一脉相承的动态评价过程:国家教育评价顶层要求—学校评价具体指标—各部门评价多维度融合—德育部门+班主任为核心站点—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处处皆课程、处处可评价、处处有评价的具体评价的落地。评价有标准、可量化、可记录、可反馈、可分享、有总结。

例如,学生学业评价方面,由学校教务部门和教研部门结合合肥市绿色指标测试结果,科学评估学生学业达成情况。学校可根据评价结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探讨基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科教学方法,确定学校教研方向和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点,再由学科教师针对学生学科评估情况,把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梳理出来,交由备课组研讨,并针对学生学业程度差异,研制分层学科作业,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学校實行全学科教师面向学生多维度评价。所有教师每学期都有评价学生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学校设计学生评价卡,评价卡分A、B两版:A版由教师填写后送给学生,B版由学校留存,作为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依据,期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视角是多维度的,可以是课堂教学,可以是集体活动,可以是劳动实践,等等。

学校评价是一种管理手段,重点在于“理”,要力求管得到位、理得恰当。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中,要明确哪些是规定动作、哪些是创新发展点,把教育管理常规和创新有机融合,力求评价目的明确、方法灵活、对象具体,以评价促学习、促思变。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备课组评价过程
备课组长的定位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