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小莉”背后的民生百态
2021-08-23
一年365天,她们都在帮忙。比如,鸡丢了,因为脚臭被打了,买的沙发扎屁股了,农民的西瓜卖不出去了……节目开播12年,因为帮忙成功率太高,求助人送来的锦旗太多,挂在办公室墙上“就像不孕不育门诊一样”。
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小莉帮忙》已经开播12年了。在栏目中,有19个名字都叫“小莉”的姑娘每天都在帮忙。比如,鸡丢了,因为脚臭被打了,买的沙发扎屁股了,农民的西瓜卖不出去了……
她们风格各异,收获了各种外号:“犀利姐”明小莉、“甜姐”李小莉(真名为李向丽)等。因为帮忙成功率太高,求助人送来的锦旗太多,挂在办公室墙上“就像不孕不育门诊一样”。
新闻里的“边角料”
《小莉帮忙》是12年前从河南广播电视台一档叫《民生大参考》的新闻栏目里孕育出来的。最早的帮忙记者名叫陈小莉,栏目名称也由此而来。
节目开播以来,“小莉”们帮忙找过的东西太多,有一个老人的亡妻用了42年的筷子,还有为一个唐氏综合征患儿高价定制的鞋垫。栏目元老刘艺把这些事称为新闻里的“边角料”,是其他媒体“不屑于帮的事”。
在此之前,作为《民生大参考》的首席记者,孔琛对这档节目并不在意,他着迷于大新闻。到《小莉帮忙》工作后,他渐渐发现,即便每天只化解一次矛盾,处理一个问题,也是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生活环境。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向丽帮过一个小忙,令她印象深刻。一个女孩想给年过五旬的父母办一张结婚证。早些年,她的父亲与母亲离婚未离家。如今,她的父亲病重在床,她的母亲在一旁照料。“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给她一个完整的家。”女孩的父亲说。
李向丽与医院协商,用救护车将二人送到了民政局,并在救护车上完成了结婚登记。李向丽从救护车上下来时,女孩把4颗棒棒糖塞在她的手里说:“这是喜糖,你拿着。”
李向丽笑了,眼泪却流了下来。通常情况下,“小莉“们不允许收求助人的任何礼物,但这一次她破例了。
“这可能是其他媒体不会涉猎的,但每一件事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活。”孔琛说。
遇到无数怪人和怪事
帮忙过程中,“小莉”们遇到过无数怪人和怪事:小卖部老板把顾客当“知己”,殊不知“知己”天天来偷东西;后勤主管被辞退后良心发现,曝光后厨大米有虫子……这里甚至可以找到书里的故事情节——千里找女友,竟是他人妻。
“小莉”们曾花了4个小时帮忙清掉一根拦路一周的灯杆,“越是小事,办起来越麻烦”。
有一个小忙,李向丽从冬天一直帮到春天,这让她看到了社会复杂的一面。起初,求助人希望她帮忙找回被偷的手机和钱财,当李向丽找到未成年偷盗者时,她看到的是一个生活贫穷且支离破碎的家庭。她意识到,这已经不只是归还被盗钱物的问题了。接下来,她要帮未成年人解决辍学与安置的问题。
2019年播出的“‘犀利姐怒怼打‘白条村干部”这期节目,在抖音上获得了1.2亿的播放量。当时,在求助人的带领下,明小莉直奔村委会,找到了在“白条”上签名的村干部。她发现村干部一身酒气便说:“现在是下午3点,应该是上班时间。谁允许你喝酒了?你是不是党员?你是不是作风有问题?”一连串的质问让网友們直呼“给力”。
但即便“白条”摆在面前,村干部也没打算一次性还清欠款。明小莉便拨通了当地纪委的电话,纪委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后,村干部当场凑齐3.7万元,结清了拖欠两年的旧账。
伴随着法治的进程一步步走过来
如今,《小莉帮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确实带来了许多改变。隋莉是栏目组最早的“小莉”之一,在她看来,观众规避风险的能力提高了,社会法治观念也在进步。
时代变了,选题也在跟着变。节目早期的选题围绕在家庭矛盾、租房讨薪等,如今,婚恋纠纷、老年保健、网络贷款等问题多了起来。“我们的选题是时代风向标。”隋莉说。
有一次,一个新郑市的业主求助,他的房产证是真的,但房子卖不出去,因为契税发票是假的。办理房产证的流程是先出税票,再办理房产证。这意味着,开发商可能存在违规办假税票的情况,房管局可能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流程上出了问题。
对此,房管局工作人员拿出了《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其中“审核”部分要求:“申请材料的形式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由此可见,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形式审查,房管局办证流程上的漏洞也由此而来。
节目播出后,陆续有10多个业主发现自己拿着假税票办了真房本。最终,假税票一事移交给了当地公安局调查处理。
“我们也是伴随着法治的进程一步步走过来的。”隋莉说。早些年还没有“汽车三包法”时,涉及汽车的维权事件很难解决。但“汽车三包法”一出台,她们帮忙就有了方向。隋莉认为,像《小莉帮忙》这样的节目,只可能存在于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中国。有不少人甚至建议,每个城市都需要有“小莉”帮忙。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