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21-08-23段百慧
段百慧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乡风文明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与要求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可见,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当下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到乡村文化振兴,用“乡村”代替“农村”是站在一个更加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待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地方。乡村文化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体系,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意义重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补齐乡村文化短板迫在眉睫。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取精华去糟粕。而乡村文化的振兴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遵循乡村文化发展规律、保留村容村貌,让农民多方位、多渠道架起新时代乡村文化这一桥梁,才能激发乡村“造血”动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殊意义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人大报告,在谈及如何擘画乡村振兴这张大蓝图时强调了“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五大振兴有着重要引领和积极推动作用,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特殊意义,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内生动力。
第一,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农民是乡村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乡村建设的首要参与者,是农村非遗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者,是乡村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在于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优秀的农民甚至创新着“乡贤”文化,坚定农民文化自信,这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繁荣程度。
第二,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营造乡村振兴氛围。乡村优秀文化基因、特色民俗文化、丰富旅游资源等,都展现着乡村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活力。文化价值的全面释放,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相关文化政策的加持,吸引着更多乡贤回归,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力量,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驱动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文化+”创新着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指导着人居环境整治,培育着新时代优良家风,涵养着现代文明治理,开拓着文旅产业的发展等,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着精神动力。
三、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具体建议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习得者和传承者,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应当转变传统理念,多形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多方调研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来看,应当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思想文化素质
乡风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也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随着移风易俗的进一步推进,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却仍有部分陈规陋习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农民人情费用的高昂支出、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的盲目相信等现象,使得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急需加强的难点。农民群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需要进一步从思想和行动上对其进行纠正。要通过举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道德讲堂”,开展文化进村活动、线上宣传、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多种形式,保证其获得新的精神和理念,成为有思想、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通过“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村民”等奖评活动,给予农民荣誉感和获得感,提升农民整体文明素质,保证其成为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力量和榜样力量,成为有力量、有行動的新型农民。新时代乡风文明的传播建设,教育引导着农民源源不断接受多样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需要,激发着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村民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是民族文化,我国绝大多数的民族文化是由乡村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支撑起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屹立于世界的民族底气,而我国大多数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于乡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对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否定乡村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看待,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护好乡村的自然景象、人居环境、历史遗迹、居民建筑、地域特色等物质文化和语言器具、传统手艺、纸质资料、行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这些被历史筛选留下来的特定文化,都是我们可以考究的活化石,融合着村民长久以来的思想精髓内核。要鼓励农民立足自身发展,依托地方历史、红色、民族等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构建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打造地方文化产业品牌。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农民“自治”“德治”过程中乡村社会的优秀传统元素,结合“法治”这一基层民主治理方式,形成“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的现代治理体系,建立新时代政府管理和村民治理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乡村优秀文化的弘扬需要农民时刻参与其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增强着农民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着农民的文化自信,激发着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三)重塑适应时代的新乡贤文化,提升村民回乡创业热情
随着漫长农耕文化的发展,我国乡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贤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积极作用,新时代赋予了乡贤文化更多的新内涵。乡贤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对乡村事务处理、乡风民俗净化有积极推动作用。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涌入城市,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而人才的流失加剧着乡村的“空壳化”,乡村也逐渐失去了生机,乡贤文化不断衰落。“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支持体系,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解决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问题,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重塑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乡贤文化,需重视乡土文化经营,营造浓厚的乡贤氛围,疏通乡贤回家道路。要增强乡贤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鼓励乡贤带着自信回归扎根;要建立乡贤参与乡村建设的机制,鼓励乡贤提出乡村发展的建设性意见,鼓励乡贤化解乡村矛盾、维系乡民情感纽带;要给予乡贤强有力的政策和技术支持,鼓励乡贤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乡创业。重塑良好的乡贤氛围,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头雁”作用,提升村民回乡创业热情,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村民生态保护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中国乡村的传统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模式,而农牧业作为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长久以来,也算达到了某种文明。对比城镇人口生态文明意识地日渐提高和良好生活习惯地逐步养成,农村人口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乡村生态环境似乎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要繁荣乡村生态文化,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内在作用,积极创作生态民间文学,努力开展乡村生态摄影展、写生采风活动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与乡村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对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引导。要筑牢生态文明保护屏障,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严守生态红线和历史文化保护线,挖掘乡村蕴含的生态文明内涵,落实现代生态环境理念,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以村民舒适宜居的美丽生态乡村对其进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的调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汲取生态文明的建设力量,动员村民主动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村民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结语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村民勇于实践、敢于奋斗的精神动力。要结合我国当前乡村实际,持续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用文化思维指导乡村工作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推动文化力量在乡村落地生根。要重视文化振兴工作,充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村民享有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把乡村建设成为美丽宜居的新型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