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人学阐释
2021-08-23杨玉强郝淑芹
杨玉强 郝淑芹
摘要:从人学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内在逻辑,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研究人的本质与其自我实现的历史的高度一致性。马克思主义通过以“现实的人”的生活样态为关切点,在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这一问题域中,从人的需要异化的扬弃中提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解答。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人学释读,清晰揭示了资本逻辑与其历史中人的位置,能激发出人“改变世界”的实践自觉,能有力地回应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关键词:人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4-064-006
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时至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面对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来自于欧洲的上个时代的理论,对于当今时代它已经过时了、无用了,这种基于时代的解构论观点带有很强的误导性,极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认识混乱。因此,有必要从人学原理的视角重申马克思主义的特质,重申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生发逻辑的科学普适性,从主体关切、问题界域、价值旨趣来系统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时代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关切点:“现实的人”之生活样态
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始终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从文明的起始一直延续到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长期历史变迁的理论与实践。”[2]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根本在于人本身,立足人本身及其未来发展向度来思考人的根本问题,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心和旨归。回望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求解人之解放与历史之谜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懈追求着“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理想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阐释出人的存在样态、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的发展理路的人学脉络。但是,其关切最深的既非思想认识,亦非理论创造,而是“现实的个人”的生活境遇。尤其是透过研究人类历史,它清楚地指出满足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种生产中被每日每时地创造出来。这正是“现实的个人”的生活样态表征,尤其是人怎样创造历史,怎样实现人和社会的未来应然状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终生致力于解答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发动工人运动进行实践抗争,其关切点正是工人阶级如何从资本附属物之困境中解放出来,如何通过主体觉醒追求自由解放乃至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上升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信仰,其首要关切点虽然是工人阶级的现实境遇,但是其探寻的出路却是全人类解放之道,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得到自身的彻底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既回答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未来出路问题,又为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建构而作,其核心旨趣是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努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关切点来看,以历史唯物主义解析人和社会,果断抛开了抽象的人性论,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的本性,研究人的类本质,揭示人的本质规定性和主体性存在样态。马克思肯定了人是目的,不单纯以思辨空谈人的理想状态,主张现实关切,从人的生产、生活常态找寻人的自由解放之路。马克思从人性入手,揭示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既不在神那里,也不在抽象的理性概念中,而是在现实生活的人自身,把人的全部属性还给实践的、现实的、能动的人,让人成为人,成为真正自我的主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打碎了以往研究人类世界的“无我”尺度或外在尺度,明示了人的主体价值的意义复归。人必须“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3](P4)。在实践本性中创造属人的世界,就“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3](P11)。也就是说,人的现存状态和未来发展,只有在“改变世界”的批判中建构,通过革命的实践,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复归等才可能成为现实,人才能成为确证此岸世界的主人。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的分界线,它批判了之前匍匐在神学或者神秘不可知物脚下的抽象的人,赋予了现实视野中的人的主体地位和现实关照,唤醒了人争取自由和追求全面发展的自主意识,完成了从“无视人”到“抽象人”,再到“现实的人”尤其是最广大劳苦大众的视野聚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P140)在确证了人之主体的本体论后,马克思继续探究人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人的解放、人的社会关系等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如历史观、价值观、社会观等,找到改造世界的力量,明示改造世界以合乎人性的路径方向。正是基于这种理论研究由哲学的武器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既关注现实大众疾苦,又用科学社会主义为追求最广大无产阶级的解放付诸行动提供理论动力,因而工人才会被唤醒自主意识,从当下视野转向未来美好生活,才会在自觉争取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中信仰这种理论,也正是这种人学思想的主体性定位和现实境遇关切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可信的基石。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作为批判的武器,它在形形色色社会主义学说中脱颖而出,并被工人们接受进而信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中,它逐渐被确立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它研究工人阶级运动的当下现实,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得失,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斗争策略;另一方面它明确了人的解放主旨、内涵及目标,并将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途径与人类解放的过程归一明示。所以,这种理论的创建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工人运动表现为自发的、盲目的、狭隘的對抗行为。要唤醒他们,并把这种反抗变成一种自觉的、明确的、主动的斗争形式,那就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出发来进行理论阐释。只有这样工人阶级才会获得科学的思想认识,进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正如毛泽东所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5]一方面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当时社会实践斗争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总结,另一方面,也说明结合社会实践斗争只会让马克思主义愈加科学而又日益为工人阶级所确信。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及其地位的形成绝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工人阶级的实践中被确证的,它一直围绕“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取代”在战斗。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和实践斗争两个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了无情的批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现实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明辨资本与雇佣劳动在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过程的作用,找到价值增殖的根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揭示了资本内在的矛盾和自我否定的趋势,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该思想体现在其一系列的著作之中,尤以《共产党宣言》最为世人熟知。后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补充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这里的“决不会”不是否定自己,不是自我纠错,更不是“两个必然”的离场,而是同一问题持续在场的思考,是在更清醒地看待这种历史更替的必然性,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看到了物质条件成熟的过程性,肯定了更高生产关系的新胎胞之方向性,是进一步深化规律认识进而掌握利用规律的科学判断。《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几乎用全部精力投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之中。《资本论》就是进一步从经济领域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作出批判的清算巨著,通过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发现,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而工人无法通过劳动来改善自我境遇之秘密,即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可见,《资本论》是从经济学方面对“两个必然”分析论证的理论展开。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其中还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低潮,虽然资本主义也在重大危机后不断自我调整甚至有了新变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P40)局面还没有如期而至,但是低潮并没有证伪马克思主义,当然更没有消除“两个必然”,而只能说明任何历史发展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的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8]接续努力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但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崭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为落后国家寻求发展赶超之路提供了借鉴样本,这是得到国际公认的,也是对“两个必然”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理论魅力,缘起于其最关切的最广大劳动人民之“现实生活態”,并以此昭告世人:人作为现实存在的主体,自由自主之解放发展,始于现实生活;只有不断把握历史发展之客观规律并发挥主体能动性,才能推进现实向更优、更高级形态的发展,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P51)的理想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现实的人”之主体意识样态
人学的核心就是研究人性、人的本质、主体性存在和历史发展问题,是人在创造历史面临诸多问题时如何作出选择并付诸行动,不断对“人应是什么和应做什么”进行追问、回应,以增强自我的觉解。实际上,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一身二任的,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主体尽管能动、自主、自为,但是距离跃升至自由王国还很远。抛开以往对人的抽象泛论,马克思从现实性上把握人的本质为“社会关系之总和”,这一本质深及现实:社会中人的地位不同,虽然人是人,但在社会关系的两端,有一端是没有把工人等经济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当人看待的。主体能否积极作为,能动创造,以何种心态追求未来,这就关涉主体精神层面认识判断继而筹划推进的问题,即主体信仰问题。当然,信仰作为精神现象,与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直接相关,当现实困境与应然愿景产生落差时,主体信仰就可能会动摇或者松动,严重者会导致信仰危机。
当前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突出问题,就现实的展现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面临的挑战、质疑和冲击,具体表现为:发展现实与应然预期之间的差距出现不一致往往会引发主体在确信与疑惑间的摇摆。在现实生活中此摇摆状态具象化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流派争议众多,各执一言,尤其是多局限于哲学领域来论争其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了文本化、书斋化、哲学化,远离社会生活,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离心化或者解构化现象。再加上实践领域因为苏东剧变引发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潮,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处在尴尬境地。
第二,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信仰主流态势明显好于以往,中国共产党信仰坚定,主流态势明显,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领有力,普通民众基于获得感的政治认同和信仰认同日益增强。但是,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仍伴随着意识形态之争,仍面临围堵和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外部风险,同时价值多元、文化渗透、多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叠加状态并在,均会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群体的摇摆甚至是较大的可见变量。
第三,普通民众的世俗化偏好容易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自我解构性认识,进而出现摇摆性。一方面,大众心理一般都带有工具理性价值取向,以经济收益来评判世俗生活领域中的信仰选择,由于马克思主义往往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收益成效,故而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冷遇;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美好社会形态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的批判基础上作出的预测,理想愿景的美好远超出了大众的世俗准则,同时实现过程的漫长和曲折性,所以,大众心理势必产生不同层次的摇摆。这种此消彼长的摇摆性基于人的需要呈现出来,更亟需解决之道。
马克思认识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P39)所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进行理论辩说和实践抗争,同时也为全人类解放发展指明了道路,其问题向度,不在于指出问题方向,而是在于找到问题解决的主体,在人之为人的认识中超越已形成的价值共识,是人的主体本质力量、能动力量、自主力量对自身有限性,尤其是“狭隘地域性”的清醒认识,清除宗教或者神秘主义对人提出的抽象的、先验的规定性,消除人对外物的依赖性,释放人的自由力量,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个飞跃仅仅依靠个体的力量无法实现,也不能仅在书本理论中显现,而是注定要在人类发展史中现实地展开。一方面,每个人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完成个体成长;另一方面,物质生产实践促动人与人的联系增强,思想观念融通、情感交流互动加剧了主体之间的协同意识,扩展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体”形式和力量。集体主体使人们对于同一客体的认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融通,进而在千差万别的个人需要或目的中形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这会在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中极大地推动实现自由王国跃升的可能,这种个体通过信任集体进而产生信仰的过程,能在工人及其先进政党的头脑中逐渐确立,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工人大众在现实抗争中悟得而生发的,是马克思系统理论阐释完成的,是基于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提升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其中重视“交往”的作用,重视“主体间性”考量,重视“世界历史”视野等等,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人确立的是社会理想,为全人类确立的是必然性信仰,是指引人类发展解放的“一块整钢”知识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人的需要异化之扬弃
人类生存发展得益于需要的满足,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内驱力就在于“人的需要”这个本性,这是由人的自然生命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决定的。所以,人的需要与人性、人的本质是统一的,统一于人创造并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也现实化为人的需要的内容、形式以及实现途径等,这些构成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是对人的本质的充实,而需要的满足方式和对象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证明。也就是说人创造需要的过程就是满足需要的过程,人在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创造着新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是人的需要的不断扩大和为满足不断扩大的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基于此建立了人对外部世界的复杂多样的需要关系。人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等丰富的内容,严格说来,只有与人的对象性活动一致的需要才是真正人的本质力量和规定。但是这种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造成了人不是追求真正属于人的需要,而是追求外在的需要。“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9]所以,对于工人来说,出卖劳动仅仅能满足自己吃喝等最简单的生理需要,对于资本家来说,也仅仅是为了追求财富或货币这唯一的需要。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实践活动仅仅变成了满足异化了的非本质需要的手段,要克服这种异化或非人的环境,就需要扬弃这种异化,一方面依赖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也依赖人们对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结构进行根本变革。所以,马克思认为只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的批判和革命性改造,才是对异化了的人的需要本性的扬弃路径,才能实现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的全面的占有,这要由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来解放自己并建设一个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诠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伟力与主体需要的相称性。也就是回答好其理论如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才会在主体认同中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持久的精神动力,才能够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所以,马克思主义所生发的思想伟力,一方面表现为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掌握群众,另一方面则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追求为目标,在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敢于以革命的实践扬弃现实,敢于为无产阶级呼吁并追求现实改变的理想。马克思主义以追求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为己任。从现实个人的存在出发,马克思主义最关注的是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点和无产阶级生活状态,如何解决这些人的需要和未来呢?“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P155)即“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4](P166)。也就是说,在改变现存不合人性或消灭现实不合理困境中去建构理想社会形态,在“破”的过程中谋划阐释“立”的超越路径。这呼应着马克思生活时代的资本现实危机,是问题导向中对现实工人大众自由解放需要的真情关切,也是用实践的革命行动回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理性追求和批判精神的相称相契。最终马克思主义在时代思考和最广大无产阶级的需要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并通过志在“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主张为人类解放提供一整套科学的方案,获得工人肯定和人民信仰势在必然。
综上所述,借助人学的视角思考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可以清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人的解放的真谛,其核心思想源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人对现实生活样态及其美好生活追求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跨越时空,比其他任何理论更具信仰伟力,究其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选择站在代表人类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道义制高点,不谋求私利,不代表个别利益集团,而是毫无偏狭地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9.
[2]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39.
[3]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2012.
[5]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0.
A Hominology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ghty Force of Marxism
Yang Yuqiang, Hao Shuqin
(School of Marx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Shandong,273165)
Abstract: The inner logic of interpreting the mighty force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inology is the high consistency of studying on human n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ts self-realization based on practice. By focusing on the life style of “real people”, Marxism puts forward a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to realize the free and universa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from the sublation of human needs alienation in the domain of awakening the subjective awareness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hominology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ght force of Marxism reveals clearly the capital logic and its position of human beings in history, which can inspire humans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respond effectively to all varieties of misinterpretation of Marxism.
Keywords: Hominology; Marxism; the Mighty Force of Thought; Real People
責任编辑: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