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古文之趣,承文化之髓

2021-08-23皇甫静静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文小儿文言文

皇甫静静

【案例背景】

文言文是赓续、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最為纯粹的文化精髓,因此,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尤为必要。目前,统编版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难度和教师的授课难度同步增加。

基于此,为使学生感受文言文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活动围绕小古文的有效教学展开了研究。下面,笔者以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浅谈对小古文趣味教学的认识。

【案例描述】

片段一:疏通文意,“趣”解古文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画出不会读或读不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我们组讨论时发现,在理解“东游”的“游”时有争议。

师:你们的争议是什么?

生: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游玩”,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游学”。

师:你们认为这里的“游”理解为什么?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我认为孔子是个很博学的人,他不会这么闲去游山玩水,所以这里的“游”应该理解为“游学”。

师:你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看来,要想读懂小古文,不仅要学会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还要大胆地猜测印证。

生:老师,我们觉得第一句话“孔子东游”不知道该怎么说,总觉得怪怪的。

师:你觉得哪里怪呢?

生:这里的“东游”如果理解为“东边游学”,句子就不通顺了。

师:那你结合故事,觉得怎样说通顺呢?

生:孔子往东边走,去游学。

师:你这样理解就非常通顺了,有时我们在理解时不需要逐字逐句去解释,你觉得怎样通顺就怎么说。

师:大家集众智,解决了不少问题,正如古人说的,“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

(设计意图: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逐字逐句去翻译课文,甚至渗透一些“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虚词”等概念,使学生觉得文言文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够运用“猜测——推理——印证”的方式来学习,理解起来饶有趣味;同时“文从字顺”的原则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和理解去读古文,学习的兴趣也相应增加。)

片段二:多种形式,“趣”读古文

师: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依据,看来要大辩一场了。请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读一读、辩一辩。

师:哪两位“小儿”来为我们展示下这个过程?

指名分角色辩读。

师:我听出了针锋相对的感觉,但少了“斗”的味道,谁再来试试?

再指名辩读。

师:下面我来做一儿,谁来跟我辩斗?

师生分角色辩读。

师:老师刚刚哪些动作让你有咄咄逼人的感觉?

生:您身体不断向我靠近,而且表情很严肃。

师:看来你很懂我。是的,辩论时,一些肢体动作会让对方感觉有压迫感,从而更好地达到辩论的效果。再请两“小儿”试试。

生:老师,我们想到讲台前读。

师:你们不一定要按课文一字一字表演,还可以加上一些语气词等,你们觉得怎么痛快就怎么辩。

学生表演辩论。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突出课题“辩”的部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情景再现,最好的方式就是读。通过同桌分角色读,去体会这个辩的过程,再通过指导以及师生合作,让学生慢慢领悟到语速、肢体动作等可以将辩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辩读”中,情绪高涨,兴趣大增。)

片段三:改写对话,“趣”玩古文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中共有几个人物?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两小儿和孔子。

师:两小儿辩得是面红耳赤,孔子自始至终一句话都没有。他究竟有没有说话呢?

生:说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

生:“问其故”和“不能决也”。

师:孔子是怎么问的,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仿照课文的语言方式,给他加些“台词”呢?

生1:问其故:“汝等为何在此辩斗?”……孔子不能决也,曰:“吾莫知孰是也。”

生2:问其故:“汝何故辩斗?”……孔子不能决也,曰:“吾亦不知也。”

生3:问其故:“汝等因何而争?”……孔子不能决也,曰:“汝皆有理,吾不能决也。”

生4:问其故:“尔等为何事辩?”……孔子不能决也,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吾不能断也。”

生5:问其故:“汝辩斗何故?”……孔子不能决也,曰:“吾亦不可定夺也。”

……

师:加上你们配的“台词”,我们三人一组,分角色再读一读,演一演。

(设计意图:本篇小古文在内容上还是比较浅显的。文中大部分为两小儿的对话,借这个机会,让“一言不发”的孔子“说话”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学生们对古文接触不多,通过模拟两小儿的对话,设计改写,学生可以“大展拳脚”,虽然有些句子存在一些语法错误,但学生乐在其中,兴趣盎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必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逐渐爱上文言文,积累多了,这些所谓的语法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案例反思】

文言文之所以被认为晦涩难懂,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文言文繁杂的语法句式、古今异义以及“之、其、而、也”等虚词存在畏难心理。为适应小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统编版教材所选择的文言文大多为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故事,因此也被称为“小古文”。基于这样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小古文学习其主要目的重在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为此,在小古文的激趣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不求甚解,感古文之“异趣”

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即过度挖掘小古文的形式,解词析句,这使得小古文的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晦涩的语法、机械的解析,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与学生对母语的审美诉求背道而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换种教学方式,从整体感悟入手,虚化字、词、句的解释,让学生感知小古文别样的趣味。在片断一中,笔者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通过“对照注释”“猜测印证”“删减从顺”的方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趣解古文。当然,片斷一是教学设计的一隅,在整节课中,对字、词、句的理解上始终以“趣”为主,借助这三种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去理解,还给学生释义的主动权,让学生释义的过程轻松自在。并且,“猜测印证”的方法更有层层推理的趣味,学生自圆其说的同时,思维逻辑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母语文化的魅力,还能使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由“混”到“清”,最终水到渠成。

二、多层朗读,品古文之“雅趣”

相对于白话文而言,小古文的语言质朴凝练,且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要想使学生较快熟知文本,感知其韵味,读便是一条捷径。多形式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与文本有效对话。如片断二中,笔者先后采用了指名读、同桌分角色朗读、情境辩读、小组演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声情并茂,小古文的“雅趣”在他们的语速、动作、表情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理性较强的文章,辩论的色彩较浓,因此,笔者更注重学生朗读中“辩斗”的味道。对于其他小古文,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及其特点,采用咏读、韵读、变奏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小古文高雅的意趣。

三、由读到写,悟古文之“情趣”

学习小古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古文魅力,爱上古文。本篇小古文语言形式有趣,学生忍不住跃跃欲试。因此,在片断三中,笔者利用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尝试改写,将孔子的间接话语变成直接话语。虽说这篇文章的中心在一个“辩”字,孔子的语言以何种方式呈现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学生在高涨的辩论情绪中,被小古文特殊的形式所感染,兴趣大增。通过改写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参与故事,展示自己,积极性提高。课堂上学生用青涩的文笔表达着他们的理解,课后学生也热衷古文学习,不仅学习了《论语》等经典作品,而且动笔尝试写下感悟。以下为一位学生在读完《琵琶行》后所写的小练笔:

长安女并序

己亥年春初,吾偶遇香山居士之《琵琶行》,长安女身世之悲恸天,不由心生悲悯。感慨之余,亦尝想其女也,孤身飘零,辗转数地,居无定所而不能如常也。久而久之,乃作诗一首。命此二百五十二言,曰《长安女》。

虽文字稚拙,也有不少拗口之处,但从中可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乐于用“文言”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之,小古文的教学之路漫长且艰辛。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基于学生学情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趣”中去感受祖国魅力四射的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古文的韵律文化中乐游。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古文小儿文言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言文阅读专练
称象
嫦娥奔月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小儿难养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