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途径研究
2021-08-23吴萍
吴萍
摘 要:语文教育要有历史深度,教师不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认知加以引导,切实提高教育成效,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并不关注,亦或者在渗透教育中存在内容、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且未能从情感教育入手,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加以强化,为此,要作出积极转变,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渗透与传承。文中首先就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价值予以分析,研究了优秀文化渗透的现状,并对如何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效果提出具體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被现代教育所抛弃,其凝聚着思想、文化、语言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精华,也是民族认同感的源泉,代表着正确的价值认知,可充分改善语文教育现状。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可帮助学生确立理性认知,领略和认同文化精髓,从学生阶段便树立文化自信,这也是国家所倡导的。所以,高中语文教育要有所转变,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要加以拓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其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理念,丰富渗透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并强调情感教育,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鉴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实际价值,教师要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更为适宜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方式,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同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确保渗透教育效果,下面将就此展开详述。
一、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价值
(一)有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认知形成的关键阶段,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在进行语文教育中,字词知识是浅表性的内容,学生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接触到更深层次文化内涵,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蕴藏着先辈的智慧,也是历史遗留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更有助于学生领略文化魅力,对古人精神内涵进行传承,并用于对自身解惑,逐步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
语文作为高中核心课程,在学科素养培养中,更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课程纲要所要求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实现听说读写全面提升,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方法,应更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拓展讲授范围,带给学生更为广阔的视野,还可充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的全面提升目标。
(三)有效抵御文化的侵蚀
网络的盛行使得学生过早接触网络不良文化,并受西方思想侵蚀,高中语文课堂作为重要学习之地,通过充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提升文化抵御力。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更能发挥语文的教育价值,在逐步接触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可以产生潜在影响,有优秀文化在先,更能够强化对不良文化的抵御。社会具有复杂性,不良文化盛行,较为典型的如拜金、过度消费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必须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其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线,这样不易被外在所蒙蔽,帮助学生走上正确道路。
二、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在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上,有的教师并未作出积极改变,选用简单直接的理论灌输方式,尽管在成绩上有所表现,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领略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得不偿失。不仅如此,高中学习评价同样更为看重理论知识,并将其视为主要评价参考。该种教学模式,仍是建立在教师主体意识之上的,并不重视学生自发自主学习,而且语文教学不具备互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情绪。如此教学,尽管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认知,然而并未实现内在转化,更无法达到知行合一,丧失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真正价值。
(二)渗透内容较为单一
语文教学涉及面广,但在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中,却存在着明显的内容缺失。在选材时,教师仍旧将教材视为唯一,渗透教育的内容也基本选自教材,并不注重拓展,无法使渗透教育达到足够深度与广度,单纯的进行课程讲解,将会极大限制渗透教育的实时。不仅如此,有的教师在涉及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通常更关注与古诗文,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其他呈现方式不太重视。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并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效果提升。
(三)情感教育不受关注
优秀传统文化需转化为高中学生的实际内在需求,不能依靠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要注重情感教育。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以古诗文教学为例,默写、鉴赏、分析多停留于浅层,未能真正产生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更关心如何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对于文化作品中情感内涵未加以延伸,也未能发挥对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要想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上达成认同感,关键是要开展情感教育,使其与文化精神产生通感,建立更为牢固的精神连接。借助于这种方式,还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帮助明显。
三、 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语文课堂教育,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对语文教学而言,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工作提升,首先便要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应重视教材内容挖掘,对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化分析,但不限于此,还可在课余资料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内容,优化实际教学效果。还要转变思维,要打破古诗文的唯一性认识,对于涉及书画、传统技艺、节日等的古文,也要有所涉猎,再就是优秀近现代散文,不断丰富渗透教育的内容。根据语文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要求可知,语文教师自身文化及文学素养要足够深厚。为此,在进行语文渗透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去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爱国思想铭刻心间,进而树立民族与文化自信。教师还需要把握好文化传播的深度,这有利于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便于为学生理解。当涉及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应当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等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制作ppt时,应当注重图文并茂,提高其生动性和新颖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适当的引入《论语》经典语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言简意赅,其中的内涵价值丰富多彩,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