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落实几个“引向”
2021-08-23徐国新
徐国新
摘要: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向”。教师应当处理好“活”与“效”、“新”与“真”、“点”与“面”的关系,注重由“横向思维发散”引向“纵深思维延展”,由“浅层多元解读”引向“主流价值体悟”,由“个体话语霸权”引向“群体畅所欲言”。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课堂;思维力;价值观;学生观
深度学习理念倡导对课堂教学中各类浅层学习现象的纠偏,主张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习得中,逐渐抵达思维的深处和能力的高处。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表征为教师价值引领与学生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这便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向”。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尤其应当处理好“活”与“效”、“新”与“真”、“点”与“面”的关系,落实相关维度的教学“引向”。
一、处理好“活”与“效”的关系,由“横向思维发散”引向“纵深思维延展”
就一堂课而言,学生学得如何、收获几何,是课堂教学应考量的首要效度指标。课堂的活跃程度,只能服务于这个指标,即“效”是“活”的前提,绝不能颠倒。
曾听到一节课,教师让学生用“烧”字组词,学生纷纷响应:“烧菜”“烧饭”“烧水”“烧饼”。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学生思维沉寂,教学效度平平。其间,恰恰缺失教师的积极“引向”,如:“让我提醒你,你能不把‘烧这个字放在前面吗?”此番启发,也许“发烧”“红烧”“燃烧”等词语会出现,或许还能蹦出“火烧眉毛”“怒火中烧”等成语。若是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则应适机补充,触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延展。
面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也容易停留在横向发散的思维平面。比如,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提问:“你从这段文字中读懂了(感受到)什么?”学生一般会围绕个别词句分享零碎、分散的感悟,却无法触及文本核心。遇到这种情形,教师须想办法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将零散的感受进行系统化地归纳整理和比较综合,以内化文本价值、提炼理性认知。如三年级上册《掌声》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以前的英子是忧郁、自卑的,难怪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时,她不太愿意。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我会想:我一摇一晃走上去,同学们要笑话我的。
生我会想:我走路的姿势太难看了,真不想让大家看见。
生我会想:我怎么办呢?到底上还是不上?
师同学们,我们转换一下角色,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看到英子不太愿意上台讲故事,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
生英子,加油,我们不会笑话你的。
生英子,勇敢点,你可以的。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英子一样的尴尬处境?在这样的处境下,你最想别人怎样帮助你?
生有一次课上,我开小差,被老师提问,很难为情,真希望有人替我解围。
生我有一次考试做错题,发现橡皮丢了,很着急,希望有同学借我一块。
……
师此时的英子,内心充满矛盾,她忧郁、自卑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给予她鼓励、支持是每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应该做的。
这节课,教师在活跃的气氛中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用角色换位调动学生的已有体验,不断将他们的思维引向纵深,也达成了“活”与“效”的统一。
二、处理好“新”与“真”的关系,由“浅层多元解读”引向“主流价值体悟”
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难免会呈现浅层次的多元样态,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却缺乏价值观的引领。多元解读绝不等于多元标准,每一个文本均蕴含特定的主流价值。对于学生解读中的错误价值导向,教师切忌无原则地迁就、无标准地赞美,必须及时纠偏。如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狐狸的角色评判产生了分歧:
师故事的最后,奶酪都进了狐狸的肚子,你怎么看待狐狸?
生我觉得狐狸很坏,它尽管看起来在帮小熊分奶酪,结果奶酪都让它自己吃了。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它很会动脑筋,吃到了美味的奶酪。
生我觉得狐狸的做法不光明正大,很狡猾,它根本没有打算为小熊兄弟俩公平地分奶酪。
生我倒觉得狐狸为了自己能吃到奶酪,一步步想办法,最后吃到了奶酪,是它努力的结果。
……
面对这样的价值观冲突,教师如果“收不住”,教学定会“失控”。上述环节,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探讨文本,并对出现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最终,学生达成共识:无论用什么方法,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是不对的;即便狐狸为了达到目的动了脑筋、想了办法,但这个目的本来就是不对的,因此,这不是聪明,而是狡猾、欺诈,不值得提倡。
课堂上,教师自然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可因此忽视必要的课堂调控以及应有的价值引导。“求新”不能以牺牲“求真”为代价。
三、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由“个体话语霸权”引向“群体畅所欲言”
每个班级都有几个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得到教师的青睐,成为课堂的“宠儿”。而那些性格有些内向、学习成绩可能也一般的学生,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热闹中,即便他们有话想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教师若处理不好“点(个体)”和“面(群体)”的关系,课堂很容易出现个别学生的“话语霸权”,难以实现学生群体的畅所欲言。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日积月累”部分时,一位教师尝试了一次积极的“引向”:
师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习了《江雪》这首诗,你能用画笔画出诗中的景象吗?
(话音刚落,几个活跃的学生跃跃欲试,高举着手:“我来!我来!”)
师(发现有几个学生没有举手,于是走到其中一个女生身边)你为什么没有举手呀?
生(怯生生的)我不会画画。
师真的吗?太好了!老师找到了一个不会画的!
师(又走向另一个没有舉手的学生)你又是为什么不举手?
生我怕画不好,所以也不爱画画。
师好极了,就你了!我又找到一个不爱画画、不会画画的!
(教师拉着两个学生一起走到黑板前。)
师同学们看着我们到黑板上面来板画,肯定有点羡慕吧!接下来,我们打算合作画画,一起完成作品!
师(一笔一画地教这两位学生画山水)先画几根错落、起伏大些的线条,这就是山了;再画几根上下平行、起伏小些的线条,这就是江水了。简单吧,学会画了吗?
生(齐)会了!
师好!大家一起画山水,开始!全班同学在作业纸上画。
(参与板画的其中一个学生在山上画了小树,在水里画了水草。)
师瞧!还画了小树、水草,多好!
师看看这幅画上还缺什么?
(教师继续领着板画的学生画小船和垂钓的老渔翁。)
师现在看看画上还缺什么?
(板画的另一个学生最先发现缺雪,教师随手点了几笔。)
师这样画雪,可以了吗?
生不够,雪很大,要多画些雪。
师你们俩会画吗?
生会画!
师有没有信心把雪画好?
生有!
师大家送上掌声鼓励一下他们!
(学生积极热烈地鼓掌。)
师同学们请记住:相信自己,我能行!
这一教学片段中的两位学生是很幸运的,他们已然不是被忽略的看客,而是从沉默到畅言,变身课堂的主角。教师很好地兼顾了个体和群体,努力让深度学习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发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是深度学习理念的核心。
以上,仅从思维力、价值观、学生观三个方面,阐释从“浅层”到“深度”应当落实的教学“引向”。深度学习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落地还有更多维度的触角,有待不断探寻。深度学习的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倾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