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ECI模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螺旋研究

2021-08-23何慧敏

新世纪图书馆 2021年7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摘 要 论文以SECI模型的四大知识转化模式为基础,分析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创造螺旋,以图书馆员、分享嘉宾、参与读者为三大主体,描述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估阶段各主体之间知识转化和创造的映射过程,构建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螺旋模型,以期在读者活动中更多关注知识创造,增大读者活动中知识赋能。公共图书馆应完善知识服务机制,加强馆员知识服务意识,重视读者的知识分享,打造互联互通的活动平台,深化读者服务内涵。关键词 SECI模型 知识创造螺旋 公共图书馆 读者活动

分类号 G258.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7.001

Study on the Sprial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Readers Activities of Public Libraries Based on SECI Model

He Huim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four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models of SECI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iral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aders activities in public libraries, with librarians, guests and readers as the three angles, describes 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on among the activity planning, activity implementation and activity evaluation process, and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creation spiral model in readers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knowledge creation in readers activities, increase knowledge empowerment in readers activities. The public library should improve the knowledge service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service consciousness of librarian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sharing of readers, build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deepen the connotation of reader service.

Keywords SECI model. Spiral of knowledge creation. Public library. Readers activities.

0 引言

后知识服务时代,个人价值凸显,知识赋能可以激活知识主体,促进知识创新[1]。公共图书馆以读者为核心,基于知识内容的服务平台打破了原有的读者单向主动地来馆内查找书籍来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正扮演着主动向读者推荐、分享知识的角色。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满足了不同读者的知识需求,通过馆藏与馆外扩展的知识加工与利用,创造新知识,传递给需要的读者,完善读者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具有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图书馆读者活动体系的完善,加大知识分享力度和知识创新程度,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知识资源,形成知识服务模式[2],而分析读者活动中的核心资源——知识是如何通过活动的开展得到扩展和创新,使参与读者得到知识的提升,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SECI知识创造螺旋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

SECI是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螺旋模型,主要包括四种知识转化模式。SECI知识创造螺旋通过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使知识在组织内不断扩大,使知识创造呈现螺旋式上升。SECI模型在图书馆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并使得图书馆工作模式得以创新发展。

1.1 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轻易表述、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个体掌握却又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知识,其需要经过分析整理才能转化为显性知识。

SECI知识创造螺旋的主要内容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的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3],通过这四种模式可以产生知识创造的螺旋,并创造出新知识,如图1所示。

图1 SECI模型

社会化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社会化是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共享经验和技能诀窍,实现隐性知识的创造。外部化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外部化是通过沟通交流和集体讨论,用清晰的语言输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实现显性知识的创造。组合化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化过程是将概念化的显性知识进行归纳以及深层次处理,转化为更加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集合,并传递给其它成员,实现显性知识的创造。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内部化是通过实践将创造的新知识进行理解、吸收与内化,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1.2 SECI知识创造螺旋在图书馆的应用

SECI模型最初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知识创造等领域,有利于创新管理方式,完善运营体系,优化业务流程等。图书馆作为知识创造的重要场所之一,SECI模型在图书馆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知识服务方面,SECI知识螺旋可以贯穿知识服务的所有阶段,提供知识的连续增值过程,形成一个不断增长的知识螺旋。在学科服务方面,SECI模型可以推进图书馆树立学科服务协同创新理念[4],增加学科馆员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完善学科服务机制,优化学科服务平台[5]。在参考咨询方面,SECI模型通过在参考咨询馆员之间或在馆员和组织之间实现知识的转化,增加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储备[6]。在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方面,SECI模型知识转化结合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流,形成知识转移机制[7],促进用户个人知识的增长,同时提升图书馆的整體创新力[8]。

通过这些研究发现,SECI模型在图书馆各方面的应用也颇为深刻,但针对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的研究尚未出现,文章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思考与分析,探讨SECI模型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的应用。SECI模型可以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并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将SECI模型嵌入到读者活动中不仅可以形成图书馆读者服务与人的整合,实现知识转化创新,深化图书馆读者服务,还可以通过发挥SECI模型为个体创造新知识的作用,构建面向需求、灵活深入的读者活动模式,打造开放的、嵌入读者知识需求的读者活动,从而增强图书馆的读者活动效果和知识创造效益。

2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集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及缩微资料等资源为一体的实体空间,还包含着信息共享、知识创造等虚拟图书馆资源。公共图书馆具备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有利于构建虚拟与现实共有、线下与线上联动的读者活动,可以将线上的潜在读者群引流至线下活动中进行互动与交流,真正将读者活动嵌入读者生活中,引导读者进行知识获取和创新。

2.1 读者活动

读者活动是集空间、资源、服务于一体的读者服务,是读者学习研究、娱乐社交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有效方式[9]。读者活动是以读者为核心,基于读者的兴趣爱好,选择特定主题和符合读者兴趣的活动内容所开展的活动,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社会化。读者活动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读者聚合在一起,体现活动社会化特征,实现读者之间的互动。二是交互性。读者活动实行线上线下联动,线下实体空间与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进而实现读者之间更为便捷的互动探讨与信息传播。三是体验性。读者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分享、互动、传播、社交,使参与读者获得较强的融入感和体验感。四是价值性。读者的互动与分享必然带来信息的传播,进而传递知识、创造知识,创造更大的活动价值。

读者活动流程主要包括组织策划团队、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进行活动宣传、组织活动实施、进行活动评估等[10]。图书馆员会根据节日、社会热点等主题,结合馆藏资源与读者需求搜集知识资源并进行活动策划,营造积极的、健康的活动环境。在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员主动构建活动中的知识场,帮助读者发现所需知识,提供知识搜寻导航,促进知识创造创新,提升读者活动的整体效果[11]。在活动后,图书馆员结合读者反馈、活动效果进行经验总结,并尝试应用到下一次读者活动中。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读者活动,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工具和资源,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读者聚集在一起,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读者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读者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了知识的增值与创新,同时有利于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2 读者活动中的角色分析

读者活动以读者知识需求为起点,以读者为中心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服务,重视知识分享和活动社群的建设,引导读者参与知识创造[12]。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包括讲座、展览、培训、读书会、朗诵会、图书推荐、影视欣赏、科普教育、网络竞赛等各种形式,在这些活动中主要涉及到的活动角色包括但不仅限于图书馆员、分享嘉宾与参与读者。有的读者活动,例如影视欣赏、网络竞赛等活动,有可能并未设置嘉宾角色,但大部分读者活动,为了活动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都会邀请嘉宾加入到活动中,为了分析的全面性,在此将分享嘉宾作为读者活动中的角色之一。

读者活动中的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馆员与分享嘉宾、分享嘉宾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知识流动,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或互动,将图书馆从馆藏文献的借还与传播转变为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创新[13],为读者的学习、交流和研究提供一个平台,使其更便捷地获取所需知识资源,并将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和持久的价值[14]。

2.2.1 图书馆员

每一个图书馆员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馆员已掌握的工作流程、文献管理方法、人际交流机制,以及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清晰表述出来且能够分享的知识。馆员拥有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馆员自身知识结构中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图情知识、工作技能、心智模式以及工作中積累的经验、技巧等。这些隐性知识是馆员高度个人化的、难以通过文字或语言沟通的技巧和诀窍,例如在读者活动中与读者交流所应用的肢体动作、眼神情态等。由于这些隐性知识难以规范化,所以其他同事或读者想要获得这些隐性知识,只能通过流动与共享的方式。

馆员是图书馆读者活动中提供知识服务的主导力量,在知识分享创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角色。在读者活动中,馆员需要分析挖掘读者的知识需求,帮助他们发现、获取到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为读者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15]。

在此过程中,馆员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关键在于其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而当前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并没有实现专业化和深入化,笔者将SECI模型运用到读者活动中,以求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移与馆员的知识服务职能相结合,促进读者活动中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对馆员来说,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能力,对隐性知识进行深入加工,最终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另一方面,馆员将在读者活动中利用自己的知识产品,为读者创造价值,促进知识创新。

2.2.2 分享嘉宾

分享嘉宾是大部分读者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是整体活动质量的保障。优秀的嘉宾能为活动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树立良好的活动形象和口碑。读者活动中的嘉宾,是根据活动主题特定邀请的专业人士,既有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有作家、艺术家、及其他有特殊才能的社会人士。读者活动邀请嘉宾来活动现场进行分享阅读或技能培训,让读者在富含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氛围中轻松自由地交流探讨、体验学习,帮助他们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找到群组归属感与个人成就感。

嘉宾的知识分享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活动策划时期,与馆员进行的互动分享,表达自己对于活动主题的思考和内容分享的设计,并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形成文档型、PPT型、视频型、现场操作分享型的系统知识,在现场分享时得以完整表现出来;二是在活动现场,通过语言讲解、操作演示等动作将已有的显性知识转化为更多系统的知识整体,完整地分享给参与读者,同时接受读者的现场提问,并结合未表述出来的隐性知识进行问题解答,与读者形成一对多或一对一的知识分享流动。嘉宾通过分享来构建与馆员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并以这种联系为基础引发全体互动,通过交换想法进行知识库的解构与重构,最终促进活动现场的整体知识创新。

2.2.3 参与读者

在读者活动中,读者既是知识的需求者和获取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分享者和创造者。活动现场,读者一方面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交流方式,与其他读者建立联系,选择不同的方式分享、传播和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认知盈余进行知识创造、分享,重构自身知识结构版图[16]。参与读者的知识分享与创造是读者活动这一知识场中重要的知识来源,不仅扩展了其他读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让具有相同知识需求或兴趣爱好的读者在活动交流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有利于知识的推陈出新。

3 基于SECI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螺旋

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知识创造是由馆员之间、馆员与分享嘉宾、馆员与读者、分享嘉宾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等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进行知识分享,最终上升到知识创造的行为。在活动过程中,一个资源优化配置、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得到有效开发的活动模式将充分调用馆员、嘉宾与读者积极性。

3.1 SECI模型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路径

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的动态路径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分析。横向层面是指图书馆员、分享嘉宾与读者不同主体之间的路径。图书馆员之间共享知识并将有价值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策划成活动内容,分享嘉宾通过分享会、报告会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递给读者,以便读者通过学习吸收进行知识获取,各主体都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新知识。纵向层面是指活动不同阶段中的动态路径,各主体在活动的阶段进行知识分享,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最终得到活动主题相关知识的推陈出新,并将经验和知识应用到下一次活动中,由此反复,促进各不同主題的知识创造螺旋不断上升。SECI模型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路径描述详见表1。

3.1.1 活动主体路径

同一主体和不同主体之间都可以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1)图书馆员之间的知识转化。图书馆员之间的知识转化是读者活动中知识流动的基础和起点。在活动策划中,馆员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分享自己的主题思路、策划创意等隐性知识,经验较丰富的馆员通过语言描述分享自己以往的活动经验,拥有图情知识、心理学知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的馆员通过现场示范分享知识等。馆员互相通过学习其他馆员的经验和技能,将显性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组合化成为本次活动的策划方案。

(2)馆员与分享嘉宾之间的知识转化是双向的。首先馆员在活动策划前期需要与本次活动的分享嘉宾一起进行讨论,结合活动目标评估活动可行性,确定活动分享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活动预演。在此过程中,馆员会进行隐性知识的分享和显性知识的展示,而活动的分享嘉宾需根据此次主题,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隐性和显性知识的输出,并制定一个适合本次活动的分享方式,如讲座式、体验式等,将自己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化,系统地向读者进行知识输出。

(3)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知识分享也是双向的。馆员通过读者活动、阅读指导、技能培训等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馆员在创办读者活动中不仅能获取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还能获得读者分享的各种知识。馆员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抖音、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建立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丰富与读者互动的途径。馆员与读者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等多样化的交流机制,通过发送文字、图片、表情、超链接、语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交流,丰富与读者交流的方式,向读者传递知识。

(4)分享嘉宾与读者之间的知识分享。分享嘉宾是负责在活动过程中知识输出的主要角色,在分享环节,采用文字描述、PPT展示、视频讲解、操作演示等各种方式进行活动主题的知识分享,会直接向读者传递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知识,有助于读者的知识获取。在与读者交流讨论环节,针对读者提出的问题给出对应的解决措施,相对于一对多的直接传递,一对一的解决问题更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知识获取。读者的反馈交流、向嘉宾阐述自己的观点,相对于嘉宾来说,也是进行知识获取的好方式,通过双向的知识流动,重构各自的知识结构,使嘉宾和读者都获得了知识创新。

(5)读者之间的知识分享。读者活动中读者之间互相交流学习,通过自建小组、私信、群聊等多种方式与其他读者建立联系,使用户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分享、传播、接受知识,有效推动了读者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传播,实现知识分享和增值的最大化。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分享,不仅有利于构建高度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良好活动氛围[17],而且有利于知识获取和利用,在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扩展。

SECI知识创造螺旋使得公共图书馆在读者活动模式上得以创新,使属于个体的知识资源转变为群体的知识,使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使知识创新呈现螺旋式上升。

3.1.2 活动阶段路径

一场读者活动的开展需要一系列工作,在此,本文从活动流程上分为活动策划、活动实施、活动评估三个部分。

在活动策划中,首先馆员需要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分析挖掘读者需求。其次,活动策划团队中各馆员发表自己的建议意见,进行头脑风暴,交流各自的隐性知识,在进行总体方案讨论时,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概念性分析,形成显性知识。然后,通过活动方案撰写,将此次活动主题和流程敲定下来,形成文本型的显性知识。最后,各馆员将此次策划经验进行总结,并应用到后续读者活动中。

在活动实施中,馆员向读者分享馆藏资源等知识,通过现场分享交流,读者分享其针对此次主题已有的隐性知识,分享嘉宾则将其专业内的知识进行详细展示讲解,直接向读者输出专业系统化的知识。读者提问和嘉宾针对问题的反馈,这一过程会加深知识的交流和转化。最后,读者通过活动学到一些技能并进行训练,最终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

在活动评估阶段,读者会针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馆员在接收到评价后,会对读者进行反馈。在活动报告中,馆员将此次活动详细记录下来,积累经验,获得有效的工作技能,并应用到以后的读者活动中。

3.2 基于SECI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螺旋的模型构建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创造的活动,是通过精心设计、确保知识得以分享的协同式活动,也是人员、空间、资源与服务无缝交互衔接的有机体。笔者基于SECI模型构建读者活动中的知识创造螺旋模型,以期创新读者活动模式,关注读者活动中的知识创造效益,如图2所示。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强调知识流动的双向性,从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知识创造螺旋图中可以看出,所有主体间的知识转化都是双向的。读者活动下的知识创造螺旋,其运行的动力在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分享、转化与创新。馆员结合馆藏资源、空间环境进行读者活动策划,邀请学科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分享嘉宾,向读者分享已有知识库,解决读者的咨询疑问,促进读者的知识获取,在此过程中,各主体对于活动主题进行沟通交流,互相交换各自的看法,探讨不同的观点,创造出新的知识。

3.2.1 社会化模式

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读者活动最起初的知识分享是指读者的需求分析,将读者的隐性潜在知识需求充分挖掘,转变为馆员可以理解、领会的隐性知识。社会化过程中,读者活动的通过现场的分享交流,转化为读者可以理解和掌握的隐性知识。读者活动过程中隐性知识的转化体现在各个环节,其传播的速度与效果直接反映了活动的整体知识能力。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把社会化模式放在首要位置,明确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隐性知识的转化奠定基础。

3.2.2 外部化模式

外部化过程主要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首先,从馆员层面来看,馆员的工作经验、经验总结都可以通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进行知识分享,可以表现为馆员在读者活动策划过程中对活动主题的文字化表现、图片展览等进行汇集、整理、策划的过程。其次,在嘉宾的个体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外部化模式主要是指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分享嘉宾将自身所具有的工作经验与技能向参与活动的读者进行传授。读者活动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一外部化过程可以加速知识表达,并提升知识的质量,最终完成知识的显性化。

3.2.3 组合化模式

组合化是指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互相转化的过程,是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归纳整理转化为系统性、具体化的知识。通過组合化可以让读者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实现明晰化、层次化、条理化,以便读者共享,奠定知识创造的基础[18]。组合化模式的应用在读者活动中比较突出,是指馆员将显性化的知识进行知识聚类分析或者知识挖掘。读者活动中显性知识间的转化能够将原有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容易传播。比如,馆员将所收集的主题知识制作成PPT等在活动现场展示给读者、嘉宾在活动过程中将主题相关知识进行PPT展示、现场工艺制作、现场演奏、现场作画等环节,实现了显性知识的有效整合,是知识传播、共享、再造的前提。

3.2.4 内部化模式

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显性知识通过实践得到运用,将原来获取到的知识转化为有利用价值的知识。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关键是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能[19]。新创造的知识经由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这三个阶段的传播与共享,周而复始,从而提升此次读者活动的整体知识水平,促使知识创造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活动实施过程中从研究读者问题到提出解决对策的过程就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过程。嘉宾通过整理加工已有的显性知识,去粗取精挑选出有用的知识信息,然后经由内部化进而组成自己的隐性知识结构。嘉宾与读者之间相互交流通过,并结合实际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拓宽、延伸和重构其隐性知识系统。读者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馆员通过显性知识的内部化过程,在读者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工作技能和经验的提升,为下一次的读者活动储备相应知识。

4 基于SECI知识创造螺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的提升策略

知识传播是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目标之一,即将读者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知识进行传播与分析,被更多人获取,被更多人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从而促进个人知识和社会整体知识的创新创造。为此,公共图书馆在读者活动中应该以SECI模型为指导,注重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创造,提升活动整体效益。

4.1 完善知识服务机制,加强馆员的知识服务意识

图书馆制度建设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强化知识服务的理念,向馆员传播有关知识服务的组织战略、价值理念。图书馆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制度,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充分挖掘和共享优秀馆员的工作技能和经验,使馆员主动分享自己的隐性知识,为其他馆员与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资源。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与馆员的能力密不可分,图书馆应加强馆员的知识服务意识,定期举办馆员经验交流会,鼓励馆员分享各自的特长和技能,定期将工作技能和经验进行显性化和文档化,并通过内部刊物等形式在馆内传播。在读者活动中,可以模拟读者全程参与活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加深与读者的分享交流,挖掘读者的潜在知识需求;积极探索活动过程中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实现在做中学,累积工作经验,并通过笔记等方式记录下来,促进其他馆员之间的显性知识共享。

4.2 建立专家库,组成读者活动中优质的嘉宾团队

读者活动中邀请专家进行知识分享,引导知识创造,是外部化环节中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桥梁。分享嘉宾不仅需要具有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还要求能够将隐性知识有效地外化出来。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与政府人员、高校学者、科研情报机构专家之间的联系,集中优势人才库,构建集成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提升读者活动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在读者活动中,可以邀请一些领域专家发布活动宣传、进行知识分享,吸引更多读者参与。

4.3 建立多元化互动机制,重视读者知识分享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需要找准读者的兴趣点,关注读者的价值体验,建立多元化互动机制,提高读者分享行为的积极性。为了提升读者互动和分享的积极性,首先可以为读者提供平台功能性支持,方便讀者进行内容输出和互动交流,营造分享的轻松氛围。其次,设置紧跟热点时事的相关话题,吸引读者主动进行知识贡献,鼓励读者建立小组互动关系。最后,可以设置活动奖励机制,对主动贡献知识和建立互动关系的用户进行奖励,以提升读者分享的价值感。

4.4 打造多样化互联互通的活动平台,实现读者活动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通过SECI模型的知识创造螺旋理论,可以促进读者活动的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线上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构建在线活动服务平台,着重于活动宣传、活动参与体验分享,生成用户黏性,增加活跃读者数量,提高用户参与度;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充分共享,根据用户留言、点赞等行为,分析挖掘用户的需求。同时,发挥线下活动的优势,实现显性知识和组合化和内部化,满足多样化的读者需求,增强读者真实的活动体验感。最终促进线上线下活动的有机融合,实现两者的合理分工与密切配合,为用户提供全方面、立体化、综合性的读者服务。

4.5 定期评估图书馆读者活动服务质量,深化读者服务内涵

随着越来越多各式各样读者活动的开展,活动质量效果评估也成为重要的一环。关注读者对每次活动的满意度和参与活动的体验,并收集整理不同年龄、不同特性读者的意见,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每场读者活动进行打分评级,才能更好地总结活动经验,促进下一次活动的有效开展。读者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高效的服务,活动评估能更准确地获得读者的反馈,深化读者服务的内涵。

参考文献:

张翠娟,柯平,姚伟.后知识服务时代的知识观念里:从数字赋能到知识赋能[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5):1-12.

王露莹.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2):21-24.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53-57.

王露莹.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2):21-24.

刘青,李瑾.基于SECI知识创造螺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7(4):58-64.

刘青,王改变.基于SECI知识创造螺旋的协作参考咨询体系构建:以日本协作参考咨询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33(5):44-49.

盛小平.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域知识转移机制[J].图书与情报,2010,54(2):16-20.

马妮妮.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2019,31(4):65-70.

邱均平.知识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9.

蔡冰.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策划与实施[J].图书馆学刊,2009(7):60-62.

刘青,李瑾.基于SECI知识创造螺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7(4):58-64.

NGUYEN L C.Establishing a participatory library model:a grounded theory study[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5,41(4):475-487.

邹芳.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J].情报杂志,2005(2):112-115.

夏燕.浅谈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管理功能[J].现代情报,2012(11):97-99.

郑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41-47.

刘艳.基于数字足迹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11):52-57.

杨梦晴.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的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情报科学,2020(1):153-161.

司婷婷.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公共图书馆智库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9:54-55.

石慧.基于知识螺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J].河北科技图苑,2014,27(5):26-35.

何慧敏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助理馆员。 广东广州,510110。

(收稿日期:2020-07-08 编校:谢艳秋,曹晓文)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在引导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