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详解京城老字号

2021-08-23刘一达

北京纪事 2021年7期
关键词:字号商业街老字号

刘一达

大约是在一九八四年前后,我在中共北京市委商贸部干部处,跟几个同事负责编写处级干部岗位规范。

那时“商贸”是个非常大的概念,覆盖面包括全北京的商业、服务业、金融、工商、税务、外贸,甚至海关也归到“商贸”系统里了。

那会儿的社会职能分工比较简单,还没有工商管理、旅游、烟草、盐业等细分,所以“商贸”俩字成了一个“大筐”。

当时,时代刚刚经历一场大的动荡,社会处于恢复状态。我印象最深的,当时各行各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恢复自己的字号。

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呢?因为在某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北京几乎所有“老字号”,都被改了名儿。

因为我当时在编写处级干部岗位规范,所以要深入到具体的行业采访,或者说要对这些行业的具体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考察,所以要了解公司的历史沿革,这就要涉及字号问题了。

由此,我有幸成了恢复和保护老字号的一个见证者。

北京最老的字号是明代的

时过境迁,人事更迭,恢复老字号是个比较复杂的事儿。所以,没多久“恢复”的口号改为“抢救”“保护”了。具体如何抢救和保护,因为每个单位历史遗留的问题各不相同,所以处理起来也有难易之分,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北京是六朝古都,商业的繁荣得从700多年前的元代说起。所以,北京最老的字号诞生在元代,当然,元代流传至今的字號已经没有了。

一个字号能流传百年以上,是非常难的事。

目前,北京保留下来的年头最长的字号,当数万全堂、永安堂和鹤年堂这三家老药铺和便宜坊烤鸭店、六必居酱菜园、大顺斋点心铺、柳泉居饭庄等。

万全堂、永安堂和便宜坊相传始创明永乐年间,鹤年堂相传始创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快700年了。

六必居酱菜园,因为字号的牌匾是严嵩的字,所以有人认为它始创于明代。

20世纪60年代,时任《人民日报》总编的邓拓先生,喜欢研究老北京文化,他利用业余时间,专门考证过“六必居”和“万全堂”的历史。

他花了几年的工夫,到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发现明代的档案里,压根儿不存在这两家字号,而清代康熙年以后的御膳房和御医的档案里,却有这两家字号的文字记录,于是邓先生得出结论是,这两家老字号始创于清代,而非明代。

但也有专家对邓先生的这个结论持有疑义,因为任何一个老字号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名到有名的。

当初,“六必居”和“万全堂”都是门脸不大的酱菜园和药铺,尚无名气,这种小店铺如果没有特殊背景和事件,怎么能写进历史档案里呢?

何况一个字号在数百年的历史演进中,不知会发生多少变故,所以邓拓先生的这种推论,也不足以作为老字号存在的主要证据。

传说的东西总是传说,有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有匾作依据,却又给传说找到了一些佐证。

据邓拓先生考证的结果,“六必居”三个字,是严嵩的私人花园里一个亭子上的匾额。

它怎么会成为一个酱园字号的匾了呢?这其中有什么故事不得而知。但是有匾作为依据,说六必居酱园始创于明代,似乎没什么可说的。

鹤年堂,因为这个堂号原是严嵩花园内一个厅堂的名字,字号的匾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藩所书。配匾“调元气”“养太合”是戚继光所书。

而店内抱柱的竖匾“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出自明嘉靖年间名臣杨椒山之手,所以认定这个老字号创办于明代没什么疑义。

京城老字号全国最多

目前,全国由商务部确认的“中华老字号”有300多家,北京很荣幸,占了70多家,在全国各城市中居第一位。

为什么北京的老字号这么多呢?因为老字号嘛,它的特征就在于一个“老”字。

所谓“老”,就是字号的历史长,久经考验。有的老字号是明朝留下来的,明朝到现在有600多年了,您说这个字号已然600岁了,够“老”的吧?

记得1980年代,我在前面说的市委商贸部编书时,当时的国家商业部确认老字号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字号必须得“老”。老到什么份儿上呢?当时定的是100年以上,即所谓“百年老号”。

用这个标准来确认老字号,全国也数不出多少来。后来,标准放宽到50年,也就是一个字号够50年,才有资格叫老字号。

“50岁”的字号那就多了。目前,商务部确认“中华老字号”就是以“50年以上”为标准。

北京50年以上的老字号有多少?据2017年的统计是143家,但这个统计并不全,为什么呢?

因为有的老字号恢复后,没什么起色,有的原来经营得不错,现在宣布倒闭了,还有的字号年头到50年,这两年申报成功了,所以统计起来很难。我估计应该在150家左右。

自然,老字号的“活法”也不一样,有的“活”得挺滋润,属于老当益壮,越老越值钱那一类;有的“半死不活”,即经营状况不理想;有的“名存实亡”,即有这个字号,但没有经营场地,只保留着这个字号而已。

我认识一个老字号的传人,他们家祖上是开饽饽铺(即点心铺)的,清代末年在京城有一号。

这位老兄算是有知识产权意识,老早就把这家饽饽铺的字号给注册了。但他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技术,四无本事,字号注册了,也没派上用场。

曾有人出两万块钱,买他的这个字号,他又舍不得,所以,这个字号至今仍“趴”在他家的柜子里。我想这样的事例并不是他一个。

就以头一种“活法”来说,京城现在经营不错的老字号至少有100多家。当然,这100多家当中,有一些还没被商务部确认,也就是说还没领到合法的“身份证”。不过,这并不妨碍字号本身带有“老”的资格。

著名商街孕育了老字号

话又说回来了,北京的老字号多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六朝古都。从辽代的南京算起,历经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及民国,到现在有860多年的历史了。

一个城市有800多年都城的历史,已经够长的了,难得的是北京这六朝古都,都是一朝一朝顺延下來的,也就是说改朝换代了,都城也没挪过地方,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仍然是首都。

您一定知道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国际交往的中心。几乎每个国家的首都,商业都很繁荣。

商业的繁荣,必然会有商业街,有商业街就要有店铺,有店铺就得有字号,所以北京的老字号多,是“天时地利”使然。换句话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老字号与老商业街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常把一座城叫作城市。城市城市,有城必有“市”,所谓“市”,就是市场和商业街。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文明古国,古代的人建一座城市,第一讲究风水,第二讲究规制。

讲风水,首先要选择有水的地方建城,最理想的地理位置是依山傍水。北京这座城市最早就是典型的依山傍水的城市。

讲规制,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严格按《周礼·考工记》的思路进行,即,城市要有中轴线,以此为准,分为东西南北,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城也是以此来建的。

元大都时代,由于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在积水潭,所以在它附近的钟鼓楼一带,形成了繁华的市场。

这一带不仅有米市、面市,还有缎子市、皮毛市、珠子市、铁市、帽子市、鹅鸭市等。这正好符合“前朝后市”的建都规制。

到了明朝,因南方来的货物,多由京东张家湾和通州的运河码头,转为陆路运到京城,所以北京的繁华地区,从鼓楼转移到崇文门、正阳门一带。内城的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等主要街道十字路口,也随之热闹起来,出现了猪市、米市、羊市、马市、驴市、果子市等市场。

到了清朝,出现了满汉分置的城市格局,内城住着“八旗”,汉人甭管做多大的官儿,一律不准住在内城。

朝廷还规定不准在内城建戏园子,旗人也不准经商。所以商业、娱乐业大都设在了“前三门”(即前门、崇文门、宣武门)以外,形成了若干商业街和以娱乐为主的街巷。

因为京城是首都,在北京当官的外省人比较多。此外,外省官吏每年到北京的朝廷述职,外埠的商人要到北京做买卖,外省的举子要到北京会试等等,使北京成为全国各地有权有钱人的会聚之地。

他们来北京自然得消费,因此,“前三门”外,出现了花儿市、兴隆街、前门鲜鱼口、煤市街、粮食店街、珠宝市、骡马市、大栅栏、廊房头条二条三条、打磨厂、琉璃厂等各有特色的商业街。

清末民初,京奉、京汉两个火车站设在了前门,使前门外、大栅栏等商业街店铺林立,车水马龙。

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形成,又使与之相邻的王府井大街、东单一带繁荣发展,成为北京最早的带洋味儿的商业街。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商业街,才会有经营不同商品的老字号。从古到今,北京人做买卖喜欢扎堆儿,比如卖古玩字画的,有第一家铺子,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用不了几年的光景,这条街上的主要店铺就都经营古玩字画了。

于是这条街便有了特色,有了商气儿和人气儿。商气儿和人气儿多,自然老字号也就多起来,可以说,众多的商业街孕育了众多的老字号。

字号本身就有文化内涵

老北京的商业街特色鲜明,当然,也使店铺的字号风格独特。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老北京的字号本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比如中药铺的字号多叫“堂”,如同仁堂、永安堂、鹤年堂、千芝堂等。

古董、书画店多用“斋”“轩”“阁”等,如荣宝斋、古月轩、汲古阁等。

饭庄、酒楼、饭馆的字号,多用“居”“堂”“楼”等,比如老北京的“八大楼”:泰丰楼、正阳楼、东兴楼、新丰楼等;“八大居”:同和居、广和居、义盛居等;“八大堂”:会贤堂、福寿堂、庆丰堂、同和堂等。

绸布店的字号,多用“庄”“祥”,如老北京的“八大祥”:瑞蚨祥、瑞增祥、益和祥、谦祥益等。

由此形成了老北京特有的字号文化,您一听字号里有个“堂”字,甭问,就知道这个字号是做什么买卖的。

当然,老北京的商业街也是有特色的,这个特色,一方面是街名本身告诉您的,如骡马市、花市、珠宝市、打磨厂等,您一听就知道这条街什么买卖多。

另一方面,是这条街叫“堂”或“斋”的老字号出名儿,您就知道这条街是卖什么东西的店铺多了,比如和平门外的琉璃厂,这条街上经营古玩字画和古籍碑帖的老字号有几十家,这些店铺的字号多以“斋”“轩”“阁”命名。

所以,北京人一提去琉璃厂,甭问了,肯定知道他十有八九是去买古玩、字画或古书。

当然也有特例,老北京的街名不能望文生义,比如前门外的珠市口。单看地名,您八成以为这是卖珠宝的一条街呢。

其实,这个“珠”是猪肉的“猪”。原来珠市口的“珠市”,是卖猪的猪市,跟它西边的骡马市是一体的。后来人们觉得猪市不好听,才改的名儿。

您如果不了解北京文化,很可能会产生误解。

老字号离不开老商业街

老北京特色商业街的形成,也是有发展过程的:

一是有原来“市”的底子,即先有“市”后有街。

“市”,其实那会儿就是集市,即集贸市场,跟现在城市的早市或农贸市场差不多。

不过,老北京早期的“市”,买卖的物品是有专项的,也就是专卖某一类商品,比如羊市、马市、驴市、果子市、煤市、粮市等。

二是借“势”而发,买卖铺户积少成街。

所谓“势”,是指地势,也就是地理位置。琉璃厂为什么会形成古玩字画一条街?

因为明清时代,这一带有许多会馆。当时许多进京赶考的举子,住在会馆里。此外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在周围居住。文人墨客和赶考的举子,当然离不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也离不开古籍。

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主持编辑《四库全书》,这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汇集了全国各地3000多文化人,编这部文献巨著。

《四库全书》收录3503种,79337卷书目,需要大量的古籍版本。由于当时纪晓岚等人,住在虎坊桥一带,于是离此不远的海王邨(即琉璃厂)成为全国的古籍版本中心,琉璃厂的十几家古籍书店就是这么形成的。

当然,这些文化人有不少擅丹青、懂韵律的才子,有些书画家本人也住在琉璃厂,如张大千的宅子就在东琉璃厂。

所以精明的古董商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借“势”开古玩书画店,逐渐使琉璃厂形成了经营古玩字画的文化街。

“鼓楼前”的老字号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东四西单鼓楼前,故宫北海颐和园。”前一句说的是东四、西单、鼓楼这三条商业街。

在老北京,这三个地方最为繁华热闹,人们平时逛街购物,都奔这三个地方。所以,跟后面的来北京必须逛的三个地方相提并论。

东四西单鼓楼前的“鼓楼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鼓楼前面的地安门外大街。另有一说法,是指鼓楼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两个地方。

一般的说法,是指鼓楼前头的商业街,也就是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

这条街早在元代就非常有名,从鼓楼前一直到地安门,并且向西延伸到什刹海地区。鼓楼前商业街东西两侧的店铺一家挨一家。

清朝的时候,这一带是正黄旗和镶黄旗的驻地,这两“旗”都属“上三旗”,也就是通常北京人所说的“皇带子”(皇亲国戚),所以这一带有钱有势的大宅门多。

清末民初,清朝政府基本取消了内城不准经商的“祖制”,又使这条老街,包括烟袋斜街、什刹海、后海的沿岸繁荣起来,其繁华热闹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里也是北京老字号的集中之地。我手头有一本介绍北京商业街的内部资料,在这本上世纪50年代编写的油印的内部资料里,这条街上有名的老字号有20多家,这里,我简单罗列如下:

“谦祥益”绸布店北店,

“聚茂斋”靴鞋铺(制作的洒鞋、老头乐儿、油靴非常有名),

“北豫丰”烟叶铺,

“平易”银钱兑换所,“吴肇祥”茶庄,

“信成”杠房(承接过李大钊的葬礼),

“寶瑞兴”油盐酱茶店(因以大葫芦作幌子,人称“大葫芦”),

合义斋、福兴居灌肠铺(字号一直延续到现在),

会贤堂饭庄(现仍保留),庆云楼饭庄(现已恢复),

烤肉季(现仍保留),

天汇轩大茶馆等。

一条街的老字号上百个

老北京有“东富西贵”一说。“东富”指的是东城的富人和大宅门多;“西贵”说的是西城的王府多。

“东富”的富,体现在老北京的东四是著名的商业街,这里聚集着众多的老字号。当年开买卖的大多是富人。

东四在明代的北京,就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它的形成与朝阳门和东直门附近设的十几座大粮仓有关。

因为当时运粮食都用骡马大车,赶大车的和搬运粮食的,得找地儿歇脚吃饭,于是东四牌楼附近出现了许多饭馆,由此形成了“街”。

此外,明代的东四牌楼附近有不少妓院,明代也叫“勾栏”。妓院不但有“民营”,还有官家的。

现在东四南边的演乐胡同,就是明代为“官妓”演习奏乐之地。本司胡同是管理官妓院的“教坊司”所在地。而现在的内务部街胡同,在明代就叫“勾栏胡同”。

另外,东四牌楼往南有灯市(今日还留有灯市口的地名),明代的灯市非常壮观,每年正月“放灯十日”,场面热闹异常,对这条商业街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有大市街,现在东四十字路口的南、北,在明代叫大市街。

当年四个路口各有一座牌楼,南北牌楼上的匾额,写的是“大市街”;东西路口牌楼上的匾额,写的是“履仁”和“行义”。现在牌楼早就拆了,只留下“东四”这个地名。

“东富西贵”,说“东富”,是以东四商业街上的“四大恒”而言。“四大恒”是指四家老字号钱庄,即恒兴号、恒和号、恒利号、恒源号。这四家钱庄,当年曾控制着北京的金融市场。

东四商业街,通常是指东四牌楼周围的地区,包括大市街、隆福寺街,以及朝阳门内大街等。

这一地区曾出现过几百家老字号,比较有名的有:

饽饽铺:瑞芳斋、合芳楼、聚庆斋、芙蓉斋。

油盐店:天和号、德和瑞、汇水泉、鸿源长。

干果杂货铺:全德昌、公昌义、公和义、全盛号、源兴永、公泰义、德隆昌、德义长。

米粮店:新盛号、德兴号、东和兴、通盛德、恒顺店。

绸布庄:同义祥、利源增、德祥益、恒信公、万聚祥、义成号、万聚长、锦泰涌、祥聚德、和顺祥、天增成、裕兴隆。

古玩铺:瑞珍亨、义兴和、全兴顺、松古斋、永和号、裕记、椿秀山房。

金银首饰楼:英华楼、瑞增楼、天聚楼、聚宝楼、泰源楼、宝源楼。

香蜡铺:天馨楼、万兴楼、蕙兰楼、合馨楼。

钟表店:德古斋、永信斋。

鞋铺:老华盛。

肉铺:内同兴、普云楼。

砖灰麻刀铺:丰盛和、天泰永、新盛号、东泰兴。

当铺:东恒肇。

烟铺:复丰号、源顺德、聚兴隆。

颜料铺:隆盛号。

药铺:永安堂(据说开业于明永乐年间,字号现仍保留)。

杠房:永盛(承办过吴佩孚的葬礼)。

饭庄:福全馆、白魁、灶温(小饭铺)。

除了东四商业街,北京著名的商业街还有东城的王府井大街、东单地区、北新桥地区。西城的西单、西四、新街口。南城的前门地区、大栅栏、廊房一至三条、崇文门外大街、花市大街、宣武门外、菜市口地区、天桥地区,等等。这些地区都是老字号云集之处。我从历史档案中,查阅到的在京城出现过的老字号有3000多个。

老字号靠口碑生存

老北京有一句顺口溜:头戴马聚元,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腰缠“四大恒”。马聚元、瑞蚨祥、内联升、“四大恒”都是老字号。

这句顺口溜儿说的是,老北京人讲究穿戴体面,出门要摆谱儿,头上戴的、脚上踩的、身上穿的、腰里揣的都是老字号的东西。

现在的年轻人穿戴讲究品牌,老北京人也如是。认牌子,认字号,不单是穿戴,吃喝也认字号。

老北京吃喝讲究认口儿,什么叫口儿?就是口味,口味对路了,别的再好,他也不稀罕。

就跟现在的老北京人喝酒,就认二锅头,您给他“茅台”“五粮液”,他也觉得不对口儿,尽管一瓶“茅台”的价儿,能买几十瓶二锅头。这也许正是老字号的魅力所在。

老北京是一座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工业,许多产品是在家族式管理的手工作坊里制作出来的。商家一般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自产自销,所以品牌是与字号相融和的。

比如“稻香村”是京城制作南味糕点的老字号,稻香村做的点心有许多品种,当时这些糕点并没商标。

再比如同仁堂药店和鹤年堂药店,他们炮制的中成药、汤剂饮片、丸散膏丹,最初也没商标。同仁堂和鹤年堂的字号,似乎就是商标,人们认的是字号。

那会儿,几乎每个大一点的中药铺都有自己的“独门药”。所谓“独门”就是被患者认为吃了管用,只有这儿有,别的地儿难找的那种药,这也就是人们认某家药店的原因。

老字号正是以自己的特色,来赢得口碑的,当然这里也有广告宣传的作用。只要有了知名度,这个字号就算站住了脚。而老北京吃对了口儿,用顺了手,也舍不得让这个字号消失了。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即来。”用在老字号这儿最为合适。

老字号跟着行当消失

一个字号能生存50年以上,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价值。要知道商场如战场,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一个字号能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保持不败之地,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老字号的生存条件,除了有买卖地上的竞争因素之外,还有战乱、灾难、政治等天灾人祸及家族分化、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

所以说在历史沧桑、商海沉浮中,能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风雨生存下来,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也使字号增加了含金量。

历史的进程,永远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前面我们说过老北京的老字号曾经有几千个,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几十个了。

为什么许多老字号消失了呢?其中主要原因是产品本身被社会发展所抛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行当被历史所淘汰。这个行当都没了,当然,生产和经营它的字号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比如烟叶铺、首饰楼、麻刀铺、肉铺、煤铺、油漆铺、玻璃铺、梳子铺、香蜡铺、帘子铺、估衣铺、黑白铁、锔盆锔碗、修伞修笼屉、炉灶行等,甚至老北京的绸布店、布鞋店、油盐店、澡塘子等,都随着社会的进化而被淘汰了。

这些行当的老字号有几百家,现在都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

历尽沧桑存活不易

一个字号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许多风风雨雨,这里有同行竞争,家族纷争,已经自身经营不善等原因,当然也有社会的原因。

老北京的字号几乎都是个体经营。这些私营企业规模都很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自身抗击打能力就比较弱,如果遇到大的天灾人祸,以及社会动荡,很可能折戟沉沙。

1948年前后,由于内战频仍,国民党政府腐败,造成国内经济大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许多老字号倒闭关张,像全聚德、都一处这样的老字号餐馆都处于关张状态。

这一时期,京城老字号在社会风雨飘摇中,有上百家纷纷歇业,并且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当年許多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和店铺,被合并为生产合作社,以后转为国有企业,又致使许多老字号随之消失。

经过特殊历史时期,不少老字号伤了元气,在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制、关停并转的过程中,又淡出京城老百姓的视线。

京城老字号的现状

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历次时代风云,现存的北京老字号可谓九死一生,能够活下来实属不易。当然,能硬硬朗朗活下来的也不多了。

目前京城保留下来的老字号,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行当。

一、餐饮业,大约占老字号的一半以上。

如:全聚德、东来顺、全素斋、都一处、一条龙、烤肉宛、烤肉季、仿膳、同和居、便宜坊、谭家菜、柳泉居、鸿宾楼等。

二、中药业,所占比例也很多。

如:同仁堂、达仁堂、宏仁堂、鹤年堂、永安堂、千芝堂、万全堂、长春堂等。

三、茶叶行,如:张一元、吴裕泰、森泰、庆林春、元长厚、正兴德等。

四、风味食品,如:义利(面包)、天福号(酱肘子)、月盛斋(五香酱羊肉)、五芳斋(南味肉食)、稻香村(南味糕点)、稻香春、桂香春、义利(食品)、正明斋、宫颐府(京味糕点)、六必居(酱园)、天源(酱菜)、北冰洋(饮料)等。

五、古玩字画,如:荣宝斋(书画)、宝古斋(古玩)、戴月轩(湖笔店)、一得阁(墨汁)、汲古阁、萃文阁等。

六、其他。

如理发:四联、美白。

照相:大北、中国。

洗染:普兰德等。

帽子:盛锡福、马聚元等。

绸布店:瑞蚨祥、谦祥益等。

布鞋:内联升、同升和等。

洗浴(修脚):清华池。

眼镜:大明、精益。

钟表:亨得利。

剪刀:王麻子。

酒类:红星二锅头双合盛等等。

老字号是城市的名片

眼下,人们已经认识到老字号的价值。早在几年前,全聚德的字号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价值就达近10亿元人民币。可见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

目前北京的同仁堂、全聚德等老字号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而开分号,搞连锁,实行集团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已经使北京的一些老字号进入现代化企业行列。

稻香村在京城已经有100多个专营店,每年的产值数亿元,成为北方最大的食品糕点生产和销售企业。

张一元和吴裕泰两家老字号茶叶店,现在也发展壮大为股份公司,不但有上百家连锁店,还有自己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茶馆、茶餐厅等,每年销售额都在亿元以上。

庆丰包子铺,在京城有150多家连锁店,一年光卖包子就收入上亿元。

这些成功的经验,证明老字号只要经营得法,与时俱进,便能做大做强,使金字招牌不断发扬光大。老字号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无形资产,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认为目前人们对老字号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城市改造的速度加快,老城区大面积的拆迁,必然要涉及老字号的生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对这些危及生存的老字号,给予格外关照,为它们选择合适的地点,开设门脸儿。

除了字号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外,它的文化价值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对于那些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濒临倒閉,或已经倒闭、名存实亡的老字号,也有必要进行抢救输血,让它们起死回生。

目前,北京已成立了老字号研究会,国家商务部对老字号的保护也提到议事日程。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和一些独门技术,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眼下,全聚德、同仁堂、清华池等40多家老字号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信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字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将越来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会有自己的商脉和文脉。老字号无疑是商脉和文脉的一个载体,犹如项链上的珍珠。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商脉和文脉的绵延不断。老字号恰恰是这种历史文化延续的活化石。人们正是通过老字号,来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的。

如果说那些历史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是无声的诗篇,那么老字号,则是历史留下来的有声的乐章。

在老字号的音符里,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也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跳动,更可以透过历史的烟云,领悟今天的商业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老字号文化,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字号存在的意义。

猜你喜欢

字号商业街老字号
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擦亮晋字号特优农业品牌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规范“消字号”产品 增强用药安全
60年“老字号”中纺标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现代商业街区设计与商业模式的探讨
《种松山庄藏书目》负字号书目标注——周广业父子著述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