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建党百年足迹 勇拓首都科技创新奋进之路

2021-08-23西桂权李昂

科技智囊 2021年7期
关键词:建党百年科技创新

西桂权 李昂

摘 要:首都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首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集聚优势突出,已经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之一。文章回顾了北京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客观反映北京科技发展的特点,展望首都科技事业的未来,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下,不断推进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投入效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必将推动首都科技事业再创辉煌。

关键词:建党百年;首都科技;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7.03

Tracing the Centennial Footprints of the CPC Shaping A Brighter Futur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eijing

Xi Guiquan1   Li Ang2

(1.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Beijing,100048;2.The Magazine of the Tan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89)

Abstract:Beijing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roa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Beij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regions in the world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glorious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eijing,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eijing,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Beijing has a bright future through mechanism reform,increase investment,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One hundred Anniversary of CPC;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eij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科技事業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创新主体,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领导核心,科技进步的速度与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引导。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史,也是中国科技事业艰苦奋斗的百年史。在“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并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逐渐应用于革命实践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国家一穷二白、科技落后的局面,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提出了搞好“技术革命”“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一、建党百年,科技创新思想理论不断丰富

改革开放以后,历届领导人在坚持和继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以新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技创新思想,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国家崛起注入了发展的源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新态势,构建起指引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和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释放科技生产力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思想,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精准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大势,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3]。

从毛泽东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到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自主创新”,再到习近平同志提出树立科技创新自信,“建设创新中心”。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技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将党的领导贯穿科技创新事业的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等宝贵历史经验。

二、建党百年,首都科技事业成就辉煌

(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都开启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科研责任制、科技承包经营责任制、所长负责制、专业职称聘任制、科学基金制等一项项制度开始实施,这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20世纪90年代,北京开始推动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等,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进入21世纪,为加快首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为首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中关村示范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为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成为改革开放春天里一抹耀眼的春色。早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冲破了旧观念,闯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开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家就支持在中关村建立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并实施相应体制改革,随后形成了电子一条街,尤其是从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科技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蜕变升级,小到提供场地、金融、法律、财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咨询,大到实施“1+6”“新四条”“新新四条”“金科十条”“京校十条”“工商十九条”“出入境20条”等改革举措,中关村以敢为人先的改革气质引领着首都科技事业发展。

(二)科技人才不断汇聚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焕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为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开始解除疑虑,放下包袱,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科研教育工作中,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在全国悄然兴起。在国家政策和法規的指导下,北京先后实施“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实施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引进计划”“设立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措施,吸引国内外人才投入首都科技事业中。1977年,全市有科学技术人员14万人[4]。截至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及附属医院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22304人,研发人员128146 人;中国科学院共有833名院士,其中北京地区有433人,占比为52.0%;中国工程院共有924名院士,其中北京地区有397名,占比为43.0%。

(三)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多年来北京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保持增加,1996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41.86亿元,到2011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936.644亿元,2013年突破了千亿元,达到了1185.047亿元,2019年突破了2000亿元,达到了2233.587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4倍。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均保持在6%左右,2019年为6.31%,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和外省市。北京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过程中,高度重视原始创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原始创新,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共有各类科研机构36个,专业科研机构仅有国立北平研究院、中央地质调查所和静生生物调查所等少数几个,高等院校下属科研机构有24个。截至2019年, 在京高校共有93所,其中本科高校68所,专科高校25所;在京科研机构总量达到1124个,既包括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也包括民营科研机构、企业自建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等[6]。北京已经成为全国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

(四)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在相应政策和投入经费保证下,北京涌现出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随着北京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北京市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不断增加。1986年,北京专利授权量为491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2011年,北京专利申请量为77955件,2019年为226113件;专利授权量2011年为40888件,2019年为131716件。北京技术市场交易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交易规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1988年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金额为仅为22.2亿元,2011年为1890.3亿元,2019年为5695.3 亿元。北京技术合同成交合同数量持续增长,2011年近53552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2019年近83171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

(五)“三城一区”建设全面发力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集中力量抓好“三城一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三城一区”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首都开启了“三城一区”建设的新高潮。经过多年规划建设,北京“三城一区”正在稳步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基础前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设立中关村孵化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怀柔科学城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启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安装首台科研设备,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项目通过验收等。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建设顺利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六)科技合作互利共赢

科技进步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与融合、交流与互鉴、合作与超越中加速实现,国际合作已是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托首都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京不断加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力度,构筑全球开放合作创新高地。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出台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文件,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区域和城市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提高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北京联合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中关村以色列创新中心”“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举办“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聚集优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北京全球技术转移枢纽地位。北京还设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举办“中关村论坛”“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等,不断提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2019年7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国际合作中关村奖,乔斯特·乔纳斯等3人被授予2019年度北京市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当然,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束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须破除,仍需加强基础研究布局。1.重大原创成果不足。2.高水平大学不足。3.高水平论文产出不足。4.北京仍需加强战略高技术储备。5.国际顶尖科学家缺乏,关键领域高精尖人才匮乏,高精尖人才储备少。6.人才国际化不足,针对国际人才的住房、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服务仍需加快完善。

三、建党百年,首都科创中心建设开启奋进之路

(一)百年征程,继往开来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发展,从我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向现代科学进军”,一直发展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共产党在科技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党的智慧,首都科技事业发展更离不开党的领导。过去几十年中,北京按照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广泛团结科技力量,构建并逐步完善科技工作体系,探索科技发展的有效模式,取得一项项科技突破,率先开启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新篇章。百年风雨兼程,一路披荆斩棘,始终不忘初心。站在“兩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北京将继续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导,坚定“沿着党的指引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决心,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不辱使命,勇敢担当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北京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北京服务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在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赋予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意义深远。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首都有责任、有能力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在坚持党的科技创新思想指导下,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首都科技创新活力。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规划,深入挖掘首都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三城一区”、怀柔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优化科技投入、集中精力攻克卡脖子技术、促进原始创新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首都科技力量。

(三)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党的领导下推进首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都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鼎力传承老一辈科技人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奋勇突破,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活力的人才。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拘一格引人才,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首都科技事业中来。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医疗、教育、就业等配套服务,让杰出的科技人才来得了、待得住、流得动、用得好。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站在行业科技前沿的领军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北京工作,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选择将首都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热土,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四)海纳百川,开放包容

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事业,呼唤更多维度、更大格局、更广空间的国际开放合作。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聚焦重点领域和方向,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更好地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对接国际创新资源,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首都科技对外开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助力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高起点、高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打造一批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等,构建首都科技领域开放创新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莫艺祯.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0.

[2] 尚明瑞.中国共产党科技领导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21(03):38-46.

[3] 许可,郑宜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37(02):15-26.

[4]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科技70年(1949-2019)[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6] 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科技创新
从百年华诞走向现代化远景目标
中国共产党发展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成就与展望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