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文化注入“源头活水”
2021-08-23闫运利
闫运利
说起传统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认为那是古人的东西,或者是冷冰冰地躺在研究者论文里的古代典籍,其实并不尽然。何谓“传统”?有一种说法比较契合其本意,即“传”而“统之”。“传”主要是指时间上的延续性,“统”主要是指内容上的权威性。何谓“文化”?《周易》曰:“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化人”,用文化滋养人的心灵、涵育人的德行。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应该指那些过去的,但现在仍然在起积极作用的人类文明和智慧。因此,传统文化不是沉睡在古代典籍中的死知识,而是源于过去、着眼现在、指向未来的活文化。那如何使其永葆鲜活的生命力,并为之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便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2020年6月,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楼宇烈、张岂之等专家学者作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为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首先,从丛书的主题选择和意义阐释上看,传统文化要走进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儒释道佛、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治国理念、道德原则和处世方式,这些在新时代仍然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无尽的智慧力量和方案方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资源。如传统文化中讲究和谐共生的中和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从大的方面说,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生态文明”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也已被称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小的层面讲,新时代的我们有自己的长征路要走,来自社会、现实的各方压力要求大家时刻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可见,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要从社会现实出发,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要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诠释与价值判断。目前我们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以凡是有利于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可以拿来一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适合于调节任何时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选择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和“大同”六个主题,分为《仁爱: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民本: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诚信:中华文化的做人准则》《正义:中华文化的道德原则》《和合: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大同: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六册,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独特光彩。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可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范,每次讲话中总能精妙地使用名言典故,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等。这些名言典故分别引自《礼记·大学》《礼记·礼运》《尚书·尧典》《淮南子·汜论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之《大同》《民本》等分册均有选录。
其次,从丛书的内容设计和编排方式上看,传统文化要走向普通大众。当代很多传統文化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细致化,也越来越晦涩难懂。这使得传统文化研究长期躺在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中,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新鲜而准确的文化常识,更无法顺畅地向公众传播。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文化需求,我们不能只关注所谓的精英阶层,更应该考虑到普通大众这个阅读群体,即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也应该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的内容设计和编排方式正为我们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每一册一个主题,编写体例上大致统一,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和专业的角度,对所选主题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研究和简要概述。如《民本》一册就对民本思想的历史源流、丰富内涵、基本走向、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政教意义等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即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这样便为第二、第三部分的选文和解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主要从历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选择切合分册主题、并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按照经典简介、作者简介、选文片段、字词注释、白话翻译、专家解读等内容依次编排。这样既有单个字词的注释,又有全篇的白话翻译,还有通俗的专家解读,为读者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较符合普通大众一般的学习、认知规律。第三部分主要从历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精选一些经典故事,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分类编排。如诚信故事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诸葛亮七擒孟获》《程婴舍子救孤》等,都是中小学生便能耳熟能详的典故,按照“诚信”这一主题编排在一起。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就能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是普通大众比较喜欢的叙述方式。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的内容设计和编排、叙述方式既保证了传统文化知识的权威性、准确性,又兼顾了知识传播的大众化、通俗化。恰当地将学术界深奥的理论研究和普及大众的通俗化解读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最终走下神坛,走向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德立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从而显现其新的时代价值。同时只有面对普通公众,它们才能真正地活起来,真正的神采奕奕,光彩照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走进新时代,走向普通大众,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如何永葆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这一重要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和良好示范。
作者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