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不可忽视
2021-08-23李一凡苏婧
李一凡 苏婧
教研工作是教育质量与教师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专业标准,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
为了解北京市学前教育教研员阅读状况与需求,为教研员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建议与参考,北京市“学前教育教研网络机制建设与实践推进”项目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面向北京市各区教研员开展教研员阅读状况和需求调查,主要包含阅读动机态度、阅读频率和阅读量、阅读内容的选择倾向、阅读习惯和方式方法、阅读需求和建议五个维度。参与调查的教研员中31—50岁之间的占到70%以上,绝大多数教研员所学专业为学前教育,获得高级职称者也占到半数以上。
调查与分析
阅读动机与态度。一般来说,阅读的积极性作为一种自觉、能动、活跃的心理状态,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其中动机、兴趣的影响最为重要。动机是激励和维持某一行动朝向一个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分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动机的强弱取决于内部需要与外部诱因。调查中,几乎所有教研员都表示喜欢阅读,但对于阅读的原因,出于满足兴趣爱好者仅占少数,超过一半的教研员表示是出于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阅读,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提升个人文化修养而阅读。
情绪体验不容忽视。调查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教研员认为“无论纸质阅读还是网络阅读都让我感到愉悦满足”,但认为“纸质阅读更让我感到愉悦”的教研员占比更多。随着数字化阅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适应网络阅读,网络阅读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的浅阅读特质,并正在以强有力的趋势削弱传统纸质閱读“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缸午夜香”的独特韵味。但大多数教研员偏爱纸质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受,这成为推动他们进行纸质深度阅读的有利因素。
阅读频率与阅读量。关于维度的调查并未设定某种单一的阅读类型或媒介,是广泛意义上的包含传统纸媒阅读与互联网数字阅读。从调查结果看,经常阅读的教研员占到一半以上,偶尔阅读的占36.9%。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半小时到1小时者居多,其次是半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者较少。一年能够阅读4~8本书的教研员达到近半数,只有少部分教研员一年能阅读15本以上。
影响教研员阅读量的因素值得重视。调查数据显示,事务繁忙、工作节奏紧张排在首位;其次是网络信息干扰注意力;再次是阅读内容的选择;最后为阅读兴趣。北京市各区当前园所数量不断增加,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教研人员的工作定位都是教研、培训、科研、继续教育管理四位一体,工作内容繁杂。正如调研中一位教研员所说,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完成全区性的教研指导项目工作,留给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却很有限。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的情况下,阅读量受到较大干扰。
阅读内容倾向。多数教研员最常阅读的是专业类图书和专业报刊学术论文,较少选择休闲类图书和休闲类报刊,总体上图书要比期刊更具优势。调查数据显示,阅读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内容为主,占85.71%;文学类占36.9%;其他社科类(包含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历史等)占21.43%。其中,与教研工作相关的内容占多数,这与满足自身专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动机相一致。兴趣动机成为教研员选择图书的首要依据,占73.81%。通过访谈得知,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教研员和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青年教研员更愿意选择理论论述类专业读物,如《儿童游戏通论》《核心经验与幼儿教师的领域教学知识丛书》《高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丛书》《教研活动概论》等,少数教研员会选择案例经验类、操作建议类读物。也有少数教研主任更青睐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读物。
除专业类读物之外,文学类和其他社科类读物仍较受欢迎。结合访谈了解到,有些教研员喜欢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哲学读物等,主要图书有《平凡的世界》《苏东坡传》《正念小孩:收获平静、专注与内在力量的50个正念练习》《遇见未知的自己》《论语》等。也有教研员反映,由于长期沉浸于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对其他内容均不感兴趣,阅读兴趣和选择越来越单一,并开始担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是不是也会越来越窄。
阅读习惯和方式方法。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教研员表示有读书计划,但会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阅读内容与时间;还有少部分教研员表示有读书计划,但是难以执行落实。执行读书计划就意味着需要有相对稳定的阅读时间,但结果发现近一半的教研员并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常利用休闲节假日或睡前时间和通勤时间。有教研员在访谈中表示,许多书都是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读”完的,这里的“读”主要指网络阅读。
调查数据显示,在最常使用的内容载体中,略超一半的教研员优先选择传统纸质书刊阅读;36.9%的教研员优先选择以看为主的互联网阅读,包括在线阅读电子书刊或下载到电脑、手机上进行阅读;只有8.33%的教研员选择以听为主的互联网阅读,如利用应用平台听书。有的教研员说在做家务、开车的时候,“听”书是一种非常方便的阅读方式,一年下来不知不觉能听十余本书。
阅读方法是读者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阅读方法是阅读习惯的重要组成,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一定的阅读方法。本次调查收集了教研员常使用的多种阅读习惯和方法,列举如下:在阅读过程中做重点标记和注释;采用传统摘抄的方法记笔记;电脑录入进行笔记整理,撰写综述;画阅读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梳理;查阅相关资料,如书评等进一步拓展对图书的理解;同时交叉阅读多本同一主题内容的图书进行比较和参考;只选书中感兴趣和有用的部分阅读;通过内容介绍快速了解一本书;不定期地重复阅读加深印象;通过给他人讲述来进一步巩固对书中内容的记忆等。
阅读需求和建议。调查显示,教研员阅读专业书刊时也存在困难。首先,最大的困难和苦恼是读了记不住;其次,对一些专业内容阅读起来有难度,理解不透;再次,难以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最后,不知什么内容是最合适的。有教研员表示从主观意愿上是特别爱学习的,尤其在做一些研究型课题的时候,需要拓展专业领域知识而阅读一些平时不太接触或者专业性太强的读物,但是会有畏难情绪。为了应对遗忘,有的教研员表示即使做了摘抄笔记,也同样会遗忘,难免产生挫败感。
教研员表示所在单位非常支持学习和阅读,有一定的图书购买经费保障,多数都参加过单位组织的读书交流活动,主要以推荐图书为主。对于阅读需求和建议,经整理大致分为以下五类:一是资讯类,定期推荐适合教研员阅读的分类书单,如介绍专业领域理论前沿的图书,有助于教研员工作实践的图书;二是资源类,建立教研员专属的线上图书资源库,丰富可读信息;三是指导类,进行读书方法培训,如思维导图法,提供理论专著导读讲解;四是互动类,组织跨区跨单位的线上线下读书交流活动;五是保障类,减少繁杂工作量,给教研员更多自主时间和空间,保障更多的阅读时间。
提升教研员阅读素养的建议
通过教研员阅读状况调查,总体上发现北京市各区学前教育教研员普遍热爱阅读、经常阅读;出于专业发展、工作需要的动机最强,以专业类图书、报刊为主要阅读对象,理论论述类内容比实践经验类内容更具优势;传统纸质阅读方式虽仍占主流,但与网络数字阅读方式相比较只略占优势;阅读计划性不强,且专注力、坚持性不够,易受工作和网络信息干扰,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但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调查情况,对提升教研员阅读素养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全面提高教研人员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增强阅读内在动机。《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教研人员专业标准需满足五个条件: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拥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教育观念正确,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研能力較强,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经验;职业道德良好,勇于创新。教研员岗位专业要求高、指导责任重,新时代下要求高质量完成教研工作,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贡献力量需要以教研员自身的高素质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通过阅读,可以改善专业结构,生成专业智慧,构建专业精神;通过广泛而深度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在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引领下领悟教育真谛,在时代前沿科学阵地的创新研究启迪下反思自身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考力、行动力,从而促进知行合一,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教育研究者、教师引领者。当今信息泛滥、多元且即时获得性正在削弱知识的权威性、挑战人类深度解读的耐心与能力,人们越来越满足于媒体多种形式的信息推送,而逐渐丧失主动阅读和思考的动力,难以激发内在原发性的教育智慧与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动机占主导的行为,更能克服困难,更具有持久性;而成就动机则受个人抱负水平、自我评价、价值观以及外在环境因素影响。所以,兴趣才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催化剂,从兴趣出发,抛去急功近利的阅读意图,才能找到阅读最为持久的内在动力。每个人的兴趣都不一样,要从积极的兴趣入手,找自己能读进去、读得懂的书,然后再逐步在更广泛的阅读中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兴趣。
第二,克服“浅阅读”思维钝化,促进“深度阅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只有读书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一方面,在阅读内容上,选择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具备充分科学研究基础的内容;另一方面,在阅读方式上,要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是盲目从众,不求甚解。
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网络阅读模式单次使用时长都在10分钟以内,从启动次数和单次使用时长数据可以看出,网络阅读满足的是浅尝辄止和散漫恣意的“浅”阅读、“轻”阅读体验。浅阅读满足的是信息获得感,而深阅读,才能带来真正的思想和精神升华。要做好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中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平衡,尤其要注意提升“深阅读”能力。
首先,制订阅读计划,设定目标可以对行为产生约束。越是没有计划的阅读,越容易散漫放弃。其次,要多重复、勤思考、不辍笔。调查中有教研员反映读过之后总是会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多重复、记笔记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印象、促进思考、结合新情境产生迁移、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帮助我们将对书的理解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智慧。阅读方法和技巧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关键是要坚持并执行。再次,通过专题式阅读形成系统思维。不论是出于研究兴趣还是教研工作需要,善于选择某一主题的系列图书,集中阅读多本高质量图书,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丰富和拓展对该主题的认识和思考。最后,提升信息检索能力,建立专题类图书资源库,并在头脑中建立专题知识结构网络,便于我们在随后的研究与工作中随时调用。
第三,搭建交流平台,在阅读中共同成长。表面上看,阅读是人对图像、文字的感知过程、信息加工过程,其实阅读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读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影响下,与作者之间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与交流,便是参与到了社会文化传播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觉,读到心动之处,豁然开朗之处,不由得拍案叫绝,想与身边的人分享,并热情推荐;我们会在与人交谈、写作时引用书中的精彩观点……我们总是有种热情和冲动参与到文化的传播中。读书交流给读者提供了相互展示、表达与分享的机会,一本书变成多本书,一种理解换来多元视角,一种感悟启迪更多的思考等。
建议在市级层面为各区教研员搭建线上线下的读书交流平台,通过好书推荐、专业导读分析、读书心得分享、精读共读等多种活动方式,营造全体教研员积极阅读的良好氛围,引领并鼓励教研员爱阅读、会阅读、常阅读,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彼此陪伴支持,在阅读中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