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验式教学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08-23曾木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4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情感体验道德与法治

曾木林

【摘要】体验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取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体验式教学将生活化的情境融入教学活动中,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亲和力。本文从“拉近生活的距离”“促进过程的参与”“营造情感的氛围”和“引领文本的理解”四个角度进行论述,加强学生的四个体验:“生活的体验”“过程的体验”“情感的体验”和“文本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个性被肯定、人格被尊重的快乐,让课堂多变灵动,焕发生机,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体验;过程体验;情感体验;文本体验

体验式教学是一项结合学生实际和学习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将教材的内容进行还原。体验式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感知,对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体验式教学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结合实际,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拉近生活的距离,加强生活的体验

生活化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本特点,《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其活力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笔者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即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从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小学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讲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风气,铺张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但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此理解不深。笔者把《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取得联系:

1.看一看:个别学生认为,自己不会铺张浪费,身边的伙伴也没有这种现象。针对课前的调查,笔者精心拍摄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校园浪费现象,比如,食物方面:吃了一半的面包扔了,不喜欢吃的鸡蛋扔了;学习用品方面:写了一半的作业本子扔了,还有大半墨水的签字笔扔了……活生生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折服,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样、那样的浪费行为。

2.听一听:笔者事前组好准备,录制动漫视频“食物的哭诉”,听一听,食物为什么哭诉?食物哭诉了什么?听了食物的哭诉,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用拟人化的方式,借食物“哭诉”,唤起学生审视令人痛心的浪费行为,引发他们的思考。

3.算一算:笔者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当一回“小管家”,算一算:假如每个学生每天浪费一两(50克)大米,对个人而言很小很小,微不足道,但全校300个多个学生,这个数怎么样?每天浪费大米多少克?如此计算,一年365天浪费大米多少克?再算一算,全国14亿人口浪费大米多少克?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惊人的数据让学生面面相觑。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浪费要不得。笔者随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抵制浪费,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将勤俭节约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促进过程的参与,加强过程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讲解去束缚学生的思想,不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禁锢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是双方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整体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产生自己的独特感悟,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教学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一课,很多学生认为买东西太简单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钱就能买到东西。现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引导学生参与买东西的过程:

1.模拟购物场景:小东在某一路边的小店买了一支签字笔,付完钱、拿到笔后就匆匆回家。回家后发现,笔帽松动,出水不畅,质量不好,找到店家要退货,但店家不同意退货,还说这支笔不是他店里的,他店里的产品都是合格产品。小东无凭无据,有口难言。

2.组织小組辩论:买东西有没有学问?怎样才能买到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呢?怎样才能有很好的售后服务呢?笔者引导学生小组辩论。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得具体,理由充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要看产品的生产日期、条形码;有的学生认为,还要看防伪标志、质量安全标识、产品合格证、生产厂家等;有的学生认为,还要向商家索取购物发票,假如买到了不合格的产品或者“三无产品”,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管理部门投诉,要求赔偿损失。

参与了一次完整的购物过程,学生明白了看似平常的一件事,做起来并不简单。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许多感想。教学中,笔者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体验。

三、营造情感的氛围,加强情感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笔者加强课堂与现实的联系,理清教材的情感基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对同一事物允许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讨厌,批评、赞扬等,丰富学生对人物、事件的见解,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同时,引导学生跳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社会大课堂里活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活用知识《道德与法治》知识。

五年级下册《读懂彼此的心》一课讲到:家人或严格要求我们,或精心照顾我们,但是家人浓浓的亲情,很多学生还是体会不到家人的关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加强情感体验,借以读懂彼此的心:

1.情景表演:找两个学生扮演“父母”,一学生扮演“孩子”,体会当父母的艰辛,既有自己的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早上要为孩子做好早餐,送孩子上学,为孩子检查作业,遇上风雨季节,还为孩子送伞,把最美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但孩子却责怪父母啰嗦,监管太严,干涉太多,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父母怒目相对……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情感体验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