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例儿童消化道异物的临床诊治分析
2021-08-23李永春
郭 明,李永春
(1.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安阳455000;2.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随着儿童的心智发育及对自身躯体构造、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增加,加之各类精细动作的自我控制能力增长,消化道异物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风险事件。人体可排出小、光滑的异物,体积较大、边缘锋利的异物可嵌顿于食道内损伤消化道黏膜,甚至造成消化道穿孔[1],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异物损伤程度。内镜下钳取异物是近年来常用的异物取出方式,本文对138例消化道异物患儿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2月~2020年3月于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38例消化道异物患儿为观察对象,其中男85例,女53例;年龄波动在3个月~10岁,平均(4.2±1.6)岁。年龄<1岁者14例、1至3岁者62例、3岁<年龄<6岁34例、年龄>6岁者28例;15例合并食管狭窄性病变。患儿均神志清楚,无内镜检查禁忌。
1.2 方法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对于部分不能有效显影病例进一步行CT检查。符合胃镜手术指征者在胃镜干预下取出异物,步骤如下:禁食6至8 h,术前以丁卡因喷雾局部麻醉咽喉部,电子胃镜循腔进镜,探查异物,观察异物嵌顿位置及周围组织黏膜情况,选择合适的钳取器械,游离异物嵌顿一端,钳取异物后移动位置使其长轴与食管纵轴平行,退出内镜;再次进镜观察既往嵌顿位置黏膜损伤情况。
1.3 观察指标
统计消化道异物种类并进行分类,分析异物滞留位置,并分析处理结果。
2 结果
2.1 消化道异物种类分析(见表1)
表1 异物种类分析
2.2 异物滞留部位(见表2)
表2 异物滞留位置分析
2.3 异物处理
138例消化道异物患儿临床处理措施中,自然排出者16例,异物种类分别为硬币3例、纽扣电池3例、吊坠5例、玻璃珠5例;内镜取出者122例,成功111例、失败11例。失败病例中2例为异物嵌顿于食管上段靠近入口位置,因异物刺激该部位黏膜出现明显充血水肿,胃镜下取异物易滑脱或钳取后不易取出,转食管镜治疗;异物胃内嵌顿病例中有8例胃镜取出失败,其中7例为患儿哭闹不止、呕吐及胃内食糜过多等造成的钳取困难,转全身麻醉下胃镜取出异物,1例为胃内毛发团体积过大转为普外科手术治疗;1例回形针撑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嵌顿,转手术治疗。所有患儿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儿童消化道异物高发年龄段为6个月~6岁,有研究称70%~75%的消化道异物于食管位置滞留,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本文统计的异物滞留位置中食管占比74.64%,与之基本一致[2,3]。消化道解剖结构中存在3个相对狭窄部位,分别为食道中段、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回盲瓣,误吞后异物能顺利通过以上部位则有80%~90%的自行排出概率,因儿童食管直径小于成人,吞入异物后更容易在以上狭窄位置发生嵌顿,因异物类型、体积大小、嵌顿位置、滞留时间等因素影响,患儿可无症状或发生吞咽困难、流口水、咳嗽、拒食、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嵌顿时间持续延长可导致发热、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症状,及时诊断消化道异物对于患儿后续处理及发育有重要影响[2-4]。
在儿童消化道异物的诊断中,主要依据患儿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及病史,大部分患儿家长可提供异物吞入史,对于不能明确提供病史的病例着重评估临床表现,出现可疑症状时应考虑异物摄入的可能,在体格检查中仔细评估嵌顿情况,如流口水提示食管可能发生完全性梗阻,纵膈及皮下气肿或腹膜炎则提示异物嵌顿后穿孔[3,4]。诊断消化道异物常用的辅助检查为X光,能完整显示消化道内情况,提供异物形状、大小、位置等基本信息;因玻璃珠、塑料、铝制品、针等异物不易在胸片上显示,但患儿有明确的异物吞入史或高度符合消化道异物表现时则可进行CT检查辅助诊断。
在完成诊断后根据患儿年龄、异物性质、滞留部位、嵌顿与否、临床表现等因素决定治疗方案,临床主要处理方式包括自然排出、内镜取出及外科手术干预。虽然有报道称绝大部分消化道异物能自行排出、10%~20%的消化道异物病例需要进行内镜处理,外科手术病例仅占1%,但因异物种类差异及考虑异物长期滞留引发并发症风险[4]。我国实行内镜处理的比例较大,本研究中138例患儿中实施内镜干预者为122例。
本研究显示钝性异物病例明显多于锐性异物,可能因为儿童在进食鱼、排骨等含骨刺食物时大部分家长均会协助及监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误吞风险。钝性异物中硬币误吞比例最大,究其原因为硬币属于常规日常流通物品,儿童有较多的机会与之接触;硬币误吞后处理方案依据硬币嵌顿位置决定,仅嵌顿于食管时可在急诊内镜下取出;若进入胃部,可等待其大便排出,超过3周仍未排出时需进行内镜处理。纽扣电池及7号电池均为腐蚀性异物,停留在潮湿且有分泌物的食道内可开始放电,对滞留周围黏膜造成损伤或坏死,甚至造成毗邻血管出血,因此对于此类食管异物应尽早取出或者使用润滑剂加快排出,减少异物停留时间。单个磁铁误吞可令其自然排出,但在误吞多个磁铁的情况下磁体间的吸力使其间隔肠壁吸附在一起,对肠壁形成持续的压迫,肠壁肌肉坏死后导致穿孔、肠梗阻、腹膜炎等;磁铁滞留于胃内且患儿无症状时,可经胃镜取出;患儿表现明显的腹部症状且平片提示腹部磁性异物时,可立即行外科手术;磁铁下行通过幽门且平片结果肯定磁铁之间未发生吸附,可进行临床观察,一旦吸附后立即开腹手术。锐性异物更易造成食管黏膜、血管的损伤,满足条件者均应进行急诊内镜处理。
内镜是取出消化道异物的首选干预方案,食道内异物可直接经电子胃镜取出,无症状的胃、十二指肠钝性小异物可先行保守观察治疗,无食管狭窄病变患儿在发生食物团块钝性异物滞留时,可在内镜下将异物推入胃内;胃镜可安全取出的胃内锐性异物先由胃镜干预,或者在每日进行腹部X片检查前提下保守观察,3 d后仍不能排出者行手术治疗,有学者认为对于枣核滞留于胃或十二指肠且患儿无胃肠道黏膜损伤表现的病例大多数可在48 h内排出;患儿合并肠梗阻、腹膜刺激征等表现时尽快接受外科手术。影响儿童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成败原因之一为患儿的配合程度,通常情况下患儿不能很好的配合内镜治疗,因此在术前严格控制患儿禁食时间并与家长充分沟通。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消化道异物病例应进行尽快诊断,评估异物类型、滞留部位等特征选择最佳干预方案,保证患儿安全,提高取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