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钩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21-08-23董嘉怡李文世朱杰彬古志林
董嘉怡,李文世,林 玲,朱杰彬,古志林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30)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对周围交感神经、神经根、椎动脉以及脊髓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长期不良姿势是颈椎病主要病因之一[1]。此前颈椎病发病主要受年龄因素影响,多见于老年人群,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电脑、手机等被普及应用,人们屈颈时间不断增加,这就导致颈椎病发病率飞速增长,且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现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根据组织结构受累不同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6种类型,其中颈型最为常见,发病率达10%左右,其也是颈椎病的前驱类型,在所有颈椎病患者中约40%可归于颈型或合并颈型[2]。颈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以颈部痛、胀、不适为主,常晨起抬头困难,颈部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剧。该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尤其是因此导致的颈痛,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有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安全感明显下降,不良情绪随之生成[3]。临床对于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多通过中医针灸缓解患者疼痛,延缓病变进展,但不同针灸方法对颈椎病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锋钩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安全、高效方法,对多种疾病治疗效果显著,但在颈椎病治疗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比较了锋钩针与常规针灸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①符合《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4]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颈、肩、枕部疼痛,颈肌紧张,有压痛点,活动受疼痛影响有所限制;多于晨起发病;X射线检查可见颈椎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轻度改变,少有骨赘形成;受肌痉挛影响患者头偏歪,侧位X射线拍摄时可见椎体后缘以及小关节部分重影,出现双边双突征象;动力摄片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排除颈肩软组织风湿及颈椎损伤。②配合影像学,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对颈椎病诊断,主诉颈部疼痛,深而弥散,伴颈部僵硬,其中又包含多种分型,气滞血瘀型:颈肩固定部位刺痛,上肢麻木可放射至手部,舌暗脉弦;痰湿阻络型:颈肩僵硬,纳呆,头晕目眩,上肢麻木,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肝肾不足型:颈肩僵硬疼痛活动受限,眩晕头痛,失眠多梦,上肢麻木,舌红少津,脉弦;气血亏虚型:颈肩疼痛无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上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颈椎病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18~60岁;③近3个月颈部疼痛、僵硬发作,频率可达到1次/月;④VAS评分>3分;⑤无研究治疗禁忌证;⑥4周内无颈椎病针灸治疗史;⑦语言认知功能正常,沟通无障碍;⑧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②其他原因所致颈肩疼痛麻木者;③有颈部外伤史或手术史者,神经功能缺损(如肌无力或脊髓神经反射检査异常),先天脊椎异常,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者;④合并心肝脑肾等其他较严重原发疾病者;⑤孕妇或哺乳妇女;⑥4周内进行相关治疗者;⑦颈部皮肤损伤或感染者;⑧过敏体质者;⑨近期止痛药应用者。
1.4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项型颈椎病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25~57(42.7±3.1)岁;病程1~4(2.3±1.8)个月。观察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24~58(43.0±2.4)岁;病程1~5(2.4±1.7)个月。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学要求。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采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项痹临床路径的针刺处方进行治疗。①选穴: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颈夹脊(两对)、大椎、肩中俞、中渚。②操作:中渚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其余穴位常规补泻手法。1次/d,针刺5 d后休息2 d,连续治疗2周。
1.5.2观察组 应用锋钩针疗法治疗。①选穴:在新设、百劳、肩井等穴位及其周围指压寻找压痛点,以局部自感酸、胀、麻、痛,可放射传输至同侧上臂,或指压出现结节、颗粒状感觉为准。②操作:定位完成后常规对操作区皮肤进行消毒,之后左手将针刺部位皮肤按压绷紧,右手持针使得针尖与皮肤呈75°迅速刺入至皮下,摆正针体使其与皮肤垂直,上下左右提动针柄,挑刺、勾割皮下纤维,此时可听到咔嚓声。出针时需再次将针体与皮肤呈75°,顺针孔而出,以减轻对皮肤损伤。隔2 d治疗1次,4次后休息,连续治疗2周。
1.6观察指标
1.6.1疼痛评分 应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MPQ)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状态进行评分,该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有疼痛强度(PPI)、目测类比定级(VAS)等6项指标,分数越高则疼痛越明显。
1.6.2颈椎功能评分 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2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进行评估,总分17分,分数越高则颈椎功能越趋近正常。
1.6.3中医症状积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并结合临床实践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疼痛、僵硬、上肢麻木、头晕目眩)积分,积分按轻中重分别计2,4,6分。
1.6.4临床疗效 对2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评估,显效:疼痛消失,肌力以及颈部、肢体功能均正常,可正常劳动、工作,MPQ评分下降15%及以上;有效:临床症状缓解,颈部、肢体功能改善,MPQ评分下降5%~15%;无效:临床症状以及颈部、肢体功能均无明显变化,MPQ评分下降不足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5复发率 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1年复发率。
1.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纳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疼痛及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MP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颈椎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颈椎功能评分比较分)
2.2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疼痛、僵硬、上肢麻木、头晕目眩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上肢麻木治疗前治疗2周后tP头晕目眩治疗前治疗2周后tP对照组354.96±1.133.02±0.803.239<0.054.32±1.072.95±0.563.345<0.05观察组354.89±1.082.12±0.214.218<0.054.23±1.141.75±0.424.172<0.05t0.3634.3220.4124.883P>0.05<0.05>0.05<0.05
2.32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年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及治疗1年后复发率比较 例(%)
3 讨 论
颈型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改变使得韧带、骨膜、关节囊等组织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引起的颈痛和反射颈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部位深而弥散[7]。颈椎病发病因素复杂,生物力学失衡是目前普遍认可的学说。从解剖学来说,人类颈椎的固有平衡稳定是由颈部肌肉以及软组织维持的,主要包含内源性及外源性两个方面,内源性稳定包括椎间盘、椎体、韧带、附件,又被称为静力平衡;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控制,这也是颈椎正常运动的原始动力,也叫做动力平衡[8-9]。颈部肌群是维持外源性稳定的重要因素,包含主动肌以及拮抗肌,主动肌主要是发动并完成运动,拮抗肌则控制和修正运动[10]。正常状态下,两者能够维持良好动态平衡,但当慢性劳损、久坐伏案时,主动肌与拮抗肌平衡偏移,致使颈椎病发生。
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方法众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等。药物治疗以肌肉松弛、解热镇痛类药物为主,根据病因、病变程度以及临床表现不同选择适宜药物,但西药对机体肝肾胃肠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年老体衰患者同时存在一些用药禁忌,因此药物治疗有一定风险因素和局限性。其他物理疗法(如磁疗、红外、低中高频电疗等)均在体外发挥作用,短时间可能会产生一定治疗效果,远期疗效不满意,且疗程较长,患者依从性差。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研究发现针灸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较好,但不同针法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
中医学将颈椎病归于“痹证”“项痹”范畴,其发病多是因外邪侵袭,太阳经气不利所致[11]。太阳经主颈项部,风寒湿邪外侵,客于太阳经脉,致使经脉闭阻不通,经气不利,故而诱发颈项肩颈部位筋脉强直出现疼痛[12]。加上年老体衰肝肾不足,久坐伏案等长期劳损均可致筋脉、气血损伤,血运不畅则筋脉失养,也可引发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以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等为主,甚至还可能出现视物模糊、心跳过速等严重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遵循“实泻、虚补、瘀通、结散、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一原则[13]。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宜以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运行为主,气机通畅,气血充盈,通则不痛[14]。锋钩针是针灸泰斗师怀堂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将古九针之一的锋针(即三棱针)与民间钩针进行有机结合所得。锋钩针将锋针刺络脉放淤血以及钩针勾割肌纤维作用融为一体,发挥松解粘连、祛除恶血、疏泄邪气、疏通经络壅塞、治疗顽痹作用,是新九针重要针具之一[15]。有研究发现,颈椎病最敏感压痛点往往位于筋膜、肌肉起止部位,或是两肌交界、交错部位,这些部位承担了较大应力,也是粘连、痉挛等损伤好发部位,因此对该部位治疗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16]。锋钩针施治时可通过钝性分离和锐性分离并用作用于上述部位,对施治部位产生强烈刺激,割断局部皮下纤维和脂肪,剥离松解病理性粘连组织, 刮除早期存在的瘢痕。配合手法对挛缩拘急组织进行松解、疏通,消除病变的同时还能促使组织恢复到正常位置,使颈椎获得正常活动能力[17]。部分肌痉挛在解除粘连后短时间难以消除,对此可应用锋钩针割断黏滞的肌纤维,松弛局部肌肉,消除疼痛。
MPQ评分是国际公认测定、描述疼痛的量表,能灵敏有效反映疼痛性质以及疼痛程度,但词汇繁多,费时费力,实际运用时受到一定限制。简化MPQ评分在其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同时增加了VAS方面的内容,在简便操作的同时,让患者对疼痛分级自画线段,避免可能有的暗示,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疼痛评价方法[18]。颈椎JOA评分则是评估机体功能性障碍的常用方法。对此本研究将简化MPQ评分以及颈椎JOA评分作为评估锋钩针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的循证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简化MP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颈椎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疼痛、僵硬、上肢麻木、头晕目眩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锋钩针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良好止痛效果,相较于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路径针刺治疗在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