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与历史文化保护互馈影响——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
2021-08-23吴子超王成芳
吴子超 ,王成芳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0;2.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
引言
地铁作为治理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的交通主动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旧城区,往往具有人口拥挤、交通拥挤、物质空间环境逐渐衰败等问题,是城市中最需要提高交通可达性的地区之一。地铁的规划建设在改善旧城区域交通可达性,带来丰富人流活力的同时,站点周边的历史文化场所也能够提升地铁站的人文吸引力并增加地铁的客流量,因此城市地铁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呈现出一种互馈关系。但在地铁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拆迁与物业建设,与站点周边的历史文化保护产生矛盾,导致早期在历史城区建设的地铁站点产生不少传统风貌和空间肌理被破坏等问题。因此,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不断加密的大趋势下,如何将地铁站点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科学统筹考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地铁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Dan Costello等学者通过13个社区的实证研究论证了交通与历史保护的协调发展是片区活力提升的重要力量[1];John Renne等学者通过6个社区的研究证实了通过历史保护与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相结合并带动社区发展的可行性[2];王雪、金路等学者以北京旧城的地铁站为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尺度分析了地铁站在历史街区的设计策略[3-4];申红田等学者基于SWOT的分析方法对历史文化型地铁站域更新面临的问题和策略展开了分析和讨论[5];夏正伟等学者指出根据站点周围的历史建筑等建成环境构建主题性站域空间是城市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6]。
今天的地铁除了快捷、舒适之外,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所形成的地铁文化甚至成为一种城市公共文化,在城市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7-10]。在国外城市的相关实践中,伦敦、巴黎、莫斯科等城市的地铁站点采用不同特色建筑材料,丰富的雕塑、壁画和站台,独具特色的展厅设计等方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地铁文化系统,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的城市中,南京地铁设置了唐诗宋词的“人文号”车厢,广州地铁六号线其中5个站点开展地铁文化墙设计等围绕地铁站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的实践,这些都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尝试。目前,大部分研究与实践多围绕地铁站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地铁与文化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在广告、公共艺术、站场设计等领域已经较为成熟[11-15],但在站域尺度与历史文化保护结合的实践和研究还相对较少,也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笔者结合广州历史城区地铁站点案例,围绕系统考虑地铁站点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这一核心议题,研究站域尺度地铁站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地铁站和历史文化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1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历史城区地铁站叠加分析
广州历史城区面积为20.39 km²,截至2019年12月,其范围内有5条地铁线路,包含17个地铁站点。历史资源GIS数据库包括点、线、面3种,其中点状历史文化资源由区级及以上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资源所组成;线状历史文化资源由历史传统街巷所组成;面状历史文化资源主要由历史文化街区所组成。通过对点状和线状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核密度分析,再与面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加权总和,可以获得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图1)。如图1所示,广州历史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关、沙面、起义路、北京路一带,同时可以看到地铁站点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
图1 历史城区地铁站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叠加分析
同时,将历史城区范围内17个地铁站500 m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空间统计并排名(表1),可以发现排名较前的几个站点,如文化公园、公园前、一德路等站点,均位于广州传统中轴线及西关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排名较后的市二宫、越秀公园、中山八站,则位于历史文化资源数量较少的区域,且位于历史城区外圈。可见,站点与历史资源的叠合度排名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圈层性。因此,本文选择三类典型性地铁站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调研,按照地铁站点与历史资源核密度分析图的相关性强弱,分别选取文化公园和北京路、西门口和同福西、陈家祠和越秀公园三类6个站点进行深入调研和解析。
表1 历史城区地铁站点500 m缓冲区历史资源统计表
2 三类典型地铁站点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如图2所示,所选的6个站点所处的历史区位与广州古城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坐落在广州明清古城、西关、河南以及越秀山脚等历史文化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见证了广州古城的发展历程。研究将进一步结合现场调研和GIS综合数据库,对6个站点周围的建成环境与城市肌理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地铁站和历史文化结合的现状问题。
图2 6个站点历史区位示意
2.1 第一类站点——文化公园站和北京路站
文化公园站和北京路站两个站点周边均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文化公园站是基于城市公园开发的站点,而北京路站是基于地铁城市综合体上盖开发的站点,两者均为城市的重要功能节点。
文化公园站位于广州文化公园西部,沙面的东北角,是广州地铁6号线和8号线的换乘站,6号线站台和站厅部分于2013年12月28日启用,8号线站台部分于2019年12月28日启用。在站点的500 m范围内,具有大量的西关传统民居、欧陆风情的历史建筑群,以及南方大厦等近代标志性建筑。站点共4个出入口,均为红蓝色调的普通广州地铁出入口的设计。虽然文化公园站是前往沙面、沿江西路、十三行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的目的站点,但从整体上看,地铁站点与周边的历史文化景点之间的联系不足。以图3和图4所示,造成联系不足的原因一方面为站点出口100 m范围内的建筑与环境不具备历史风貌,均为现代建筑与城市公园;另一方面,内环路高架桥对从站点前往广州沙面的步行路径造成了一定阻隔,周边城市道路的尺度过大,对站点周边步行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同时,虽然文化公园站是5个具有地铁文化墙设计的站点之一,但站点缺乏对周围历史文化景点的指引与导航。
图3 文化公园地铁站历史文化资源与现状示意
图4 文化公园地铁站城市肌理示意
北京路站是广州地铁6号线的一座车站,于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是北京路商圈上的重要节点。历史上的北京路是广州古城的中轴线和最为重要的商业街,今天仍然延续着从古到今繁华的商业氛围,日均人流量最高能达百万人。站点位于北京路南端,在北京路与万福路的交界处。虽然站点500 m的范围区域并不能覆盖整个北京路,但已经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在站点周围。如图5所示,站点东边的文德南历史文化街区,北边的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西边的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南边的天字码头以及周边的骑楼街都在10 min的步行范围内。虽然北京路站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但如图5和图6所示,伴随着站点建设的粤海仰忠汇城市综合体和周边的现代化建筑破坏了站点周边的城市历史肌理。站点开发所带来的现代化视觉景观,大尺度空间感,相关建筑历史文化要素缺失等,对历史文化经典的导向造成重大影响,使北京路地铁站历史文化区位的感知度不强,导致地铁站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协同作用较难体现。
图5 北京路地铁站历史文化资源与现状示意
图6 北京路地铁站城市肌理示意
图8 西门口地铁站城市肌理示意
2.2 第二类站点——西门口站和同福西站
西门口站和同福西站周边同样具有较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随着地铁的建设与城市更新的进行,两者的城市历史空间肌理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缺失。
西门口站是广州地铁1号线的一座车站,于1999年开通,因邻近广州明清古城墙西门而得名,邻近古城西门与广州古城横中轴,交通非常便利。站点向东向南200 m为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和海珠中历史文化街区,沿途部分范围有骑楼街分布(图7)。同北京路地铁站一样,西门口地铁站中的3个出入口均涉及城市综合体地铁上盖,整体开发建设规模较大,导致站点周边的传统城市肌理缺失。站域地块的不断更新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传统风貌消失的问题,导致站点周围成片的历史文化资源愈发分散(图7-8)。另一方面,虽然西门口地铁站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但4个站点出入口缺少对周围的历史文化景点的导视设计,导致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交通联系较弱,难以在站点周围形成连续的历史文化体验。
图7 西门口地铁站历史文化资源与现状示意
同福西站是广州地铁8号线的一座车站,于2019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是广州河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与地铁站结合最紧密的站点,位于洪德巷和南华西街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间。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保留有连续的骑楼风貌,还有成片以竹筒屋为代表的传统民居,具有较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以浓郁市井氛围为特点的历史空间环境。在站点的建设过程中,拆迁了104栋房屋,取而代之的是原红线范围内两个街头绿地与广场,空间肌理变化较大。虽然站点出入口能够直接通达周边历史文化景点,但与文化公园站相同的是,站点两侧的区域被高架桥分开,造成空间上的阻隔,对连续的步行空间造成影响;站点的出入口设计也缺少对传统城市肌理的延续的考虑,站点的场所感缺失严重(图9-10)。
图9 同福西地铁站历史文化资源与现状示意
图10 同福西地铁站城市肌理示意
2.3 第三类站点——陈家祠站和越秀公园站
与强相关站点和中相关类站点不同,广州历史城区内有部分站点周围没有密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却有单一大型的历史文化景点,例如陈家祠站与越秀公园站。前者毗邻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陈家祠;后者则毗邻以越秀山为主体的越秀公园。两个站点均可直达上述两个历史文化景点。但从站点与历史文化景点之间的联系来看,同样具有上文论述的如站点缺乏历史文化特色,站点内缺乏历史文化景点的指引与导向等问题。
3 地铁站域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建议
通过三种不同类别的站点可以发现,历史城区范围内的地铁站点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关系薄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地铁站点周边因城市更新和拆迁导致历史风貌缺失,带来一定程度上传统城市肌理的割裂、破坏与缺失,造成地铁站点的文化区位感知不强;第二,地铁站的建设缺乏对周边慢行空间的考虑,影响地铁站与历史文化景点的步行通达性;第三,地铁站的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导视与历史文化要素的设计,使地铁与历史文化资源间的联系较弱;第四,地铁站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互馈作用还未能体现,难以形成较高的文化吸引力。因此,针对三种类型站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提升地铁站点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加强地铁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联度,使地铁成为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重要触媒点。
3.1 保护规划的提前介入与保护政策的创新
由上文可知,造成地铁站点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难以协同的原因主要为与地铁站相关的征地拆迁及大型项目建设,造成地铁站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分割。如公园前站的中旅商业城、长寿路的恒宝广场到北京路的粤海仰忠汇等大体量建筑都对古城的历史风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破坏。2020年9月,由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广州地铁10号线东山口站的征拆消息曾引发市民的激烈讨论。拆迁涉及越秀区图书馆、陈树人纪念馆及充满城市记忆的寺贝通津(路名)。后在公众努力下,东山口站的拆迁范围得以缩小,部分建筑获得保全。由此可见,涉及历史文化的地铁站点选址与规划还缺乏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介入。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前期介入不仅能够避免地铁建设带来的破坏活动,还能够拉近地铁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地铁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协同发展。但在保护规划的介入下,站域更新活动的限制可能会降低历史保护与活化利用等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还需要在保护政策方面进行借鉴与创新,给地铁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互馈发展提供环境。在欧美国家关于历史保护与TOD项目相结合的案例中,对相关项目的税收进行抵免、鼓励社区和专家多方参与、构建政府与开发商的合作关系获取更多保护资金、更新项目的开发量转移等方式都是目前非常值得借鉴的内容[1-2]。
3.2 尊重历史文化,延续传统城市肌理
历史脉络的延续性与完整性是历史城区地铁站建设的重点。但地铁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城市基础工程,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提前介入下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拆迁和地铁与沿线物业的联合开发。因此,相关站点的地面物业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应该根据站域及周边的历史元素进行提炼设计,与旧建筑的形制、空间、风貌与视觉效果等方面保持和谐统一,对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织补与融合[5],以加强地铁站点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联系,使地铁站成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以北京路站为例,距离地铁站点百米开外具有连续的骑楼街,地铁上盖物业可以进一步通过公共艺术设计、装饰等设计,将断开的骑楼风貌线索连接起来,并引入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商业业态,一定程度上能够复原原有的城市记忆,提升地铁站的吸引力。同时,地铁作为一个交通节点,也能够充分发挥人流的带动作用,并能够通过相应的设计,起到指引与疏散人流的作用(图11)。
图11 地铁站文化延续策略示意
3.3 利用站点建设文化地标,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串联
在面对历史文化遗产被分割和具有不同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地铁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联动不能拘泥于站点与单个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联动关系,要把握每个站点所蕴含的不同特色,将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打造成不同的系列来进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展示。同时,地铁站点在其中作为一个强节点,需要对周围历史文化资源起到整合与导引的作用。以西门口站为例,在站区的500 m范围内主要有广州古城西门瓮城遗址、光孝寺、六榕寺、五仙观等历史文化场所。因此,可以该地铁站为核心点,打造一条串联不同历史文化资源的游览路线,并结合人民南路、中山六路骑楼街打造一条宜人的步行路径。地铁站则充当游客中心的功能,提供必要的导向、导览及标志的作用(图12)。
图12 地铁站域文化串联策略示意
3.4 促进地铁站点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节点与场所功能的协同耦合
根据“节点—场所”模型,地铁站点是交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站点周围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提升该站点的“场所感”[16](图13)。站点地区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耦合不仅仅表现在空间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城市肌理、空间形态以及非物质文化的相互渗透,具备丰富内涵与历史特色的文化场所[17]。因此,地铁站与历史文化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将地铁站打造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触媒点。以同福西站为例,在进行地铁站前公园建设时,应注意空间的过渡与连续性,可以延续相邻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形式与空间业态,将站前公园融入到历史文化街区里面去。繁华的市井生活是南华西与同德巷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特色,相关的历史生活方式与场景可在站点出入口周围进行展示,同时还需要优化地铁人流的组织方式,提高地铁站的利用效率。
图13 地铁站域“节点—场所”耦合策略示意
4 结语
目前,以地铁为代表的大运量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各大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方式,对城市的发展和形象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在经济上能够腾飞,而且要在历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上下功夫。因此,如何利用地铁轨道交通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意义深远。本文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结合历史城区范围三种不同类型的地铁站点进行相关研究,针对性提出地铁站域历史文化展示策略,期望能为基于地铁站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或旧城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随着各大城市大量地铁或其他轨道交通的建设,地铁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关于地铁文化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