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1-08-22柯泽山
摘 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且理性地分析问题,并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1-0010-02
引 言
审辩式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师探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其所体现的包容异见和不懈质疑的思维理念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能打破以往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束缚,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是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善于借助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问题驱动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极力倡导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审辩式语文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语文知识本质,提高学习效率,推动思维能力多元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1]。教师、环境、家庭等多重因素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心态,对此,教师可借助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借助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经典篇目之一,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极佳内容。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自主诵读、思考提问及感知教学内容,在查阅信息后相互探讨、交流,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发挥引导与组织作用。学生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如“课文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写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为何作者在描写月光时运用‘泻’,而并非用‘铺’或‘照’?”“为何作者从月光联想至名曲?”师生共同讨论上述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体现了细节性,作者按照自身驻足顺序分别描写荷叶、荷花、叶子、流水等,视线分别为由近及远和由上而下,首层为静物,第二层则为动态化静物,为读者呈现了动静结合的画面。作者在描写月光时运用“泻”字则能更形象地体现视觉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抽象逐渐过渡至具体意象。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思维从单一朝着多元方向发展,使其在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提升了审辩式思维能力。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阅读必然和他人阅读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调动自己的审辩式思维。以《拿来主义》一课教学为例,部分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鲁迅的文章究竟有无价值?是否要从教材中撤下?”教师询问学生为何这样认为,学生表示鲁迅的文章言辞犀利、刻薄,将中国人刻画得似乎没有任何用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鲁迅的文章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不仅不能从语文教材中删除,还要添加更多的鲁迅作品,原因在于鲁迅敢于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是一名有勇气和思想的战士。教师针对上述两种不同见解,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审辩的方式深入阅读,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深层次阅读中寻找指向性较强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整本书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并展开交流。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辩式思维。换言之,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促使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进行多角度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综合素质。综观以往语文教学,多数教师倾向于为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需顺着教师的讲解思路和步骤就可分析和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经典名著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和阅读,但我们如果在阅读文本时只是了解文字内容,并不知道作品内涵,就没有阅读层次,只会人云亦云地“跪拜”经典作品,这样势必无法提高思维品质与语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撰写摘要和梳理脉络,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阅读策略,深入理解主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为学生设计难易程度适当的阅读任务,以指导学生整合阅读信息,思考问题。
例如,在《四世同堂》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如果小羊圈胡同的人要建立微信群,请问哪些人会组成一个群?会取什么微信名?”上述问题能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分类。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划分标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不仅能培养文学审美能力,还能提升思维品质。
三、开展语文作文训练
新高考作文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从题型到文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综观高中生写作现状可知,学生普遍存在文化涵养和思维密度偏低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第一,创设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情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分析作文材料的过程中借助情境,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文字与图片形式的作文材料,增强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审辩式思维多角度思考和分析作文材料。在此过程中,高中生的思维从单一思维向创造性和全面性的審辩式思维转变。经过持续训练,学生能写出基于自身准确且独立判断的文章。例如,教师可借助近年来社会频繁出现的“高铁霸座”事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社会热议的“高铁霸座男”视频及后续处理结果,并有选择性地展示对该事件的评论,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该事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二,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传统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现象,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可深入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仅可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发表个性化见解,还可以耐心聆听其他学生观点,然后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相比照与融合,从而获取对事物、问题的多维度与全方位认识。例如,教师为学生呈现以下材料:“小王在一家上市企业担当网络工程师。日前,他想回家与父母共同饲养奶牛,这一决定遭到父母反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上述材料里不同主体的表现,寻找其中的矛盾点,再结合矛盾点和关键词句进行认真思考,明确自身观点,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学会创造性思考,尝试从孝道、职业发展、待遇观、择业观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此一来,写出的作文更具有思辨性。
第三,设计片段练习。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根据作文材料,运用审辩式思维写出论点和论证思路清晰的片段,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高铁霸座”事件中,很多网友运用制图软件将霸座男与霸座女PS成一对夫妻,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可指导学生运用“虽然……但是……”句型辩证分析该事件,借此明确表达自身看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让学生仿写片段,借助首先、其次、最后等关键词组织分论点,有效整合自身观点,从而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结 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和探究,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质量,进而帮助教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陈建霞.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9(16):3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审辩式课堂文化的构建和实践应用研究”(立项批准号:2019XB0604)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柯泽山(1994.6-),男,福建泉州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