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22李群芳
李群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之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甚至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教育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教师却未能及时的针对新的变化,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做出相应调整,这就导致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普遍偏低的现象出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应当今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才能够更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接下来,本文将主要论述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地理;应用策略
在当今时代之下,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其广泛的适用性以及诸多其他优势,成为了广大教师同仁开展教学活动时的必备道具。不仅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本质上看,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关键途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地理教材当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地理世界的奥妙。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地理图
地理圖之于地理,相当于汉字之于语文,数字之于数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理图,让学生能够用最快的速度了解地理图当中的各项信息,准确的抓住地理图中包含的内容。但是从教学实践的成果上看,很多学生在读图时,往往不能够将视线聚焦在想要获取的信息上,而是被各式各样的干扰信息扰乱视线。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学生需要关注的信息突出,从而逐渐教会学生怎样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例如,教师在执教巜欧洲》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欧洲海岸线的特征,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地理图上描绘出欧洲海岸线,然后再将欧洲大陆部分遮盖。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直观的看到欧洲海岸线,并自主描述出欧洲海岸线的基本特征。再如,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欧洲各个部分的气候,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气候类型,体现在欧洲地图上,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直观的看到欧洲的气候分布情况,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教学,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如今,生本教育理念的地位不断突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协同能力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合作协同能力进行培养。为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互联网中搜集相应的教育资源,并凝结成课件,在课件中突出教学重难点,使之成为学生的合作探究目标,随后有序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应课程的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合作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效率。
例如,教师在执教《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俄罗斯》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和了解。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首先,教师要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此举是为了确保学生小组成员配置的合理性。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展示本课的思维导图,让不同的学生小组分别探究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与欧洲部分的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内容,探究结束后,再请学生派代表上讲台分享自己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从而完整的落实知识的输出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便会更进一步提升。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驱动学生投身到任何活动当中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提升其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催化剂。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整合互联网中的资源,在课堂当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因素,然后让学生的兴趣逐渐迁移到学习本身上,最终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动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师在执教《河流》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记录我国大江大河的纪录片,比如《黄河》等等,让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直观的感受黄河的壮美。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就能够以此为切入点,开始正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纪录片当中的内容,与教材进行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我国教材内容,从而实现高效的教与学。不仅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能够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地理。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教师付出心血,才能够真正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种种弊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存英.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5):42-43.
[2]苗振.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J].信息化建设,2016(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