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话电气之二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时期:探索前进中的电器工业
2021-08-22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电器工业,行业仍然顽强、曲折地前行着,不仅添加了多个细分产品种类的院所,还自行设计研制了系列的发电和输变电设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1949~1978年,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kW,发电量达到2566亿kWh,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9.9倍和58.7倍,装机容量的发电量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电网初具规模,建成330kV和220kV输电线路533km和22672km,变电设备49万kVA和2479万kVA。
一、电工行业的科研院所体系初步形成期
从1958年开始,电工行业陆续建设了一批工厂和研究院所,开发了类似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等先进技术产品。一些地方重点企业按照部属设计院所方案开工建设,或在原有基础上合并改造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地方国营企业。
按照每大类电工产品建设一个研究院所的设想,一机部1958年相继建立了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电工仪表研究室、南京电瓷研究分所、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哈尔滨电碳研究室、佳木斯防爆电机研究室、沈阳变压器研究所、西安电瓷研究所、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湘潭牵引电机研究所、阿城继电器研究所等。其中上海电缆研究所为部属一类所,其余为设置在工厂的二类所。加上“一五”时期设立的北京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等一批部属一类所,初步形成了电工行业的科研院所体系。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使各类电工产品有了技术归口的研究单位,对促进产品研究和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一机部把行业规划、质量评比、技术政策的制订和落实等工作,也委托给这些研究机构,使之成为部委科研管理职能的延伸。
二、宝贵的四年调整期
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适当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和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3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再用三年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
考虑到发电设备生产周期长、成套性强的特点,一机部、水电部决定根据电力工业的电站建设计划,安排发电设备的锅炉、汽轮机、汽轮发电机三大主机和主要辅机的生产和交货期,并具体到制造企业,同时落实发电设备大型锻件和合金钢材料的进口储备及生产加工工作。发电设备的预安排方式,自1962年开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结束。这种计划安排、集中调节的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稳定发电设备的生产、提高发电设备的质量、确保交货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一机部提出从整顿技术管理入手,促使电工行业各科研院所不断健全技术管理,企业纷纷加强设计和工艺力量,促进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实践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使电器工业的科研院所日渐成长为各电工行业的技术归口研究单位和行业的技术开发中心。随后在电工行业中开展了评比质量、改进技术、制定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推动企业整顿规章制度和生产秩序,着重解决电工产品的质量问题。
三、“三线”建设时期
电器工业是“三线”建设的重要领域。一机部提出了用五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组织一线企业对口援建,在“三线”地区建设一批电器工业基地的总体设想。
在1964年底至1966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比较快地建成了一批“三线”电工企业,主要有位于贵州的永青示波器厂、永恒精密电表厂、永胜电表厂、永佳低压电器厂、永安电机厂、位于四川的东风电机厂,位于陕西的西安电炉变压器厂、西安电缆厂等。
在此背景下,此前调整时期停建缓建的“三线”地区工程大都重新启动,且加以新建,如以生产锅炉、汽轮机、汽轮发电机的三大主机厂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个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四川东方发电设备制造基地,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1960年后,中国电器工业涌现出了一批新产品。刘家峡水电站30万kW混流式水电机组由哈尔滨电机厂设计制造成功,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设计、制造30万kW混流式水电机组的国家之一。
▲ 1966年东方汽轮机、东方锅炉相继诞生,图为东方锅炉建厂初期开挖火车隧道工程。
这一时期,行业又成立了一批新的科研院所,并依托科研院所或企业建设了一批测试基地。
▲刘家峡水电站定子下线场景。
1965年,一机部将承担核工程设备施工设计工作的一机部热工机械研究所迁往武汉,正式名称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原子能设备制造所,对外称一机部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1971年,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标准化研究室。同年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撤销,分别成立了上海汽轮机厂研究所、上海锅炉厂研究所和上海特种电机研究室。1972年沈阳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南阳防爆电机研究室(1973年更名为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成立。同时北京电器科学研究院与机械科学研究院的部分人员合并建立一机部机电研究所。1973年,在一机部电工专用设备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沈阳电工专用设备研究所。
在这一时期,不仅添加了多个细分产品种类的院所,还自行设计研制了系列的发电和输变电设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中国电器工业在艰难的环境条件下,踏上了独立自主开发产品的征程。
▲1987年,济南水屯变电站220kW变压器进行安装前的吊芯检查。这种露天吊芯检查的落后工艺,现已成为历史。
四、20世纪80年代
1979年5月,中国电力工业会议做了一个颇有远见、很有魄力的决定——确定电力工业发展要走联网的道路。大电网可靠性强,能承载更大容量更高效能的电源,还能合理利用能源资源,是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中国形成了7个跨省电网: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川渝和南方互联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