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干预效果分析
2021-08-21刘闻靖
刘闻靖
(辽阳辽化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脑梗死的危害明显,它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言语表达、肢体运动等功能,使其生活能力下降,甚至发生偏瘫和失语等不良情况,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众所周知,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有效帮助脑梗死患者改善不适症状,实现功能的好转与恢复,以此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如今,随着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诸多优质护理模式应运而生,为不少患者的疾病治愈和机体康复提供了可行路径。实践显示[1],循证护理作为临床优质护理模式之一,能综合考量医学研究成果、临床护理经验及患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基于临床护理实际问题制定护理对策,实现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双向提升。研究[2]表明,在脑梗死中施行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疾病预后,最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机体。为进一步研究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中的施行效果,本文于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择取76例为观察案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开展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观察案例为76例脑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以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干预。其中38例列入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2例(57.89%),女性患者16例(42.11%);年龄最大值78岁,最小值48岁,平均年龄为(63.08±9.27)岁。另38例列入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1例(55.26%),女性患者17例(44.74%);年龄最大值77岁,最小值49岁,平均年龄为(63.11±9.16)岁。纳入标准[3]:症状表现及体征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未患有其他恶性肿瘤或心肺疾病;精神状态正常,未有意识或认知障碍;临床资料完善,患者及家属自愿同意参与。研究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临床基础护理,定期监测各项重要生命体征,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服用,为患者营造干净舒适的环境氛围,提醒家属多采用言语鼓励和肢体触摸等方式刺激患者知觉。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护理措施,施行循证护理模式:①总结护理问题:基于脑梗死的临床护理实际,结合患者入院后的病情实况,讨论总结护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或潜在风险并予以整理记录,为后期护理方案制定提供依据。②构建循证护理小组:在院内选取临床护理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的知识宣教,包括实施目的、过程及重要性等,提升小组成员对循证护理的认知。组织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和信息检索等方式,对护理问题及潜在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和探讨,综合制定应对措施,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③护理对策实施:首先,与患者及家属取得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水平和情绪状态,重点关注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言语安慰和肢体鼓励,主动倾听患者想法,使其减轻心理负担,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同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和情感支持,并将院内治愈成功的同类案例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普及,进一步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疾病治愈信心。其次,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包括脑梗死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手段、护理方式及配合要点等,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健康手册等方式提升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并在沟通中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提升治疗依从性。再次,密切观察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内的异物或痰液,保持呼吸通畅。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并定期对患者四肢和躯体进行按摩,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对长期受压部位予以保护,避免压疮等并发症出现。最后,对患者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指导适当进行床边运动、站立行走、上下楼梯和躯体伸展等运动,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使其及早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在病情控制及住院治疗方面的用时。剖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其中,神经功能缺损分析采用NIHSS卒中量表,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分析采用Barthel指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4-5]。
1.4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数据分析择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计数资料的组间研究为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分析为t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明显,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2.1 病情控制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组间差异 观察组在病情控制及住院治疗方面的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指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2.2 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组间差异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因脑梗死失去日常生活能力或死亡的患者不在少数,尤其是老年人。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的起病较急,且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患者的肢体、言语、认知及记忆等诸多功能衰退甚至发生障碍,若在超早期或早期未能及时予以康复干预,则会大幅增加致残及致死率,严重干扰到患者后续的日常生活,使其生活及生命质量大打折扣[6]。同时,脑梗死的突然发生和躯体上的致残,还会对患者的自尊及心理造成严重消极影响,使其长期受困于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导致疾病治疗的配合度有所下降。此外,脑梗死需要长期的二级预防干预,以持续用药的方式来控制危险因素的出现,长时间的费用支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及心理负担[7]。有专家表示,脑梗死是一种高致死、致残性的疾病,且并发症多,除积极入院接受对症治疗以外,还需掌握更多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病情得到尽快恢复[8˗9]。
一般而言,脑梗死的常规护理主要基于疾病发展阶段,开展药物、饮食、病情观察和并发症预防的护理服务,以期帮助患者减缓脑梗死病症,并对疾病治疗起到积极辅助作用。但深入观察发现,常规护理措施的应用,对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控制不够全面,且未能全方位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使护理质量及水平停滞不前。如今,临床一直致力创新和推广优质护理模式的使用,并就护理工作如何提升质量和效率等问题展开思考,不断学习新的护理举措来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10]。其中,循证护理是临床优质护理模式之一,能通过医学界科研成果及临床实践经验的融合互通,基于患者需求实现护理问题的分析、护理计划的拟定及护理流程的优化,实现护理质量的系统性提升。有报道[11]发现,脑梗死的恢复周期长且诱发因素多,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循证护理模式,能够综合考量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临床护理工作的潜在风险及患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患者提供集心理、饮食、用药、皮肤、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等于一体的综合护理干预,使护理质效得到双向提升,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广泛赞誉。本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病情控制及住院治疗方面的用时短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的护理工作中实施循证护理的方法和理念,利于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保证护理工作的高效与高质,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其机体改善和康复,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