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性护理对脑卒中昏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21-08-21黄丽
黄 丽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4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因为血液于深静脉中出现异常凝结现象,进而导致深静脉管腔的阻塞,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多数患者可并发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甚至出现脑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患者死亡[1-2]。对于长期卧床者,尤其是昏迷患者,因机体活动受限,其发生下肢深静脉概率明显增高,尤其是脑卒中患者,研究称其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高达70%[2-4]。针对脑卒中患者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常规,以往多采用抬高患侧肢体、术后主被动活动、物理按摩等,但其效果有限,另外亦有部分医院采用医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虽具有一定效果,但患者在穿脱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且不适于长时间应用[5-6]。故本研究应用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护理进行干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昏迷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8分以下;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平稳。排除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曾行下肢相关手术治疗、需呼吸机支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0~60岁,平均(54.12±3.3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4~7分,平均(6.50±0.33)分;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0~60岁,平均(54.06±3.47)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4~7分,平均(6.43±0.49)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对症处理,如评定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遵医嘱药物干预、基础护理、确保生命体征平稳等。对照组实施预见性护理,针对低危患者,避免双下肢血管穿刺和输液,应用医用弹力袜,适当双下肢抬高,定时进行下肢被动活动,针对中危患者,加用间歇式充气按摩加压仪,同时结合热毛巾定时下肢热敷,对于高危患者则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应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并做好预防脑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抢救准备;观察组则联合风险评估管理,以下肢深静脉风险评估量表为基础,结合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针对存在下肢深静脉高风险者,在其床头黏贴“预防血栓”的醒目标志,并通过间歇式充气加压仪实施血栓的早期预防工作。针对患者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症状,如疼痛、血管条索状改变、血管明显充盈、下肢肿胀、颜色改变等,进行针对性处理,有效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并针对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如心率、突发剧烈咳嗽、咳血等做好积极救治与排除严重并发症出现可能。一旦出现可疑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避免下肢盲目按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比较干预1周后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两组血栓栓塞部位;比较两组住院时间。
1.4 评定标准 血栓相关疾病通过下肢血管超声、脑部磁共振、肺部CT等检查明确;凝血功能测定采用机器型号CS-2000i型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TT,成人正常值16~18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成人正常值31.5~43.5 s)和纤维蛋白原(Fib,成人正常值1.75~5.54 g/L)。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进行,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比较 观察组仍存在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及下肢颜色变化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比较[n(%)]
2.2 干预1周后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1周后,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中TT及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干预1周后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表2 干预1周后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血栓栓塞部位比较 观察组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脑血管栓塞及肺栓塞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栓栓塞部位比较
2.4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5.6±2.1)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2.8±5.6)d,可见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7.614,P=0.000)。
3 讨论
脑卒中后部分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长时间的卧床将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显著升高,针对脑卒中后昏迷长期卧床患者,实施有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对于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7]。同时脑卒中患者多以中老年为主,其可能合并多种内科疾病,且随着年龄增高、体质量增加、活动量减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等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8]。有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评估,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针对性干预,对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9-10]。
针对脑卒中昏迷患者,常规护理主要以遵医嘱药物干预、基础护理、确保生命体征平稳为主,观察组则结合风险评估与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观察组仍存在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及下肢颜色变化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脑卒中昏迷患者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上,应用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护理,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11]。另外比较干预1周后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发现,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中TT及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患者凝血常规参数水平,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有积极意义[12]。同时比较两组血栓栓塞部位发现,观察组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脑血管栓塞及肺栓塞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护理,对降低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其他部位并发血栓有重要价值。最后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实施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护理,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一定价值[13]。
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虽然也应用血栓形成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脑卒中卧床患者风险筛查,但其缺乏前瞻性与预见性干预措施[14]。本研究观察组的风险评估以广泛筛查为基础,结合预见性等级护理,针对中、高危患者应用弹力袜、气压式驱动器、热毛巾湿敷等,有效的提高护理针对性,更好的避免不同护理人员因临床经验、护理技术技巧等导致的护理质量差异,更好的促进患者未受累神经胞突触再生,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进而促进患者早期苏醒与康复[15-18]。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昏迷患者,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上,应用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护理,能有效的改善下肢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与影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