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克芦丁、丹参酮、川芎嗪等3种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反应分析
2021-08-21贺彦
贺 彦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系统性或全身性血管病变,病发部位是脑部和心脏,在中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此类疾病的特征主要是并发症多、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1]。当前,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备受医学界关注的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注射剂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其是利用传统中药学、现代药剂学以及现代提取工艺等,根据临床需求和药物性质将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后制成的灭菌制剂[2]。尽管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因为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辅助治疗中监督力度不够等,用药不良反应逐渐增多。为了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同时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就要掌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在临床中合理应用。此次我院围绕曲克芦丁、丹参酮、川芎嗪三种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240例研究对象均是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组方法为双盲法,随机分成各80例的3组。A组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38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1.42±7.34)岁;疾病类型:15例冠心病、1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6例脑梗死、14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1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B组中男患者43例、女患者37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1.56±7.28)岁;疾病类型:16例冠心病、1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7例脑梗死、1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9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13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C组中男患者44例、女患者36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51.36±7.19)岁;疾病类型:16例冠心病、1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7例脑梗死、14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1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检验、影像学检查等确诊;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主动签署书面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每日服用3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同时,服用氯吡格雷(生产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80029)首次剂量300 mg,每日1次,服用3 d后降低到75 mg。A组:使用曲克芦丁(生产企业:泌阳盘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4610)每次240 mg与250 mL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混合,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B组:使用注射丹参酮(生产企业: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558)每次80 mg与250 mL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混合,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C组:使用注射川芎嗪(生产企业:河南辅仁怀庆堂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3792)每次80 mg与250 mL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混合,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疗程,即20 d。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观察指标:统计3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以及分布情况,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用药部位、胃肠道、全身性损害、皮肤及黏膜。疗效判定:3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显效:头痛、胸痛、心悸、肢体偏瘫等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血压、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心电图、头颅CT和MRI等检查均明显恢复;好转: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各项检查均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是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23.0软件整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比较 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A组为86.25%,B组为88.75%、C组为87.50%,3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不良反应及分布情况组间差异比较 在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方面,A组为22.5%,B组为20.00%,C组为31.25%,3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组均是全身性损伤发生率最高,占比13.75%和6.25%,与C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肠胃道反应发生率最高,占比10.00%,与A组和B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分布情况对比[n(%)]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危害性较大的慢性疾病,单独进行西药治疗,效果还是存在局限性,而中药注射剂的产生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有学者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辅助应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开窍的中药注射剂,能提升治疗效果,其中曲克芦丁、丹参酮、川芎嗪都是常用的中药注射剂。曲克芦丁能干扰血小板凝集,阻碍形成血栓,同时提高血氧量,调节微循环,加速形成新生血管,恢复血流的畅通[3];另外可以提高血管抵抗力,避免受到5-羟色胺、缓激肽等伤害,改善血管通透性,并清除氧自由基,避免细胞凋亡[4]。丹参酮是有着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效果的中药制剂,通过抵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状态,同时还能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胆固醇[5]。川芎嗪是有着祛风止痛、活血行气效果的中药制剂,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状况,增加心脏供血量[6];同时,抑制血小板凝集,避免形成血栓,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加速血流,减轻病症。
在长期临床应用中,以上3种中药注射剂均会诱发不良反应,首先,与患者年龄、性别、免疫功能、体内代谢酶能力、家族史、不良反应史等有着一定关系。当药物进入机体后,多种糖类、蛋白质等易致敏物质会对相应抗体产生刺激作用,从而让患者出现过敏反应[7]。因此,在用药前要仔细询问病史、过敏史等情况。其次,曲克芦丁、丹参酮、川芎嗪均是有着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属于攻遂之品,若给药时机、适应证、剂量、疗程等没有掌握好,会耗损正气,特别是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全身不良反应[8]。最后,由于一种中药注射剂成分多且复杂,但是并没有明确、统一的配伍提示,常与西药或其他中药联合使用,所以很多药物成分会随着pH值、化学成分等变化,增加不溶性微粒数量,其在毛细血管中沉积后会影响血环系统,诱发热源样反应、过敏反应等[9]。因此,建议尽量单独使用,如果需要联合用药,需严格控制剂量、配伍等情况,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辅助注射曲克芦丁的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5%,辅助注射丹参酮的B组总有效率为88.75%,辅助注射川穹嗪的C组为87.5%,3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所有患者中合计59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8%,其中A组发生率为22.5%、B组发生率为20%、C组发生率为31.25%,3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全身性损害占比37.29%、皮肤及黏膜占比22.03%、胃肠道反应占比16.95%、神经系统占比15.25%、呼吸系统占比5.08%、用药部位占比3.39%。其中,全身性损害、皮肤及黏膜、胃肠道反应是受累最多的部位,分析其原因是,曲克芦丁、丹参酮、川芎嗪均为中药材经过一些列工艺提取所得,在制备过程中会加入稳定剂、助溶剂等,而此类物质是主要的过敏原。经注射进入人体后,会激活皮肤组织的H1受体,促进释放大量的组胺,进而诱发皮肤及黏膜的过敏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红斑疹、斑丘疹、荨麻疹、瘙痒、皮疹等,如果严重会造成过敏性休克等全身性损害[10]。此外,川芎嗪属于生物碱,易诱发以上全身变态反应的同时,还会累及胃肠道,让患者出现胃部不适、腹胀、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辅助使用曲克芦丁、丹参酮、川芎嗪等中药注射剂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全身性损害、皮肤及黏膜、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所以需规范应用,并加强预防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或停药,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