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
2021-08-21张丽丽赵凤娥
张丽丽 赵凤娥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辽宁 铁岭 112700)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多发慢性肝病之一,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现阶段,肝硬化疾病诱发因素有很多,具体有胆汁淤积、营养障碍、代谢障碍、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等。近年来,在医学技术不断更新、完善的背景下,自身抗体检测使用范围越来越广[2]。现阶段,临床上,针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点的研究较少,但有关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不断增加[3]。本次试验主要针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5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和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为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本院接收的患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中,有27例男患者,23例女患者;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2.31±3.68)岁;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有37例男患者,35例女患者;年龄37~66岁,平均年龄(52.28±3.72)岁。在基线资料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与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相符。②与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提出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相符。③具备正常沟通、表达和理解能力者。④自愿签署知情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异常者。②存在精神异常及心理障碍者。③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⑤合并系统性疾病。⑥因个人因素拒绝参与本次试验者。⑦缺乏完整临床资料。⑧中途选择退出者。
1.2 方法 统计各组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并准确记录试验室各项指标,具体有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ALB、ALP、PLT、PTA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准确处理本次试验结果,采用t值检验的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为();采用χ2检验的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率(%);两组对比,差异明显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比较试验室各项指标 在ALB、ALP、PLT及PTA方面,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水平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试验室各项指标()
表1 对比试验室各项指标()
2.2 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感染发生率、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原发性肝癌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方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较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由诸多病因诱发的慢性肝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依旧是造成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病人数越来越多[4]。本次试验主要选取我国较为常见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近年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类患者临床特点。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分析,在ALB、ALP、PLT及PTA方面,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水平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各项指标更高,能够将患者肝脏状况更加清晰的反映出来。
乙型肝炎肝硬化主要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频繁损伤肝细胞,造成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在再生肝细胞无法满足和补充受损肝细胞时,极易出现肝功能异常体征、症状[5]。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大量复制,肝脏合成功能受到严重损伤,所以在ALP、ALB等指标方面,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水平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ALP可以将胆汁淤积状况清楚反映出来,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6],主要是因为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炎性损伤,所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胆汁淤积反映指标方面较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更高,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细胞受损程度升高特点相符[7];ALB主要源于肝脏,其能够将肝脏功能全面反映出来,其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呈正相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二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水平降低,其可能与脾功能亢进及脾大存在紧密联系。由本次试验结果可知,在PLT方面,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水平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肝炎病毒可显著抑制脊髓巨核细胞,致使骨髓增生受到影响,降低血小板数量。
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其中,相对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原发性肝癌和上消化道出血[8]。而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导致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有些患者因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而言,很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在原发性肝癌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方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较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及肝性脑病发生率方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往往与其他免疫性疾病合并,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风湿性关节类、硬皮病及干燥综合征,针对中年妇女发病率较高,此类疾病发病相对隐匿,发展缓慢,早期病症相对较轻,通常情况下,患者生活状况良好,食欲及体质量大部分未见显著降低,10%左右的患者未见其他病症[9]。对于诱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黄疸患者而言,特别是合并脂肪泻者,首先,需要全面分析疾病诱发因素和病情发展状况,观察其是否为合并免疫性疾病,鉴别清楚是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肝硬化。临床上,主要采取试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种方法甄别,试验室检查内容包括结合胆红素、血清胆酸及血脂,GGT及AKP等指标。影像学常用检查方法包括PTC、ERCP、超声波及CT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理变化是由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造成肝硬化,抗线粒体抗体呈阳性,女性患病率同男性相比更高,往往与其他免疫性疾病合并,临床表现类型较多,病情相对复杂,临床上,误诊率较高,相比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表现不仅包括常见临床症状,还有可能出现肌肉关节痛、口干、眼睛干涩、多浆膜腔积液及口苦等症状[10]。凝血酶原时间在30 s以下时,治疗依旧以熊去氧胆酸联合激素为主,因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能够降低血小板水平。激素治疗后,出血率会升高,所以,护胃治疗特别重要,长时间采取激素治疗,极易诱发感染,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必要时将预防对策做好,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疾病治疗及预后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肝硬化从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方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存在不同,此外,其并发症、临床特点也有所不同。根据每种疾病临床特点,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有助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使患者预后效果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