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
2021-08-21刘娟
刘娟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 450000)
随着智能手机的急速更新换代、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化,尤其是5G 时代的到来,手机微信等APP 成为工作载体,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比例在不断增长,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达8.5 亿,与2018年底相比,快速增加了2 984 万人。手机上网人群比例也由2018年的98.60%提升增加至99.10%。我国学者对广州某8 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60.40%的学生认为手机非常重要,37.70%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仅有1.90%的学生认为手机可有可无。对这部分学生手机成瘾进行调查发现手机成瘾率为26.10%,这一数据也表明手机使用在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学生的各方面也产生着消极的影响,比如,学习效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大三时间为顶岗实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实则为两年,并有校内实训,学生学习内容颇为集中,对学习效率提出了挑战。
1 研究概述
1.1 手机依赖相关概述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指个体不能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的问题行为,也叫做“手机成瘾”[1]。关于手机依赖的内涵,国内外研究者分别从行为、情绪和认知3 个角度进行界定[2]。
在行为层面上手机依赖指的是过度使用手机产生依赖的行为。指个体一旦离开手机,不能及时地查看手机,不能及时地回复手机上的消息,就会出现上课时不能安心听课、交往时如坐针毡等社会功能失调的情况[3]。大量研究者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问题行为,个体不能合理地使用手机,给自己的生活、学习等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行为。手机依赖这一问题行为多发于青少年人群,尤其是大学生。手机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工具,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手机,如果合理地使用手机会带来很多方便,但如果过于依赖手机,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从而荒废学业[4]。
1.2 学习倦怠相关概述
学习倦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因素,学生出现情绪疲惫和学业成就感下降的现象[5]。2004年,杨丽娴将学习倦怠定义为一种学生在无兴趣、无奈、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又必须学习而感到无聊、沮丧,甚至厌恶,逃避学习的行为[6]。2005年,连榕提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但又必须这样做,从而产生无聊,甚至逃避学习[7]。2017年,郑荣奕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消极状态,例如,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以及逃避学习[8]。实际上,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大学生也常常不愿学习和讨厌学习,他们又被迫不得不学习,所以厌倦情绪会继而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学生产生全身无力、焦虑、沮丧等各种不适的精神状态。
1.3 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学业倦怠是指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或兴趣而产生的疲乏、厌倦等消极态度和逃避学习的行为。学习兴趣、学习压力、专业、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都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而手机依赖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手机依赖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的相关活动缺乏热情,对学习丧失兴趣,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从而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导致学习倦怠。
大量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张兴伟,沈绮云(2015)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比较普遍。在学校里,手机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增加。在高职院校,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中等相关性。董明月和耿希峰(2020)还发现,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与学习拖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程建伟,郭凯迪和颜剑雄(2018)的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因素对学习倦怠和各个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将通过不同方面影响他们的学习倦怠,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合理的教育和指导。陆佩佩和周静(2019)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 手机依赖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
2.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开封某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年级共787 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40 份,问卷有效率94.02%。调查被试中,男生496 名,占总调查人数的63.37%,女生271 名,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6.62%;大一被试为375人,占总人数的62.02%,大二被试为365 人,占总被试人数的50.68%。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研究
(1)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MPAI)。
该量表是由梁永织编制,量表有4 个维度,共包含17 个项目,采用的是5 点计分法。在17 个项目中,有8 项得分为肯定,即可定义为手机依赖,同时得分越高则手机依赖水平越高。
(2)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learning burnout of un dergraduates scales,LBUS )由连格等人编制而成。该量表由20 个项目组成,包含3 个因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学习倦怠量表总分越高则学习倦怠程度越明显,3 个因子分越高也证明学习倦怠水平越高。
2.2.2 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干预进行8 次,每周1 次,每次干预持续120 分钟,共持续8 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后测结果、干预1 个月后测的数据,用来评定团体心理干预活动对手机依赖和学习倦怠的改善效果。
干预活动方案以素质拓展、鼓圈、心理剧等为活动形式,团体心理干预主题分别是:建立团队,正视自我;心理剧《手机的一天》;悦纳自我,战胜自我;手机“管家”;巧妙管理学习压力;放下手机,一起悦动;调节学业情绪,快乐学习;追溯我的成长历程。
2.3 统计学处理
该研究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表1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对手机依赖影响的前提下,将情绪低落作为因变量,手机依赖的程度可以作为解释大学生情绪低落表现的10.9%的变异量。失控性、戒断性可以正向预测情绪低落(β=0.19,SE=0.062,t=3.189,P<0.01;β=0.172,SE=0.074,t=2.180,P<0.05)。手机依赖可以预测行为不当因子11.5% 的变异量,手机依赖失控性对行为不当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0.150,SE=0.034,t=3.712,P<0.01)。手机依赖低效性对学习倦怠的成就感低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50,SE=0.069,t=3.281,P<0.01)。
表1 手机依赖各因子对学习倦怠各因子的层次回归分析
3.2 干预后测手机依赖和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
3.2.1 干预后测手机依赖的现状分析
由表2看出,经过团体活动干预,164 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及各因子分数均下降。且手机依赖大学生人数降低为76 人。
表2 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后测结果
3.2.2 干预后测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
由表3表明,经过团体活动干预,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总水平降低,且学习倦怠各因子的分数均降低。
表3 手机依赖大学生学习倦怠后测结果
4 结语
研究表明,在手机依赖上,女生的失控性和逃避性行为比例比男生少,女生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男生;大一学生比大二学生有更多逃避行为;大一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大二学生。在手机依赖和学习倦怠的关系方面,手机依赖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手机依赖失控性因子对学习倦怠总分有正向预测作用;手机依赖失控性和戒断性对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有正向预测作用;手机依赖失控性对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有正向预测作用。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手机依赖及学习倦怠问题,可以通过学校、教师、个人3 个层面进行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合理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教师期待,助力学生轻松学习;建立规范的心理训练室,助力学生身心健康;优化班级环境,营造良好学风;变换学习方法,合理规范时间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