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库伦三大寺”空间以及声环境研究
2021-08-21糜伟波宋靖远张东旭孙国峰姜欣健王星月
糜伟波宋靖远张东旭孙国峰姜欣健王星月
1 背景介绍
藏文史籍记载拉托托日年赞时期(4~5世纪),佛教从孔雀王朝第三代王国古印度传入西藏,并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在蒙古汗国统治时期,藏传佛教进一步发展,传入蒙古地区,与蒙古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清王朝统治时期,为巩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实行怀柔政策,在蒙古地区兴建了大量藏传佛教寺院。库伦三大寺是兴源寺,象教寺和福缘寺的统称,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寺的代表,位于现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库伦旗是最早设立的政教合一喇嘛旗):三大寺分别始建于1649年(顺治六年)、1670年(康熙九年)和1742年(乾隆七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现存的唯一一处实行政教合一的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具有汉、藏、蒙混合的特征,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表1)。
表1 各地主要藏传佛教寺院规模统计表
目前学术界对于库伦三大寺的研究主要有:高伟毅分析了库伦三大寺的选址及场所特征、德勒格所写的《内蒙古嘛教记例》和乔洁,马永真所著的《内蒙古寺庙》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库伦三大寺空间形制,主要建筑和绿化小品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将“库伦三大寺”与全国其他藏传佛寺进行对比研究,探究本寺院的独特性;同时,通过问卷调研和声场实测分析库伦三大寺的声环境现状,希望可以为库伦三大寺以及类似的藏传佛教寺院的整体保护和修缮提供指导。
2 寺院选址及布局
2.1 选址分析
库伦三大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是典型的城市型佛寺。在选址上,库林三大寺紧邻库伦河,沿着寺院轴线逐步升高,呈现出背山傍水的格局。库伦三大寺的选址策略一方面适应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的习性,方便僧众的日常生活;而另一方面则受到中国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我国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即大地的骨架是山,而万物生机的源泉为水,故有曲水收水,依山傍水的讲究,而且在风水学中讲究龙脉,《禹贡》一书中曾提到,我国的山脉被划分为四列九山,从西北始,止于东南,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此为龙脉(图1),而库伦三大寺正好顺应这一趋势(图2)。
图1 汉地风水(左)和藏地风水(右)示意图
图2 库伦三大寺位置关系示意图
2.2 空间布局
库伦三大寺是由兴源寺,象教寺和福缘寺三个寺院构成的寺院组团(图2):三个寺院布局整体均坐北朝南,并且采用中国传统寺院的汉伽蓝七堂式布局,以殿堂为中心,依照轴线逐次进行空间序列的布置;但存在差异的是,兴源寺和福缘寺为单轴线空间布局模式,而象教寺则采用了主次轴线复合的双轴线模式,主轴线组织佛教信众的参拜流线,次轴线组织僧侣生活流线。
从保存和修复状况来看,兴源寺为三大寺中保存状况最为良好的寺院,而且三大寺的法会日诵经等宗教活动也主要在兴源寺进行。兴源寺的高差变化在三大寺中最为明显,整体呈现三进院落,高差随着每一进院落逐次升高:第一进院落由山门、钟鼓楼和天王殿组成,而第二进院落由天王殿、东西厢房以及大雄宝殿构成,而最后一进院落为僧侣的日常生活区域,由玛尼殿、东西厢房以及额和苏莫殿组成(图3a)。
从占地面积来看,象教寺为三大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同时也是唯一一个采用主次复合轴线的空间布局模式的寺院:主轴线位于场地的西侧,总共由两进院落构成,一进院落由弧形山门,东西敞厅以及弥勒佛殿组成;二进院落由弥勒佛殿、莲花生殿、药师佛殿以长寿佛殿组成,次轴线位于主轴线的东北角,由僧舍、玉柱堂、掌印扎萨克达喇嘛住所以及救度佛母庙构成,为僧侣日常修行的地方(图3b)。
从寺院高度变化上看,福缘寺是三大寺中唯一一个没有高差,在同一高度上布置空间序列的寺院。福缘寺的建筑布局相对简单,先由山门、钟鼓楼以及大雄宝殿组成一进院落;而由大雄宝殿、护法神殿、十八罗汉殿以及三世佛殿组成二进院落;最后由三世佛殿、外包围式僧舍以及三世佛殿构成最后一进院落(图3c)。
图3 库伦三大寺总平详图以及声级测量点示意图
综上所述,库伦三大寺的总体布局遵照轴线布局的原则,符合传统汉式佛教寺院的布局原则,且在功能上遵循先朝拜后日常活动的功能流线,保证了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烘托了肃穆的宗教氛围。
2.3 与全国主要藏传佛教寺院对比研究
库伦三大寺属于藏传佛教寺院,建造过程和日常法事活动均受到藏传文化的一定影响,所以本文以库伦三大寺中兴源寺的形制为例,与中国其他藏传佛寺的整体形制进行对比,包括东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阜新的瑞应寺、河北承德的普宁寺、青海甘南的拉卜楞寺以及西藏拉萨的大昭寺,沈阳的北塔法轮寺等等。通过表1可以得知,虽然兴源寺为藏传佛寺,但并未采取典型的藏传佛寺布局,而是采用汉式迦蓝七堂,究其原因可能与清朝的怀柔政策有关:清朝统治时期为了巩固边境统治,拉拢蒙古少数名族,在内蒙古兴建大量的藏传佛教寺院,而采用汉式的寺院布局,更有利于清王室对内蒙古进行文化渗透;同时,满清统治时期掌握技术的大部分是汉人,所以匠人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大多愿意采用汉式的诸多做法样式。
3 单体建筑
3.1 佛塔
库伦三大寺的佛塔位置相较于其他寺院较为特殊,该塔并不在寺院的内部,而是位于兴源寺的东南侧,福源寺的正北侧,象教寺的正南方向。该塔是典型的覆钵式藏式佛塔,通体呈现白色,由塔基,须弥座,塔瓶,塔牌以及塔刹组成,塔基为典型的方形,再向上为五层逐渐内收的须弥座,须弥座没有宝相花,西番莲等纹饰,直接由纯白色石料构成;再向上为一个呈现上粗下细的半圆形覆钵,除了龛门和门饰外,也没有其他装饰;再向上是十三相轮形式的塔脖,象征着十三天,最后是塔刹,由盛露盘上放置日月火焰等构成。佛塔具有相对简洁的外形,本文推测与清朝统治时期的工艺简化运动有关[4](图4)。
图4 库伦三大寺喇嘛塔
3.2 主殿
兴源寺,象教寺和福缘寺的主殿分别为大经堂(图5),诵经殿和弥勒殿。从形制上看大经堂和诵经殿风格相近,均为经典的藏式二层建筑,但大经堂的规格相较于诵经殿更大,为“九九八十一间”的大殿,而诵经殿仅为进深五间,面宽五间,总共二十五间的佛殿。大经堂和诵经殿平面整体均呈现出凸字形,但由于大经堂的规格更高,所以其空间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大经堂的二楼由于前部加大,变为了进深三间,面阔五间的空间,所以二楼平面由凸字形变化为回字形,围绕其四周形成了封闭的围廊。除此之外,在大经堂四面的墙壁上开有几何圆形的窗洞,丰富了建筑的形象。大经堂墙体材料单一,为当地盛产的石方;大经堂整体呈现灰色调,中央门廊运用多种色彩装饰,通过红色的门柱到梁上的彩绘以及五色经幡,突出了中央门廊的通透以及丰富的色彩,这也是藏传佛教主殿的常用手法。在屋顶的处理上,弥勒殿相对于大经堂和诵经殿,风格较为特殊,为汉式单檐三间歇山顶,这是比较少见的藏传佛教建筑中完全采用汉式建筑的主殿。
图5 兴源寺大经堂
为了进一步探讨库伦三大寺的形制特征,本文作者实地测量了三大寺的外形尺寸,并与国内其他现存留存度较高的佛教寺院进行比较分析(表2)。从表中可以得知:在平面比例上,大经堂的比例将近1∶1,而诵经殿的比例将近1.5∶1,而其他地区的藏传佛寺均接近1.5∶1和1∶1;在立面上,虽然两个藏式主殿的面宽和进深差异较大,但是高度总体差异不大,约7m高,与东北地区汉传佛寺的佛殿高度也比较接近。
表2 库伦三大寺与其他佛寺主殿尺寸与比例比较
4 寺院绿化与小品
库伦三大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属于中纬度地区,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所以在寺院的山门、前殿、后殿等多个院落均种植松柏,间或搭配花灌木等抗旱、耐冻的植物。库伦三大寺中,兴源寺和福缘寺的植物较为单一,象教寺由于面积相对较大,布局更加复杂,植物品种也相对丰富,层次感强。三个寺院大多采用松柏类植物,用于衬托主殿的庄严与肃穆之感,而对于偏殿、后殿等,则使用几株姿态别致的孤植佐以稍低的灌木类植物,营造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平和与静谧,从而体现出建筑的等级秩序,主次分明。库伦三大寺的建筑小品主要包括石碑、石刻、石狮、石桌、香炉等,通过这些小品丰富了佛寺环境,烘托寺院整体宗教氛围,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环境和文化体验(图6)。
图6 库伦三大寺绿化与小品(a 象教寺药师佛殿南面景观 b 兴源寺南面庭院景观 c 福缘寺老爷庙南面景观)
5 寺院声环境
5.1 测量方法
本文首先对库伦三大寺全天的声级进行测量。据实地情况,选择经常进行宗教活动的主殿院落的几何中心作为声级测量点,测试选择贴近人耳感受的A声级作为参数进行测量。声级计在使用前进行校准,误差控制在0.2dB以内。测点位于距地面高1.5m处,与周围主要反射面的距离大于1m。测量时间为寺院平常日和法会日的开放时间,每次声级测量的时间间隔为0.5h,每个时间点对应的声级数据均取十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5.2 测量结果
寺院声级的测量结果见图7,象教寺平常日平均声级为51.7dBA(标准差6.6dBA),其全天内声级变化幅度较大,早上8:30时声级最小为42.9dBA,下午14:00时声级最大为71.1dBA。寺院内声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人群的数量以及相关活动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早上人较少,而中午香客的数量增多,而且僧侣的活动更加频繁。寺院内的主要声源有背景音乐、鸟叫虫鸣声以及风声等。法会日平均声级为48.3dBA(标准差2.7dBA),比平常日高6.6dBA。
图7 库伦三大寺全天A声级变化
福缘寺平常日平均声级为46.5dBA(标准差5.2dBA),为三所寺院中最低,是三所寺院最为清净的。其声级在13:30时达到最小值为39.6dBA,在15:00时达到最大值为59.0dBA,且声级全天的变化幅度较大,变化幅度和院内情况与象教寺相近,不再赘述。寺院内的声音主要为背景音乐以及僧侣活动的声音,法会日平均声级为49.2dBA(标准差3.2dBA)。
兴源寺平常日平均声级为54.5dBA(标准差3.8dBA),声级在14:00时达到最小值为43.2dBA,在14:30时达到最大值为57.9dBA。法会日平均声级为57.2dBA(标准差4.7dBA)。兴源寺平常日平均声级比象教寺高2.8dBA,比福缘寺高8dBA,法会日平均声级比象教寺高8.9dBA,比福缘寺高8dBA。这主要是因为兴源寺是三个寺院中香火最为旺盛的,平时的参拜活动以及法会参与的人数与其他两座寺院相比要多。相对的法器声,诵经声,以及人流所带来的声音也会随之增大。
5.3 声景评价
对于三座寺院声景的评价主要通过问卷的调查方式,共随机发放问卷38份,问卷问题主要针对寺院声音环境评价以及寺院内各类声元素喜好度的调查两个方面。在声环境、光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四种物理环境中,52.6%的被调查者认为声环境在感受影响因素中排第一位,这说明寺院中声环境对人的影响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按照语义差异法,统计“安静”,“比较安静”,“不静也不吵”,“比较吵”,“很吵”这几种情况并分别设为5~1分。其中安静度为3.68,有60.5%的受访者认为寺院环境安静或者比较安静。将“非常协调”、“比较协调”、“无所谓”、“不够协调”、“很不协调”分别设为5~1分,得出协调度为4.08,有84.2%的受访者认为寺院内外的声音与寺院整体宗教氛围协调或非常协调(图8)。这可能与寺院内持续播放的佛教背景音乐有关,背景音乐的播放降低了被调查者感知中寺院的安静程度,但增加了被调查者感知中寺院内外声音与整体宗教氛围的协调感。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寺院内的声环境是属于相对安静的,寺院内外声音与寺院的宗教氛围比较协调。
图8 寺院总体声环境评价
问卷对寺院内各种声音的喜好程度进行了打分评价。参考前人研究时的分类方式,将声音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与佛事活动相关的声音,包括钟声、鼓声、僧人诵经声、法器声以及背景音乐;第二种是与佛事活动无关的人为声,包括交通噪声、人对话声、脚步声以及导游讲解;第三种为自然声包括流水声、鸟鸣声、风声和树叶声。按照“非常喜欢”、“喜欢”、“没有感觉”、“不喜欢”、“非常不喜欢”分为5个级别,分别对应5~1分的分值,分值越高代表喜欢程度越高,与佛教活动相关的声音的分数平均值为4.29(标准差为0.85),与佛事活动无关的人为声的分数平均值为2.25(标准差为1.02),自然声的分数平均值为4.36(标准差为1.11)。其中自然声的喜好度最高,其次为与佛事相关的声音,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钟声、鼓声和僧人诵经声,最不喜欢的是与佛事无关的人为声,其中交通噪声和导游讲解是被调查者最不喜欢的。与佛事活动相关声音的分数略低于自然声,可能与被调查者对背景音乐的喜好程度有关。由图9可以看出,背景音乐评价中“喜欢”和“非常喜欢”占比为55.3%,“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占比为34.2%。若去掉背景音乐,与佛事相关的声音喜好度数值则为4.53,成为三类声音中的最高值。可以看出虽然人们很喜欢佛事相关的声音,但目前人们对于寺院内使用电声系统播放的佛教音乐认可度不高。
图9 寺院内各声音喜好度
结语
本文对库伦三大寺,即兴源寺、象教寺和福缘寺进行了建筑测绘、问卷调研、实时测量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库伦三大寺的整体布局大体采用汉式迦蓝七堂的轴线布局模式,一般具有2~3个院落,在建筑单体上,主殿形制除了象教寺为汉式歇山顶建筑外,其余均为汉藏蒙混合式建筑,且其进深,面宽以及高度等具有相似的比例关系,在寺庙的绿化以及小品方面,库伦三大寺通过松柏等耐寒植物以及香炉,亭台等烘托寺庙的宗教氛围。被调查者对库伦三大寺的声环境整体氛围评价良好,适应当前宗教活动的需求,寺院内各种声音中,自然声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与佛事相关的声音次之,但目前人们对于寺院内使用电声系统播放的佛教音乐认可度不高。
(致谢 项目组成员:糜伟波 宋靖远 孙国峰 姜欣健 王星月;指导老师:张东旭教授)
资料来源:
图1:来自《风水与建筑》;
文中其余图表为作者自绘和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