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再生理念下的生态规划方法与实践:以葫芦岛药王庙镇养老社区规划为例

2021-08-21戴代新曹畅谢

华中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养老规划生态

戴代新曹 畅谢 民

再生,在生物学中用来形容生命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后重新生成的过程,也引发为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和功能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而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景观再生的概念则源起于东方朴素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早期的生态设计实践中,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到后来生物区域主义、朴门农业和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再生设计理论与实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William McDonough、John Lyle、William McDonough、Sim Van der Ryn、、Plessis C Du、Pamela Mang & Bill Reed、和Raymond J.Cole等一批代表人物在思想理念、理论范式、方法技术和规划设计实践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再生设计理论[1]。景观再生的理念也体现出东方传统的生态智慧。生态智慧是基于传统的生态哲学等观念衍化生成的,来源于万物对环境的适应[2]。人们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的生产、生活系统,使得景观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互动的方式得以长久的延续,是生态智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态智慧的方法将景观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分析系统内部的过程,识别景观生态环境内存在的问题。规划的手段往往是通过调节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方式和过程,减少对外部的能量注入和资源供给的依赖,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景观再生的规划设计实践需要长期、敏锐的场地观察,是一种科学分析和创新思维的统一[4]。而景观的再生设计方法则意味着在理论上需要主张整体、系统、变化的生态世界观,研究相互耦合、循环发展的环境、社会与经济过程,在实践中需要强调整体性、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策略方法,并且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宜的措施与技术方法[1]。通过合理安排资源、消费和积累的过程,促成可以循环的物质、能量流动,以取代现有的单向物质、能量流动系统。在整体考虑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发展的基础上,使系统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景观再生的生态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也是结合传统思想与现代实践的长久以来的人类智慧结晶。本文以葫芦岛药王庙镇综合养老社区概念规划为例,详细分析景观再生的生态智慧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1 再生模式构建

1.1 场地概况

药王庙镇隶属于葫芦岛市建昌县,位于建昌县东部,全镇总面积216.7km2,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药王庙镇属于半湿润易旱地带,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降水量550~600mm,集中在7~8月。药王庙镇与基地隔六股河相望。药王庙镇内六股河河道现状景观品质较差,现状采用硬质防洪堤坝,堤坝外具有一定宽度的林地。项目基地位于葫芦岛市建昌县药王庙镇西部,其总用地面积为168hm2,核心居住区占地面积34.9 hm2。

(1)生态背景

对规划场地的区位、水文、地形地貌及植被现状进行调查,得出场地的基本生态格局现状。葫芦岛药王庙镇养老社区位于药王庙镇西北部,其东侧为穿越药王庙镇的六股河,其支流响水河位于基地北侧。六股河的洪泛期在每年的7~8月份,河水最大流量为500~1000m3/s。其内部有深浅不一的多个洼地,在雨季形成小的水塘和湿地景观。基地以丘陵地貌为主,地形起伏不平,山谷和山脊的地貌特征明显,视线效果丰富。基地内主要的地表种类为基本农田、阴坡常绿针叶林、阳坡落叶阔叶林、灌草地、裸地五种类型,主要植被类有槲树林、小青杨林、山杏矮林、酸枣灌丛等,还有部分河谷草甸。从上述分析可知,山坡、河流、林地、农田、季节性的浅水塘形成了基地的自然基底。

(2)经济背景

现在,药王庙镇内以市场和客运站为主,形成地区性的物流中心和商业中心,并结合温泉的开发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养生区域。镇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只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绿地和户外休闲空间严重缺乏。

(3)社会背景

近年来,老年人口问题逐渐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①。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葫芦岛药王庙镇养老社区规划目标是依托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集医疗养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有机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养老园区。

1.2 问题识别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分析,识别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态过程层面

基地东面的六股河在雨季河水猛涨,但由于橡皮坝等硬质化人工设施,无法截留雨水,导致在旱季六股河水面干涸甚至断流。林地被破坏用于开垦农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干旱现象。该区域出现“雨季涝,旱季渴”的两极化情况。

(2)经济过程层面

养老社区“一低二高”的特点,即低容积率、高比例公建设施、高水平社区服务,导致其投入成本比普通住宅小区更高,而老年人的购买力相对有限。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和购买能力,同时创造适当的经济效益,使项目能够可持续运转是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同时单一的经济业态导致当地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导致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同时当地经济水平仍旧不能得到提高,而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方式单一。

(3)社会过程层面

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即使选择社会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仍旧渴望能更多地与家人团聚;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年轻人在节假日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度假,放松身心。家庭不同角色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该项目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1.3 模式提出

根据生态智慧的观点,当地居民有着一套适应本地特定环境的生活系统知识,现在场地的人文生态系统遭到了一些破坏。规划设计者不应主观地提出碎片的观点,而是要依据对于现状生态、经济、社会过程的分析结果,重新提出或者重新组织这种系统[5]。针对发现的问题,规划从场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出发,判别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需保护的生态敏感区以及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的景观斑块和绿色廊道,规划合理的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利用,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结合生态基础设施布局进行规划布局。规划目标是在解决生态过程问题的同时,将生态过程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过程在一起综合考虑,制定出同时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生态智慧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考虑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过程的互补,以及促进养老、健康、教育、农业、休闲游憩五大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策略,规划提出了适合场地的“HEAL”景观再生模式(图1),将园区服务对象从老年人扩展至全家人,探求养老园区建设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规划途径。具体的内容如下:在健康(Health)层面,以医疗护理为基础,依托药王庙镇发展中草药养生养老;在教育(Education)层面,形成“老有所学,幼有所教,老幼互动”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在农业(Agriculture)层面,形成农田、农耕、绿色农作物的农业综合模式,创造自给自足、有机低碳的宁谧农庄生活;在休闲游憩(Leisure)层面,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作为源泉打造田园休闲养老。要实现以上总体目标和激活景观再生模式,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规划策略和技术支撑。

2 再生策略制定

2.1 系统修复的生态策略

生态智慧要求设计者将建设的场地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研究它的组织和秩序、构成和影响[6]。所以研究生态的整体格局和过程是尤为重要的,药王庙镇的自然基底是整个养老院区规划的根本(图2),以此出发判别场地的生态过程和存在的生态问题,规划药王庙镇生态安全框架,统筹规划镇区、镇郊和周边自然环境发展,完善镇域中心区的功能组合,优化郊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升郊区功能,保护生态用地和农用地,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再生发展格局。规划针对场地现存问题提出了水、森林、农业和能源等子系统的修复和重建策略(图3)。

图2 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图3 生态措施空间布局图

在一个健康运转的系统中,只有形成资源、物质和能量的保存与积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水循环系统的构建中,团队深入分析当地自然生态的空间模式,构建符合生态过程的空间形态,建设缓冲区、过渡带等生态空间结构来引导系统内部、外部的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建设河流缓冲区,打造滨河生态湿地,整理水系和河谷空间构造,使水体系统的生态过程自然良性发展,从而建立合理的水循环体系(图4)。更进一步,各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水循环系统结合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河谷森林系统,在对于现状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基础上,建立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设计生态过渡带模型,构建“自然区域—农田—镇郊区—镇区—镇中心”的模型结构,形成从自然基底环境逐渐过渡到人工建设环境的形式,引导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间的物质与能量的有序的流动过程。因此,在生态策略方面需要综合多种途径与手段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的积累与储存,修复基地生态基底,恢复基地的生态安全格局。

图4 水循环与生态滞留系统分析图

2.2 综合养老的社会策略

在社会养老的模式研究方面,国外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可以借鉴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服务体系与日本的家庭—社区共同服务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机构、社区与志愿者多方面提供养老资源,以不同的社会养老形式——居家服务、家庭照顾、托老所、老年公寓等等形成完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而美国的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模式——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方式——对于社会养老的场所建设有着更完备的理论。基于该理论,通常会在距离市中心50~100km的范围内,选择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地区进行建设,提供独立生活、辅助生活和家庭护理三种类型的服务功能:独立生活服务体现在老人公寓、老人院与老人护理院等设施;辅助生活功能主要体现在配套的食堂以及陪伴、法律等服务场所;家庭护理服务主要是指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包括家务服务、定期探望、家庭保健等等。CCRC是一种将康养、医疗、老年人护理结合的尝试,并且已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产生了规模效益。

规划以美国CCRC模式作为蓝本,结合国内的社会家庭现状,提出符合项目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的再生模式。当前的中国大多数地区,由于计划生育造成普遍性的“421”家庭模式和社会老龄化现状的加剧,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东亚文化圈内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老年人的照料主要由配偶、子女和其他亲戚承担,维系家庭养老模式运行的往往是情感的流露和亲情的联络。老年人通过家庭养老,从子女获得资源反馈、生活照料和家族绵延的感受,并实现其在家庭的价值[7]。然而,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观念正在变化,逐渐从“依靠子女”转变为“依靠自己”,社会养老的方式也开始被接受,中国老年人的照料模式已经发生改变[8]。在此基础上,在中国推行社会养老模式,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家庭系统内部的“再生”过程,即代际的反哺与社会成员间的互动关系。规划从教育、医疗、农业和休闲游憩四个层面完善服务与活动设施,首先是建设住宅、疗养所、医院、儿童发展实验所、疾病研究所,保证生存养护的根本;其次建设发展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室、有机农场、温泉、高尔夫球场、茶苑、垂钓台,以活动、文化和行为感受的形式,实现对人在心灵、精神层面的养护。在丰富完善养老社区内的生活活动的同时,老年人互动交流增多、相互扶持,形成凝聚、融洽的老年关系社群。另一方面,规划在关注老年群体的居住、生活、医护需求的同时,考虑到让子女前来探望、暂居更加便利,对老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活动的参与性更强。子女对于养老服务的参与性,可以影响老年人对于养老体验的认可程度,也是推广新的社会养老模式的突破口。同时促进教学、参观、体验等多种形式的“老幼互动”,代际交流活动频繁。社会养老服务的再生模式,通过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在社会养老中所体验到的“家庭感”,提高了社会养老服务的认可度,也促进了养老社区系统内部的和谐运作与发展(图5)。

图5 以养老为核心的项目分析图

2.3 效益优先的循环经济策略

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的《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中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的理念往往被采用在生产与生活消耗过程的设计中,达成能源的自我供给和物料的循环利用。在本规划中,循环经济的概念得以应用。除了生产活动以外,社区活动、游憩活动、经营活动也是社区与景观循环经济模式闭环上的一部分,每个环节所产生的附属产物也会促进其他环节的更好发展。在项目规划中,以养老为核心,规划建设中草药、温泉、有机农庄等项目促进养老医疗护理与游憩的开发,草药种植、耕地护理等老年社区活动、管理活动则修复和优化了生态基础。社区活动与游憩体验活动中的种植环节产生了有机农副产品,这些有机产品可以直接配送销售至城市超市,连接到销售活动环节,所产生的利润则会反馈给老年社区与老年人个人。养老社区的开发与有机产品的开发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从而带动游憩产业的发展,经济基础得以积累,社区的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加惠利老年人群体与当地的居民(图5)。

传统研究中循环率是循环经济的主要测度,我国经济学者诸大建提出应采用更加科学的指标衡量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测度是生态效率。生态效率被定义为经济价值增加量与环境影响增加量的比值,维持较高的生态效率,需要在提供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同时,将生态影响维持在与生态承载能力同步的水平。在制定经济开发策略时,要综合考虑生态成本,可以适当减小开发规模,以保证自然的生产与保存能力。药王庙镇养老社区采取“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本文简称LID)策略,通过对场地自然特征的充分保护与使用,结合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过程设计,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与回补地下水的功能。促成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缓冲城镇开发对于环境的破坏,减小开发活动的干扰负荷,构建与自然基底相适应的生命系统,合理控制自然灾害与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冲击影响(图6~7),减少源污染,优化生存环境。

图6 建设适宜性分析图

图7 建筑规划图

药王庙镇养老社区的规划,通过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综合提升养老社区的养护护理水平。生态层面的末端治理、产品打造与开发相结合,依据养老社区的经济形势特点,尝试形成产品经济与服务经济结合的综合经济模式,推动当地现有的单一经济模式的转变,也可以促成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循环经济的策略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经济系统。

2.4 生态、社会与经济策略的整合

在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与其周边的社会、经济系统息息相关,三类系统间存在着能量、资源和其他生态因子的交换与作用过程。当三类系统间的资源供求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情形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少,一旦超过生态承载力,则会造成复合生态系统的恶性失衡[9]。因此,在生态规划中,应注重规划场地内的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间的具体过程与资源供求关系,以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综合的效益提升为目标,提出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策略[10]。在药王庙镇养老社区中,考虑到场地内的水土流失、植被衰退等问题,规划方案提出保留与促进场地内的自给自足式农耕活动,将生态养生养老与中草药种植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在经济上自成产业循环,也保证了生态养护的需要。同时促进不同年龄群体间的活动互动,促进代际的社会交流。通过合理调整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内与系统间的过程,实现资源的合理供求关系,达成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运转与良性发展目标(图8)。这一系列策略在养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养老社会问题,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图9)。

图8 自然、经济与社会过程分析总图

图9 规划总图

3 再生技术集成

根据药王庙镇养老社区规划方案根据所提出的三方面策略和策划的项目,制定具体的再生技术方法,主要分为水系管理、植被恢复、生产活动、能源利用和物料循环五个方面(表1),并且相辅相成,体现出技术集成的优势。水和植被是基地主要的生态要素,也呈现出基地主要的生态问题。在水系管理方面,可分为区域层面和基地层面进行分析:从基地东面的六股河上游引水到基地,既能灌溉沿途农田,也能解决基地水源问题;同时在基地山谷位置规划建设蓄水水库,形成湖面,丰水季节从六股河抽水蓄水,枯水季节可以从水库放水补水;六股河硬质防洪堤后退,恢复岸线植被缓冲带,这些临近水体的天然或人工的植被带可以协助过滤径流中携带的泥沙沉积物和其他污染物。在雨季,缓冲带将会成为洪泛缓冲区,洪水能够渗透到周边土地,减缓洪峰流量和延长洪水回流时间,防止洪涝灾害,同时可以补充地下水。对六股河河底进行地形设计,创造低洼和土丘地形,在洪水期滞留和过滤雨水,回补地下水。基地北面的河流滩地营造滨水湿地,结合农田水系和生态滞留池,实现净化雨水、示范教育、亲水休闲等多重目的。以上技术措施结合基地内建筑和活动场地规划建设的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道路滞留池、人工湿地、集水渠、中水循环系统等一起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雨洪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模拟自然水文功能,实现水循环。同时与植物灌溉、水源热泵的应用、有机农业的发展以及教育和游憩活动等集成耦合。

表1 项目集成的主要景观再生技术方法

在植被恢复方面,对于基地内山地上已开垦的农田,依据“退耕还林”政策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基于宫胁法采用乡土树种,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从而恢复基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对于现有的林地,采取修复措施,引入适当的先锋树种修复土壤,在土壤得到初步修复后撤出部分先锋树种,进一步丰富植物群落,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功能。土壤修复则可使用农业堆肥技术和鱼菜系统产出的有机肥。

可持续的居住社区追求能源的自给自足和物料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场地的风能、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如使用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公共区域提供电力,使用电梯能源再生系统、特殊保温隔热的墙体材料等低碳措施。同时在建筑内使用可回收废弃物的收集槽,并且回收建筑建造剩余材料制造园区内的景观小品、指示牌、座椅、路面材料等,达到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另外在社区内提供多样化的交通出行及运输方式,如电动游览车、自行车、慢性步道等,鼓励使用慢行交通系统。

结语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观念的革新,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性批判。景观再生凝聚了东方的传统生态智慧和西方的生态设计理论创新,本文通过实践研究认为它能为新时代的城乡生态规划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途径。其核心的理念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哲学整体、系统观念的融合。在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具体体现为强调景观的整体性及其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的耦合共生,强调各系统的开放、互动与平衡,强调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系统要素的流动、循环和再生。

景观再生理念对生态规划具体的指导作用在于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识别存的在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的再生模式。再生模式强调对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融合,具体内容表现为规划的顶层设计,包括目标、战略、项目策划和规划理念等。其次,是具体再生策略的提出,这方面则需要强调针对性、操作性和耦合性。最后,必须有具体的技术方法作为规划的支撑,再生技术无论技术含量的高低,而应体现出技术方案的集成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当然,葫芦岛市药王庙镇养老社区规划只是一个个案的应用,尽管在规划编制上获得了委托方和专家的普遍认同,但是以上思考还需更多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 数据来自《“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17.2)。

猜你喜欢

养老规划生态
养老生活
“生态养生”娱晚年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养老更无忧了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