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罐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021-08-21朱红霞贾红荣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药罐气滞血瘀

钱 博,朱红霞,戴 爽,王 新,贾红荣,郭 红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由于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骨科常见病症。早期临床表现为下腰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且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难愈、复发风险大的特点[1]。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但手术存在治疗并发症较多、远期预期一般、费用高等局限性,因此病人多选取保守治疗为首选方案。临床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有牵引治疗,中药、针灸、正骨、理疗和推拿、按摩,以及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等,其中大多数病人通过中医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既往研究[2-3]显示,中药热敷可减轻病人疼痛,消除炎症,而药罐疗法具有拔罐和中药的双重优势,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神经压迫,疗效显著[4-5]。为评价药罐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本研究纳入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病人,观察其临床效果。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保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0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A组32例、试验B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研究期间,未出现脱落病人。试验A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9~70岁,病程2~18个月;试验B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0~68岁,病程2~19个月;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30~68岁,病程2~19个月。3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本次临床试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6]:(1)大部分病人久坐、久站病史或多从事重体力劳动;(2)首次发病常见于突然扭腰或半弯腰持重过程中,大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3)腰痛可向臀部、下肢放射,咳嗽、打喷嚏时可加重,伴或不伴马尾束神经压迫导致的大小便异常;(4)X线片示腰椎病变,CT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脊柱侧弯,有压痛感;(6)中医症候分型(气滞血瘀型),单侧或双侧腰部疼痛,痛有定处,如锥刺感,日轻夜重,翻身受限,俯仰困难,坐卧不宁,舌质紫暗少苔有瘀斑,脉弦涩或紧。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病人年龄18~65岁,且符合本病的诊断标准、辨病及辩证标准;(2)病人依从性高,选择接受保守治疗;(3)病人无手术指征;(4)病人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排除患有心肝肾等严重基础性疾病病人;(6)排除皮肤过敏及皮肤大面积损伤者;(7)排除既往有腰椎手术病史者;(8)排除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1.4 剔除及脱落标准 (1)严重违反纳入标准;(2)入组后因个人原因无法接受拔罐及中药热敷治疗;(3)依从性差,无法完成试验;(4)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无法继续进行试验者;(5)各种原因中途破盲者;(6)无论何种原因主动向临床医生提出退出试验者;(7)中途失访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液以及常规理疗(中频、耳穴埋豆等)。试验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常规中医玻璃罐拔罐法和中药热敷治疗。操作方法为:玻璃拔罐每次拔8~12罐,5~10 min后起罐,给予中药热敷(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具体热敷方法为将配伍好的黄芪桂枝五物加减方打成粉末,用温开水调成膏状(以不流汤为宜),厚涂且面积略大于拔火罐的边缘部位,电蜡疗袋覆盖保温,留置15 min后清理干净(若病人出现严重不耐受情况立即终止治疗)。1次/天,疗程为2周。

试验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药罐法和中药热敷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将固本通痹方在电饭锅中熬成中药药液,煮沸后把竹罐放入药液内再次煮沸10 min。以肾腧穴、腰阳关、腰夹脊、大肠俞、阿是穴为主穴,用镊子把竹罐从药液中夹出,罐内不留药渣,灌口向下在干毛巾上拍动3~5下,快速封口降低罐口温度,待温度适宜(以拔罐者手感不烫为度)迅速吸拔于相应部位上。每次拔8~12罐,留罐5~10 min后,给予中药热敷方法同试验A组。1次,疗程为2周。

1.5.2 黄芪桂枝五物汤、固本通痹加减方及药物煮罐法准备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10 g,独活10 g,生黄芪20 g,秦艽10 g,川芎10 g,当归10 g,防风10 g,赤芍10 g。固本通痹方加减方:伸筋草5 g,透骨草5 g,荆芥5 g,防风5 g,防己5 g,千年健5 g,威灵仙5 g,桂枝5 g,秦艽5 g,独活5 g,羌活5 g,路路通5 g,红花5 g,炒苍术5 g,炙草乌5 g,炙川乌5 g,当归5 g,络石藤5 g,海风藤5 g,川椒5 g。

药物煮罐法准备:一般选用竹罐,且竹罐一般为5年以上、新鲜坚固无损的竹子按自然节段截成竹筒,罐口削薄,制成长短粗细不等的竹罐,直径1~6 cm。

1.6 有效性评价

1.6.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 “可”,“>8分”为“差”。

1.6.2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包括疼痛程度(腰背痛、腿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举重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旅行10个方面,每个问题分为0~5分,共50分,分数越高,则病人功能障碍越明显。

1.6.3 中医证候积分[7](1)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0、2、4、6分;(2)次症:下肢掣痛,不能转侧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0、1、2、3分;(3)舌脉:舌脉不予记分。

1.6.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总共分为治愈(直腿抬高≥70°,腰痛及下肢痛消失,脊柱压痛消失、活动自如,日常生活及工作不受影响)、显效(直腿抬高60°~70°,轻微腰痛及下肢痛,脊柱压痛明显减轻、活动改善,可进行日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直腿抬高≥45°,腰痛及下肢痛程度减轻,可直立行走)、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四级,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q检验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3组病人不同治疗阶段的VAS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均高于试验A组和B组(P<0.05~P<0.01)。各组治疗前后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和2周均明显高于治疗后3 d(P<0.05~P<0.01),治疗后2周均明显高于治疗后1周(P<0.01);试验B组治疗后3 d、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3组病人不同治疗阶段的VAS评分比较分)

2.2 3组病人不同治疗阶段的ODI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均高于试验B组(P<0.05~P<0.01)。各组治疗前后时间点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和2周均明显高于治疗后3 d(P<0.01),治疗后2周均明显高于治疗后1周(P<0.01)(见表2)。

表2 3组病人不同治疗阶段的ODI评分比较分)

2.3 3组病人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2周各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见表3)。

表3 3组病人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4 3组病人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试验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试验A组和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3组病人治疗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电脑的普及,劳动方式改变,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逐年增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0%腰腿痛病人以该病为主因,我国约有1 500万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且呈逐年增长趋势[8-10]。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中老年男性为主要发病人群,以L4~5、L5~S1为主要发病部位,治疗难度较大,且极易复发,病程长,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0],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家庭负担。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病情,减轻病人痛苦。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其曰“风寒湿三气夹杂,合而为痹也”[11],其病因主要有三,一是外伤劳损,经络痹阻,不通则痛,为外因,二是肾气衰微,精气不足,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为内因,三是风寒湿三邪痹阻经络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为外因,三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内外因相互作用,引发疼痛,通常治以宣痹止痛,行气化瘀[12-14]。《中医筋伤学》将本病分为气滞血瘀、风寒痹阻、湿热壅滞及肝肾亏虚四型,而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要类型。既往研究[15-17]表明,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保守治疗疗效良好,临床效果显著。拔罐作为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是通过对穴位、经络的刺激,激发体内精气、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使病人体内阴阳平衡,起到消肿止痛等治疗效果。煮药罐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取象比类思维的延伸应用,将 “火郁发之”“寒者热之”等中医治病原则进一步转化,将外界热能量与中药药物之“热”相结合,起到调理阴阳的效果。因此,我们对拔罐和煮药罐的治疗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采取应用。

结合试验结果来看,本研究中对照组接受静脉输液以及常规理疗(中频、耳穴埋豆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成A、B 2组,A组给予常规玻璃拔罐和中药热敷治疗,B组予药罐联合中药热敷治疗,结果显示,试验B组治疗后3 d、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上述指标均低于的对照组病人同阶段评分(P<0.05),提示试验B组病人的腰腿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功能障碍程度较前明显减轻,且治疗时间越长,程度越轻,同时结果显示,治疗后2周,试验B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试验A组(P<0.01),提示拔罐联合药敷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分析表明这是由于本研究采用的中药热敷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该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18],黄芪甘温益气,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加川芎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以中药热敷使药效力透皮肤促进药效发挥,强化疗效。

药罐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可进一步强化临床疗效,其可能原因是固本通痹方是根据腰腿痛辨证为气滞血瘀型腰痛成立的组方,其中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荆芥祛风解表;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千年健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骨梗;桂枝发表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秦艽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痛;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羌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路路通祛风除湿,利水通经,舒肝活络;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炙草乌、炙川乌祛风散寒,温经止痛;当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络石藤祛风通络,解毒消肿;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具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散寒祛湿之功;川椒温中祛寒,行气止痛[19]。此外,试验A组采用单纯的拔罐法,其原理是利用罐的负压,使毛细血管破裂,局部充血、淤血,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物质,加强腰椎附近肌肉及细胞的免疫机能,然而玻璃罐拔罐仅通过热能传递,局部无药物直接作用,留置罐时间久后,罐内压强与外界趋于一致,其吸附力变弱,还有可能使寒气进入体内,所以可以看出试验A组的疗效要低于试验B组。而试验B组采用药物洗竹罐法治疗,所采取的竹罐粗细长短都有所不同不同,在不同的位置吸附力都不同,且吸附力较普通玻璃罐而言也大,热力强,治疗范围广泛。竹罐经过中药的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地释放于水中,同时煮药温度达到沸水的温度,使药物有效成分存在于整个治疗过程竹罐内的蒸汽中,使药物可通过皮肤渗透至体内[20]。另外,竹子所做成的竹罐有一定的保温功效,其密闭性也更好。且竹罐内始终保留一定温度,不仅可以使局部的毛细血管充分扩张,同时也可以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始终都在使药物在罐内吸收,因此使药物渗透作用更佳[21]。

综上所述,药罐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可减轻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疼痛程度,改善肢体活动,缓解中医症状,强化临床疗效,但本研究仍存在未对中药热敷的具体机制进行有效研究,未对该治疗方式的远期复发情况进行探索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药罐气滞血瘀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药罐
药罐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药罐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