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2021-08-20
荸荠秆枯病俗称“马蹄瘟”“荸荠瘟”,属真菌性病害,广泛分布于荸荠产区,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病害来势猛、扩散快,适宜环境条件下3~5天就可突发成灾,属毁灭性病害。荸荠受害后茎秆枯死,受害轻者结小球,球茎畸形,品质下降,产量锐减;发病严重时田间呈一片倒伏状,地下部少结球或不结球、绝收。该病严重影响荸荠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一、危害症状
荸荠秆枯病主要危害叶状茎,也侵染叶鞘和花器,但不侵染球茎。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容易与生理性红尾病混淆,不易识别,在生产中容易造成严重危害。
1.叶鞘发病
先在荸荠基部叶鞘上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后逐渐扩展至整个叶鞘,表面多生黑色长短不一的条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部干燥后呈灰白色,并导致叶状茎发病。
2.叶状茎发病
叶状茎发病多由叶鞘上的病斑扩展引起,导致茎秆基部先发病。天气潮湿时,初生病斑水渍状,一般为梭形,有时也呈椭圆形或同心轮纹状至不规则暗绿色病斑,病斑周围呈橘黄色,病部组织变软或略凹陷,植株易倒伏,以后病斑呈暗绿至灰褐色,梭形或椭圆形,上生黑褐色小点。小病斑扩展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病斑组织软化可造成茎秆枯死倒伏,呈浅黄色稻草状。天气干燥时,病斑较小,呈淡褐色小点,病部易失水干燥,中间灰白色,外缘暗褐色。早晨露水未干或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可见大量浅灰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危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该病发生。
3.花器发病
花器染病,其症状与茎秆发病相似,多发生在鳞片或穗颈,导致花穗枯黄或枯死。
上述各类病斑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黑色分生孢子盘,其上的灰绿色霉状物即是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夜露大时,病部形成灰白色或聚合成粉红色孢子团,尤以茎秆病斑明显。球茎虽不染病但表面带菌。
二、发病规律
该病从荸荠育苗期开始至大田成熟期都可发生。因各地区气候和耕作制度等不同,病害发生时间、发病程度也不同。荸荠育苗期一般在4—6月,由于荸荠秆枯病田间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6~28℃,因此育苗期大部分地区发病程度较轻,只要做好预防工作,病情便能得到有效控制。大田发病初期一般在8月中、下旬,然后逐渐扩展蔓延,至9月上旬开始进入发病盛期,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此期正值荸荠苗旺长至封行期及球茎形成与膨大初期,如这个时段内气候条件适宜病害流行,则可导致严重发病。到10月下旬,随着气温降低和降雨量减少,病情发展变缓,至11月进入低温期,病菌逐渐停止危害。在寄主感病和有足量病菌存在的前提下,病情与当年气象因子及栽培条件密切相关。
三、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制度
荸荠不宜连作,特别是老产区,实行2年以上的合理轮作,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一般可与水稻、西瓜、马铃薯、莲藕、慈姑、茭白等作物轮作2~3年,最好是水旱轮作,如3年一轮:荸荠—西瓜—水稻;周年轮作:荸荠—春马铃薯等。
2.种植荸荠组培苗
将组培技术应用在荸荠栽培中,不仅可以恢复荸荠原有优良品种的种性,而且种苗不带病菌、生长势旺盛、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优,并可远距离运输。
3.及时清除病株
挖荸荠前,将病苗全部割除,集中烧掉或沤制成肥料,挖净病荠。 次年开春后,把遗留在田中的荸荠打捞干净,减少越冬及来年的病原基数。此外,将田边、沟边的野荸荠及自生苗铲除干净,以减少初侵染源。
4.做好种球的药剂消毒处理
选用芽头健壮、大小均匀、无病无溃烂的大个球茎作种球。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球茎20小时,然后播种。
5.加强田间管理
施足基肥,多施腐熟农家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追肥做到前期勤施、薄施,氮、磷、钾肥配施;中后期重施钾肥,配施适量微量元素肥。水分管理做到排灌路径分开,防止串灌和漫灌,减少病菌随水流散播传染的机会。
6.石灰粉防治
在荸荠秆枯病发病初期,选择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均匀撒施石灰粉,让石灰粉尘黏附在荸荠茎秆上。如果没有露水可以先喷清水再撒施石灰粉,石灰粉用量为30公斤/亩,对封锁发病中心,控制已发病田块病害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7.大田期药剂防治
从8月中旬开始,经常踏田巡查,观察田间病情动态,尤其是在荸荠植株封行前后,最好做到隔天去田间查看一次,按照无病适时早防、见病早治的原则,做到及时用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5%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或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以上诸药剂若用来预防病害,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若发病初期使用,每隔3~5天喷1次,连喷3~4次。用药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当年天气、发病期或植株生长阶段确定,掌握在零星发病期喷药或荸荠封行时喷药保护。雨后及时补喷,10月底停止喷药。
(转载自《长江蔬菜》,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赖小芳 等 郵编: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