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的“三心”素养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021-08-20李海峰
李海峰
[摘 要]思政课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坚定的信心、严慈相济的爱心和富有真情的耐心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教师对学生能发挥主体性有足够的信心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还要求教师有耐心,这样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从而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三心”素养;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16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提出,思政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三心”即信心、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教师的信心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教师的信心指的是对事业和学生的态度,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满怀信心,对青年学生能发挥主体性、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足够的信心。这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情怀,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满怀信心是思政课教师的底气
“四有”好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所以更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信仰和信心。
怎么证明思政课教师有没有坚定的信心呢?《论语·季氏》记载,陈亢以为孔子会对自己的儿子有与众不同的传授,于是就问孔子的儿子伯鱼是不是这样。伯鱼告诉他,父亲教育他的只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两件事。陈亢这才明白,孔子对儿子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都是一样的。孔子这种教育教学态度值得思政课教师学习。
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没有坚定的信心,不仅在于课堂上对学生怎么讲,更在于能不能对自己的家人、孩子也这样讲;在于能不能在教学之外也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同那些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歪理邪说做斗争,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在于能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能,那就能证明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真理是有信心的,而且信心是坚定的。因为这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律严谨,做到了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做到了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二)对当代青年学生能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足够的信心是思政课教师的动力
经常能听到有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了。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的作用,如果教师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不好教,那教育教学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问题不一定是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也有可能是教师没能找到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数成功的案例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表明:不是现在的学生变得不好教了,而是一些教师对待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自己接受教育时的那种状态,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学生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转变自己的态度和方法,首先就是要坚定对学生的信心。
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2]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是有主体性的,也就是对学习、对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有積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也是如此,只要教师相信并给学生机会,他们就能主动展示自己,发挥主体性作用。
二、教师的爱心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对学生仅仅有信心还不够,因为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学生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这就难免会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教师要尊重这一规律,就要在肯定、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主导性,精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
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少不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这也是将教师的信心落到行动的最好的方式。因为有爱心的教师通过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就是主体性。
(一)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宽容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青年学生也不例外。总书记在讲好教师应该有仁爱之心时说:“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3]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还能以身示范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由于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促进是长期的,一般不容易在短时期内直接显示出来,所以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持续性的关爱。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蓬勃向上的青年学生更是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思想情感的特点,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与学生相处。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能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发掘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理解他们的任性、原谅他们的冲动、宽容他们的小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耐心地说服、引导,帮助他们;而不是居高临下、简单地上传下达,或是上面怎么要求教师,教师就怎么要求学生,更不能打着“我是老師,你是学生,你必须听我的!”“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这样的旗号,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代替需要耐心和爱心的教育。因为教育不是培养服从者,而是要培养个性健康的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人格平等的时代,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不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没有心与心的交流,那就很难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对学习的热情。
实际上,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总是怀有敬畏和感激之心。道理其实很简单,教师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学生的家长也会这么希望,所以教师就应该成为那样的老师。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也经常会因思想冲动或偏激犯些错误、做些错事。此时,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和帮助。教师的帮助是最好的帮助。如果教师能及时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清楚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并耐心地帮助、提醒和监督他们,多给他们一点提高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学生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他们能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从而挺过难关,积极向上。当老师的都明白,如今青年学生的智商并不差,只是在自控力和学习方法方面还需要提高、改进。这就需要教师清楚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才能在学习上有收获,并耐心地帮助、提醒和督促他们,用爱心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自控力。教师需要反思,学生没好好学习或不爱学习不一定是他们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没教好、与学生的关系没处理好、对学生情况掌握不到位。“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身找问题,就能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也才能改进师生关系。
(二)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教不严,师之惰”。教育需要严格,但严格不一定体现尊重,只有充满了爱的严格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只有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才能唤起自己的主体意识。
理解、宽容不等于不能批评学生。教育有时也的确需要采用批评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批评都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只有注意场合、注意方式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帮助的批评才会有教育的效果。比如,批评不在公开场合而在私下,不对学生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就事论事,不挖苦他们或是只指出不足和缺点而是帮助他们找到改正的办法,这样就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如果只知道严格而不注意方式方法,就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抵触教师的教育。其实,将心比心,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而且,批评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出学生做得不对,更多的是要告诉学生怎么做才是对的。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往往来自他的思想意识。当教师将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位置时,其语言一定是平等的、商量式的、肯定式的语言。当教师期待自己的语言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时,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温馨和美好。比如,“你看/听清楚了吗”“你能早一点写完作业吗”“你哪里不懂”“你为什么不问我”“某某时间在某处集合”等这类祈使句会让学生很有压力,觉得被责问、被命令而反感。如果改为“我讲清楚/明白了吗”“我能早一点拿到作业吗”“我能帮你什么”“我应该主动告诉你”“某某时间我在某处等大家”等商量式、自我检讨式语言,就能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被尊重,于是就愿意接受、思考、改变。
心理学认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潜能的好方法是让其得到肯定和鼓励,体现在言语上,就是将否定句变为肯定句。因为否定句总是会让人不舒服,而肯定句能让一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暗示。一个正常的人,都希望自己是不平凡的,都希望自己能行,都希望引起他人的重视。无数次地被人否定,会使一个人失去自信。当教师批评学生“你做得不对”的时候,不仅容易让学生紧张,还会让学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如果教师改用“这件事你……做就对了”,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因为这种指令明确的肯定句能让学生比较快捷地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帮助自己而不仅仅是批评自己,从而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心情(至少不紧张)、建立自信。实际上,很多时候教师越批评学生,学生的行为越不符合期望,就是因为教师的批评只是指出了错误却没能清楚地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有爱心的严格体现在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严格是真的在关心他们。比如平时一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马上就和学生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及时和辅导员或班主任沟通,请辅导员或班主任帮忙做他们的工作,提醒学生一定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加强学习,加强自身的约束,让学生知道老师时时刻刻在关心关注着他而不敢偷懒。把工作做在平时、做在过程之中,这才叫有爱的严格,是让学生记在心里感激的严格。如果教师没走进学生的内心而只顾批评指责学生,学生是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的。
三、教师的耐心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网上流传着“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说法,教师与学生之间似乎也存在这种情况:教师也想和颜悦色、心平气和,但一面对学生的不配合,就恨铁不成钢、气不打一处来。这说明,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因为爱心很容易被现实所击碎。一方面,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直线的,青年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外界所左右,而情绪又影响着学习状态,所以就会出现时好时不好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同于知识的灌输,它涉及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一次两次很难立竿见影地形成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持续的关爱——有爱心还要有耐心。
不仅如此,思政课的特殊性还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比一般教师有更多的耐心。因为思政课致力于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5]。这就决定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比一般专业教师更有耐心。
(一)课前备课需要坚持不懈做到“心中有人”
备课的认真程度、充分与否、好坏与否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也最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收获,所以最需要教师有耐心。备课的耐心体现在教师要坚持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教学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对学情的了解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在备课时厘清学生可能不理解或容易理解错的知识点,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并采用能让学生听懂的语言和方法,从而心中有数、心中有路。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理论性,加上理论与现实之间复杂的关系,普通成年人都会觉得它离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有一定的距离,更别说缺乏社会阅历、理论思维训练尚且有限的青年学生了。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备课重点,不仅仅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充分思考怎么讲学生才能听懂,也就是备学生、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用心程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的、学生能听懂的语言,教学方法是学生喜欢的方法,那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积极性也就是主体性。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个体差异不同,所以教师要了解学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坚持做,因而需要教师有耐心。
备课的耐心还体现在教师能坚持学习上。信息时代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信息和锻炼思维的机会,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方面与教师处于同一个平台,并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教师。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内容广、变化快,教材经常修订,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以保证教学内容能紧跟时代要求、教案能时时更新、课堂教学能使用最新的话语。如果教师不坚持学习,缺乏时代感,与学生没有共同的语言,或者对学科前沿把握不深经常被学生问倒,那就很难赢得学生的认可,他也就不会在教师这门课上发挥他的主体性。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要做到这几点,就要做“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不坚持学习显然不行。学贵有恒,坚持学习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不读书的家长难以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不读书的教师也难以教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读书,这也是心中有人的体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教书人”一定要做“读书人”,这样才能使思政课教学充满内涵、充满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需要“用尽心思”才能让学生上心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思政课堂首当其冲。且不说思政课堂应该融知识性、政治性、思想性于一体,最起码要做到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能让学生觉得这堂课对他的成长有帮助。
课堂上的耐心体现在教师不能只是关心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应该重点关心学生是否学到了他该学的东西。《礼记·学记》中讲:“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所以,教师上课一定要“目中有人”——学生, 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情,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包括语速、语调、进度、提问的方式等),确保学生听得懂、跟得上。如果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是否有收获,那么讲得再起劲也没有用。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对自己确实有用,同时通过在课堂上设置问题的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才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问,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惩罚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因为这种惩罚是对学生主动性的扼杀。教师在课堂上的用心不是一次课两次课的事,而是一学期一学期、年复一年的事,什么时候用心了,就什么时候有效果,什么时候不用心,就什么时候失去效果,因而课堂教学的用心需要教师有耐心。
教师备课是否认真,学生在课堂上一听就能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是关心教学任务还是关心学生,用了多少心思,学生也能感受到。这些感受,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三)课后富有真情的耐心交流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课讲完了不等于育人过程结束,而是新的育人过程的开始。实际上,教师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往往能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讲,没有课后交流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最能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教师,因而也最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找学生交流沟通,解决其心理和情感问题。比如,每次课后能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点对点给出适当的点评,做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肯定其进步的地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困难,给出下一步的建议、给予欣赏的鼓励,而不是下课之后就与学生失联,或者“你不问我,我也不去关心你”;比如,每次作业、考试之前,都能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学生去完成、去复习,而不是等到最后去批评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用不及格来惩罚没有好好复习的学生。“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没有学生喜欢老师用不及格来“惩罚”甚至“威胁”他们。
实际上,功夫在课外,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因为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容易顾此失彼,所以教师的提醒就能帮助、指引学生提高自觉性。提醒就是交流,经常提醒、经常交流就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一个人。虽然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能影响改变一个学生,教师就能有一分收获。
另一方面,对于主动找老师沟通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加以分析。正确的意见,就要予以肯定,需要教师改正、完善的,教师就要虚心接受并改正,这就是教学相长。若是学生的意见不正确,这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分析,如果学生的不同意见是出于求学的目的,那教师首先也要对学生予以肯定,肯定他主动思考的学习精神、肯定他能主动找老师表达不同意见而不是用其他不正当途径去宣泄,再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以及正确的意见是什么;如果学生的不同意见是故意试探、甚至是刁难老师,那教师就更不能生气,而要在说服中批评,在批评中指导。教师对学生非原则问题上的小错误、任性的包容以及与他们之间耐心的沟通、指导比生气、指责更能让学生佩服、信服。如此,学生就会被教师的耐心感化,而在后面的学习中变得积极认真。
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可能比备课、上课更占用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但这种时间和精力被占用越多,说明学生越需要教师,说明他们越信任教师,可见,耐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教师的道德情操,展示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牺牲的是时间,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信任和成长,这正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结果的时候;也正是教师的信心、爱心、耐心获得回报的时候。
四、结语
立德树人需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都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那就是在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为学生的感情非常丰富、细腻,只要教师用了真心,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真心。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信心、爱心、耐心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信心、爱心和耐心就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心。一旦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耐心和爱心,他们就能主动认可并接受教师的教育,这个时候,正是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的时候,立德树人也就落到了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02).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0-03-21].中国新闻网,https://house.chinanews.com/gn/2019/04-30/8825338.shtml.
[3]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09)[2020-03-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409/t20140910_174733.html.
[4] 刘建军.怎样才能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求是,2019(8):60-65.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