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探索
——以绵阳大兴回族乡为例
2021-08-20吴茜庞智慧
吴茜,庞智慧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巴蜀文化,简言之就是古巴人文化与古蜀人文化的结合,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神秘灿烂,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四川大学考古学林向教授认为,广义的巴蜀文化,是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从古到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因此,巴蜀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西南地区独有的表现形式,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蜀道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等,都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
1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且内涵丰富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广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民族语言文字内容多样。在中国,有53 个民族拥有本民族独有的特色语言,其中22 个民族具备专属文字符号,语言文字的多元化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是促进交流的必要手段与途径。
民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在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独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资金的安排、专业指导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特色各异。众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方面各具特色。节日风俗上,回族、维吾尔族有古尔邦节,彝族有火把节,藏族有望果节;民族文化上,蒙古族有长调,侗族有大歌,壮族有山歌,维吾尔族有手鼓舞,朝鲜族有长鼓舞……各民族与众不同的风土民情富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巴蜀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文化、雪域文化、绿洲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典型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就是这些地域文化的结合。
生活在巴蜀地区的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地文化与汉民族的文化和而不同,却也殊途同归。在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局面基本形成。
2 巴蜀文化创意产业中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巴蜀文化有着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和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地域原生型文化。它既有熊猫栖息地、“香格里拉”、海螺冰川、峨眉、青城、剑门、九寨沟等的生态奇景,又有从三星堆、金沙遗址、战国船棺葬到丹巴古碉楼、羌原古堡、干栏栈道等历史遗迹,以及藏族的经幡、唐卡,苗族的蜡染等古老的原创性经典,更有赋圣司马相如、“西道孔子”杨雄、初唐文宗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文豪苏轼、陆游等,以及郭沫若、巴金等为代表历史文化大家。
正是巴山蜀水所独具的环境灵性和巴蜀人天才般得文化想象力,造就了巴蜀大地上出类拔萃的精神文明成果,为今天的巴蜀文化创意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激发了文创工作者的创造动力。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领导下,巴蜀文化创意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以各地“文化兴乡兴县”“产业引领”“项目驱动”“园区打造”“主题开发”等活动的带动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仍然面临着少数民族事业的基本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缺乏、文化艺术作品产量偏低、文化机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致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各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极其不相适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求还存在差距。
在绵阳大兴回族乡,政府投入和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问题较为突出。在乡场镇,除了多个象征回族聚居地的清真寺外,几乎看不到其他具有回族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当地群众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识还相当模糊。
3 少数民族地区绵阳大兴回族乡文化产业发展
大兴回族乡作为绵阳市近年来重点发展与扶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绵阳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地区。调研得知大兴回族乡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回族文化特征薄弱,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处于空白阶段,大兴回族乡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文化发展模式创新。研究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整合现有产业发展要素与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分析国内外地区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途径与模式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绵阳大兴回族乡进行文化体系建设思考、巴蜀文化呈现方式创新、文化产业园区培育等综合研究,分析出针对绵阳特色的较为科学系统的巴蜀文化发展路径与模式,并对其发展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进行相关探讨与思考。以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村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研究,也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目前,专家学者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课题在诸多方面做了深入研究,理论成果比较成熟。但地域性与针对性不强,就川渝地区的巴蜀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模式缺乏充分的研究与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巴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产业结构单一,集聚效应匮乏,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较少且区域性特色不突出。对于特定地区-四川绵阳大兴回族乡巴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与发展转型的探索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其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研究四川绵阳大兴回族乡巴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及模式,有利于推动巴蜀文化内涵建设,丰富回族文化创新形式。针对特定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研究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与发展路径的探索意义重大。
4 对巴蜀文化创意产业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初步探索
4.1 必须政府统筹规划
少数民族文化受地域和人口影响,特别是受少数民族文化创意面狭小的影响,政府投资和业主投入过少过偏的现象各地均有发生。但应该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独有的丰富内涵和别样的感染魅力,又为其提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较为广阔的拓展空间和群众需求基础。针对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政府统筹是关键和前提。脱贫攻坚结束后,乡村振兴目前已纳入各地发展规划。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政策性投入会更加倾斜。因此,各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主动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纳入建设规划是必然选择。针对各民族特色,要根据发展变化,有条件地逐步拓展建设重点,切实解决好当地少数民族族群的宗教、文化及精神等需求。针对绵阳大兴回族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在产业项目投入与专业指导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与保护。
4.2 突出特色文化引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和象征。少数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特色突出。作为绵阳大兴回族乡,以回族文化作为产业特色基础,其文化建设可以走特色引领、产业支撑的路子。重点是规划建设好清真寺,完善和提升清真寺的教育、文化、服务和宣教功能,让回族群众的礼拜、开斋、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生活元素,以及伊斯兰教所崇尚的花草、动物等图案装饰与建筑风格,真正成为一个地方独有的、靓丽的民族名片与文化象征。同时,注重开展与当地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吸引高校专家、设计学者关注大兴回族乡文化发展现状,对回族风土民情进行调研,整合、分析与提取回族民俗特色文化元素,建立地域特色品牌,构建大兴回族乡文化IP,推广特色文化设计产品销售,包括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设计,规划设计,特色建筑设计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形成立足实际的产业格局,开展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业。
4.3 借力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世纪工程,事关家家户户和每一个群众的切身利益。乡村振兴并不是只走产业促发展的这一条路子,它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化。各地可借助环境整治、民居改造、交通提升、产业集聚、城镇化建设等开展,加力少数民族群众基础文化设施和居住条件改善改造,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防止抓点突破与整体推进脱节脱钩。聚焦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真需求、少数民族群众的真盼望、广大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真渴望,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一村一点,一乡一品,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变化、真魅力。
图1 绵阳大兴回族乡调研
4.4 形成立足实际的产业格局
实践证明,文化要发展繁荣,离不开产业支撑。而文化产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以绵阳大兴回族乡为例,该乡处地偏僻,走工业发展的路子现实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依托该地特色的地理环境,具备探索发展茶叶、观光农业、养殖等第二产业的条件,陪合乡村旅游建设和电商服务,让当地回族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第二产业产品营销链条,助力农产品品牌打造和该乡回族节庆文化宣传,逐步形成以大兴回族乡为原点的回族文化集散地,辐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升量。
绵阳大兴回族乡的文化产业发展,更应以政府统筹规划为主导,深入挖掘与突出回族文化特色。借力乡村振兴工程,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回族文化相结合,突出民族特色。立足当地农业与产业特色,发展观光农业,构建产业集群,以回族文化特色为基础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5 总结
通过四川绵阳大兴回族乡的针对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乡村振兴与产业模式转型,增强绵阳市的文化内涵建设,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创新文化资源发展模式,提升绵阳城市形象,推动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绵阳市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与模型初步建立和发展的同时,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巴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也为其他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融合提供一个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