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研究
2021-08-20朱文婷
朱文婷
(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肺泡活性物质缺乏所致的肺泡萎缩,常发生于早产儿中,临床表现以呼吸衰竭、肺不张、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给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近年来俯卧位通气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对肺部形成有效保护,缓解患儿背侧肺泡膨胀情况,改善氧合状态,从而减轻呼吸窘迫症状[2]。同时在通气治疗过程中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病情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将对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应用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医治的160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选取时间范围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80例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护理干预,其中50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日龄0~26 d,平均日龄(13.94±2.42)d;体质量1050~4080 g,平均体质量(2846.59±210.36)g。另80例采取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观察组),其中4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日龄1~27 d,平均日龄(14.05±2.39)d;体质量1010~4130 g,平均体质量(2810.17±225.31)g。全部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对比基本信息两组患儿差异不显著(P>0.05),可开展对比。
1.2 方法 通气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通过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采取仰卧位持续正压通气,观察组采取俯卧位通气。在进行俯卧位通气前彻底清理患儿气道分泌物,对通气管道进行妥善固定,暂停营养支持,夹闭胃管。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定时变化体位,顺序为仰卧位、侧卧位、三阶梯俯卧位、仰卧位,每间隔3 h改变一次体位。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持俯卧体位时,应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躯体和四肢保持俯卧状态。患儿身体朝上,双臂和身体平行,胸部置于软枕上,在髋关节、膝关节、脚踝部位放置软垫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在患儿保持俯卧位体位的同时给予胸腹部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根据医嘱为患儿用药,做好患儿保暖措施。观察组在上述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烦躁不安或者镇静不佳等情况,根据医嘱给予患儿适当的肌肉松弛剂和镇静剂。②实施俯卧位通气后确保患儿头部和身体平行,有利于呼吸道痰液和分泌物的排出。护理期间定时采用生理盐水棉棒对患儿口腔进行清洁,避免口腔内分泌物进入呼吸道,检查口腔内部是否存在感染、溃疡等症状,及时处理。③吸痰护理:每间隔30 min检查患儿呼吸状态,及时进行吸痰处理。实施浅层吸痰,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时动作轻柔,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5 s以内。④实施俯卧位通气后密切观察气管插管面罩位置和患儿舒适度,定时更换导管,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出现移位、滑动等情况,减少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1 h和治疗后1 h的血气指标变化情况,通过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②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率(%)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血气指标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PaCO2、SaO2、PaO2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PaCO2、SaO2、PaO2相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
表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
注:与干预前对比,aP<0.05。
2.2 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2.29±0.29)d短于对照组(4.47±0.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32,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14.39±1.87)d短于对照组(21.28±1.4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885,P=0.000)。
3 讨 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集中于早产儿中,这是因为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引起肺泡萎缩,干扰肺部气体交换,进而出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的症状[4]。机械通气是现阶段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辅助肺部气体交换,维持机体生命功能,从而缓解病情,减轻疾病症状[5]。但是单纯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6]。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由于受到明显的重力依赖区影响,造成患儿肺部损伤区域不均匀[7-8]。而在机械通气的治疗过程中采取俯卧位,能够借助重力作用缓解肺部压力,抑制肺内分流[9]。同时有利于加快胸膜腔的内部压力均匀分布,减少患儿胸腔膜中的重力分布内压,缓解患儿背侧肺部区域因纵膈和心脏产生的压迫情况,确保患儿肺部中各个区域的血流和通气呈均匀分布状态,最终促进萎缩的肺泡逐渐复张[10]。从本次研究看出,观察组患儿采取俯卧位通气后,PaCO2、SaO2、PaO2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可见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应用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有利于改善血气指标。
因为新生儿的体积相对较小,体质量较轻,相较于成年人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优势更为明显[11]。但是新生儿体质较差,尚未发育成熟,长时间通气治疗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并且还会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住院时间,提高经济负担。因此有必要在治疗期间加强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能够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促进病情康复。通过排痰和吸痰护理可以促进气道痰液排出,降低肺部感染风险。通过口腔护理可以防止细菌在口腔中定植,减少口腔感染的出现。同时加强对各种管道的护理工作,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出现。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应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能够有效调节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