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研究

2021-08-19魏小英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战略人才职业

魏小英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度项目“疫情防控视角下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Z20052)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1-0066-06

一、问题提出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与文化支撑的现实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职业教育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时值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交汇期,如何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培养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命题。基于改革语境深化改革不仅是职教本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相关客体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本体发展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经过奠基式发展与规模化发展之后,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印发标志着职业教育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发展质量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要实现由职教大国向职教强国迈进,需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在客体发展需要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发展目标与前进方向,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以人才为主的劳动力资源,只有满足乡村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乡村产业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乡村振兴才能有所作为。当前国家层面围绕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项顶层机制虽还未完善,但是在地方发展中已初见端倪。2020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了《陕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首次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以主题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性探索。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高光时刻,全面實施乡村振兴是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重要起点。新时期,如何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并以此为动能,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位职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的价值

(一)激活乡村经济,开辟专业用武之地

教育服务社会最直观的表现便是通过人才塑造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乡村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价值体现在:第一阶段,对乡村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带动作用。职业教育改革强调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增强乡村社会生产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使乡村人力资源嵌入乡村产业之中,从而实现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第二阶段,在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得到深化,乡村产业经济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接纳能力大幅提升,进而为职业教育的涉农专业开设与乡村职业人才培养提供用武之地,乡村产业振兴助力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两个阶段循环往复,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产业,乡村经济反哺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办学模式改革,优化涉农专业结构,既服务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力资源需要,使农业生产链中劳动力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又实现了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接纳职业教育人才,巩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

(二)开发人力资源,突破人才瓶颈问题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关键是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开发人力资源。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对口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化技能人才,激励部分高职学生回归乡村,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保障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以现代化的职业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区域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突破乡村建设的人才瓶颈问题。职业教育在乡村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将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结合在一起,实现职业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紧密契合,普遍性地开发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再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使职业人才向乡村地区回流,进而成为乡村技能与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专业化、职业化与理念化的体系框架,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职业知识与岗位技术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优化现有乡村技能型人才结构,重塑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有效突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桎梏,破除乡村振兴人才瓶颈问题,推动乡村经济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

(三)发展乡风文明,适应农民精神需求

职业教育具有低门槛、全民性与职业性的一般特征,在改造全民思想、塑造积极职业精神风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农村地区便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传承并提升农耕文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乡风结合起来,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这一战略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职业教育通过深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营造乡村地区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城市生产要素配置向四周辐射转移,实现精神文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个体知识境界与文化层次的促进作用,不管受教育者毕业后最终进入城市还是乡村,都会成为个体精神文明的展现内容,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精神面貌。当然,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引下,那些进入乡村地区就业的技能型人才,其精神文化面貌还将影响当地居民,改变当地精神文化落后的现状,带动乡村精神文化的进步,适应新时期农民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塑造需要。

(四)黏合乡村振兴,实现多重使命归化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尤其是加强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改革,培养引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人才,是黏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策略,以实现职业教育多重使命的价值担当。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使命担当。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时代,只有基础稳固,才能在竞争中减少后顾之忧。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下,职业院校通过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以适应农业机械化与数字化的发展需求,架起现代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应用的桥梁,推进乡村产业由增产型向提质型过渡,进而承载起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使命。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使命担当。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无论是人才素质还是产业结构,城乡均呈现出层次分明、差异较大的特点。通过加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加大对乡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有助于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进而成为拉近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使命担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成为农业转型的重要风口,智慧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崛起,需要一定基数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作为保障,职业教育改革立足于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大力完善配套制度体系与推动职教标准创新,培养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适应了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诉求,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的现实障碍

(一)职业教育服务理念之困:供需方向错位

职业教育办学要以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对接信息时代的科技走向与人力资源市场方向,缓解经济社会发展衍变中的人才供需矛盾。但是,在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本体发展与外部衔接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观念障碍和思维错位。职业教育领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乡村振兴是农业类院校的事。我国职业教育现存的体制格局,大多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产物。无论是学校的建制、人才培养方案,还是课程的设置,大多是依据产业集群来设置的。目前,大部分综合类职业院校开办涉农专业的较少,即使存在也处于边缘地位。异化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虽然迎合了市场招生的需要,但却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对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渐行渐远,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劳动力市场农业技能人才供需错位,影响了职业教育对乡村发展的技能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使命的发挥,难以有效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要素供需的平衡。而且,随着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职业教育最终被冠以“生存教育”“低级教育”的标签,游走在教育体系的边缘,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必将大打折扣。

(二)职业教育人才塑造之困:理实结合松散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要求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办学准则,综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受办学经费以及教育水平的影响,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以基础性专业理论填充为主导,整体实训强度和实训课程比例较低,偏离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导致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能力减弱,难以满足乡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方面,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目标来看,对各类人才教育在专业结构、职业水平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而由于“离农化”与应试化教育现象的存在,职业教育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实践型“三农”工作队伍的培育要求;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生产并非传统农业形式下的单一种养活动,而是涉及加工、营销或农业服务,集体系化与综合化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活动。而当前职业教育在涉农人才的培养上缺少真正的务农实践,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与文化水平,忽略了专业实践与职业实训,使得职业教育无法从先前的“传统农民”培养过渡到“新业态”的多功能全能型人才培养上,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产业兴旺要求的人才层次化构建。

(三)职业教育文化支撑之困:城乡文化游离

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文化困境在于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文化相对分割的局面,依赖城市化进程的职业教育更偏重于“离农化”发展,尤其是生长于农村、就学于城市的“两栖”境地使得职业教育位于城乡文化边缘地带的困境。在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大环境下,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制度障碍、水平差异、就业环境改变,随之产生的人口转移教育又向城市倾斜,进而形成独特的教育文化游离差异。具体而言,农村人口在乡村接受义务教育后,职业教育成为他们进入城市的跳板,不同教育层次的“两栖”境地转换与城乡文化的差距,加重了职业人才“留城”的意愿,使得职业教育的接受者缺乏返乡就业或创業的文化归宿感。一方面,游离在城乡之间的职业技能人才,离开户籍地求学,奔着“跃农门”的思想接受了城市文化的熏陶与非农产业生产模式的洗涤,逐渐远离服务乡村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年怪圈”的现象之下,很难从专业教育上进行有效的乡村服务文化塑造。

(四)职业教育使命担当之困:校村联系脱节

职业教育是“职业”与“教育”的结合体,“职业”突出产业性特点,而“教育”则强调职业性特点,其使命是最大化地满足社会分工对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针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当前乡村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导致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关联性降低,校村合作松散与脱钩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乡村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加之职业院校多集中于城市腹地,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便将农村排除在合作之外,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学结合、实习实训也停留在城市范围内,产教融合依附于工业产业链中,无法深入乡村地区进行实践拓展。即便职业教育双创型人才的打造提倡乡村创业,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联系,但这也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的部分学生,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之间的合作依旧欠缺,对乡村经济体系的依附也十分薄弱。此外,职业教育在“为农”和“离农”上的博弈,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教育在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价值范式上摇摆不定的状况,即一方面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以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需要为方向,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培育;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促进学生在城市产业链中的实践,为提高就业率强调转移教育,推崇职业人才“离农化”,这种博弈矛盾阻断了校村合作的路径。

四、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转变思想,构建乡村振兴供需生态圈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全方位服务“三农”。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面临的理念困境与供需错位问题,需要职业院校转变思想,顺应新时代建设需求,提升服务意识,主动对接农村,构建乡村振兴的人才供需生态圈。一是从职业教育服务理念人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支撑,宣传新时期国家在乡村振兴与职教改革方面的决心,把握职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的培养,为服务乡村振兴树立精神标杆与必胜信念,并借机向乡村输送思想过硬的职业技能人才,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人才价值观的塑造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利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加强职业技能人才返乡建设的宣传,规避“轻农化”与“去农化”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激发学生树立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意愿。三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实践。围绕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应克服“畏难”情绪,加强相关涉农专业建设,提高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关注度,坚持特色办学,在稳定农村地区招生规模的同时,扩大面向贫困家庭招生,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二)知行合一,强化乡村振兴的技能人才链建设

职业教育改革着重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调育人过程的理实结合与知行合一。针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塑造困境,需要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来加强乡村振兴技能人才链的建设。首先,各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建设与乡村产业链的联系,切实根据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调整与优化,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加强与乡村企业的合作,共建涉农特色专业,构建实习实践的涉农平台,加大平台中农业知识的比例,培养专业结构、职业水平与实践能力出众的乡村技能型人才,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其次,立足区域乡村发展特色,加强职业教育涉农课程的教学配置,以“适农性”为基准开发相关课程,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无论是何种专业,都可穿插一定数量的涉农课程与涉农实践活动,通过涉农课程的点状嵌入,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可能。例如,针对职业院校的汽修专业开设农机检修课程、针对经贸专业开设农产品国际营销课程、针对财会专业设计农村财务管理课程等,并根据这些涉农课程安排针对性的实习实训,使知识学习情景化。最后,在人才培养上提高实践能力教学的比重,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大力实施和发展现代学徒制,不断深化拓展学校与乡村涉农企业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职业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并通过多元协同与培训支持来全方位打造学生的知行合一能力。

(三)铸魂职业文化,打造乡村振兴文化示范体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离农化”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村缺少足够的文化向心力所致,尤其是职业文化环境的缺失,导致农村人才在城乡文化的碰撞中游离。对此,为了提升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深度,需要通过铸魂职业文化打造一个适应乡村振兴的文化示范体。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中正视城乡文化存在的差异,合理展示城市化与乡村化的精神风貌,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正确认识,揭示心灵深处的文化依托与精神归属,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城乡文化属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城市或农村就业。在实施城乡文化宣讲教学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承担起建设现代乡村文明的职能,全面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其中,可以借机将部分被乡村文化吸引的职业技能人才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文化示范体建设的中坚力量,负责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传承乡村文明的幸福家园,一定程度上消解“离农化”与“青年怪圈”现象。另一方面,要发挥职业教育涉农专业“职业人”培育的价值功能,利用职业教育输入新的文化血液,以适应现代化与创新化的农业文化发展需要,如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强化諸如农村贫困亚文化的研究,使学生在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过程中找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真谛。同时,教师可以将乡村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设计具有特色乡土题材的课程模块,并以此为载体,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乡村文化,为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与文化气息奠定思想基础。

(四)加强校村合作,创新乡村振兴两元主导面

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持续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单纯地从策略的开展主体来看,推行的是学校与企业主导的主体面。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要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乡村产业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校村合作应运而生。一是加强乡村振兴两元主导面的建设。一方面,加强职业院校建设。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开设相关专业,立足市场主导强化乡村建设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提高乡村产业化发展的规模与数量。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产业体系,才具备实施校村合作的主体条件。乡村地区需要围绕本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建立农村产业体系,为开展校村合作提供产教融合与工学结合的孕育场地。二是强化职业教育校村合作。依托乡村现有的产业基础,校村合建集专业化与标准化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示范实训基地,真正地推动职业教育进入乡村。此外,职业院校还要积极与乡村企业达成技能人才共育机制,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将乡村企业农业生产链中的技术工艺引入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猜你喜欢

战略人才职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我爱的职业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五花八门的职业
毛遂自荐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