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一门四丁 各显神通
2021-08-19
1926年,美国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血液学家乔治迈诺特受到生理学家惠特尔文章的启发,尝试让恶性贫血患者吃牛肝以缓解症状,2个月过后,患者的贫血症状显著减轻。1948年,美国医学家瑞克斯从肝脏中分离出一种红色晶体,认为其是抗恶性贫血内因子。这种红色晶体被命名为氰钴胺,后合并于维生素B族中,排序为维生素B12。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B12主要从食物中获得,当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患有恶性贫血等疾病时,可采用维生素B12类药物进行治疗。
维生素B12类药物家族有4个成员,包括氰钴胺(维生素B12)、甲钴胺、腺苷钴胺和羟钴胺(后三者为维生素B12的活性辅酶形式)。这4种药物结构不同,区别在于其结构中与钴相连的X位分别为氰基、甲基、脱氧腺苷、羟基。
氰钴胺经口服或注射吸收后,一部分在肝脏储存,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甲钴胺、腺苷钴胺、羟钴胺。甲钴胺、腺苷钴胺和羟钴胺口服或注射后无需转化,可直接在人体内发挥作用。
归纳起来,维生素B12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依据症状可与叶酸联合使用)、营养不良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症、肝炎、肝硬化等,补充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所致的维生素B12缺乏。此外,由于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可能阻碍人体对正常摄入的维生素B12的吸收,因此,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也宜适量补充维生素B12。
腺苷钴胺可促进细胞生长繁殖,维持神经细胞髓鞘的完整性。相比于氰钴胺,甲钴胺更易进入神经细胞中,促进细胞内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使轴突再生,使神经突触传递功能和神经递质数量恢复正常。因此,甲钴胺和腺苷钴胺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面神经麻痹、青光眼性视野缺损、血液透析者神经病变、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痛、神经炎或神经损伤等。
羟钴胺可用于治疗维生素B12缺乏癥,也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羟钴胺可亲和氰离子,因此,体内的氰离子遇到羟钴胺后,可迅速取代羟钴胺分子中的羟基,形成无毒的氰钴胺,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同时伴有叶酸缺乏,在补充维生素B12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同时补充叶酸。用药期间,偶见过敏反应、皮疹、头痛、发热、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应及时治疗。
(摘自《中国医药报》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