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体验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2021-08-19XueJuanWangYue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8期
关键词:吴中参观者空间设计

■薛 娟,王 越 Xue Juan & Wang Yue

(1.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2.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推动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带动国家精神文明的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35年远景目标要建成文化强国。博物馆是以研究、收藏、传递、展示历史性文化为主要目标的永久性机构[1]。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虽全国已备案博物馆总数达5535家,但大部分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尚存在一些不足,如互动体验偏重技术应用而忽略文化内涵;参观形式局限线下、空间中无障碍设施设计考量不足;展板+展台式的 “静态展陈”传统模式仍占据大众审美主流。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数字媒体为主的技术应用,正迅速地颠覆传统展示设计的手法,智能化、互动体验式展示形式日益普及,参观者可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到展品以及展区的互动之中,从而达到信息获得最大化和主动化,深层次地解读展陈内容和文化内涵。因此,展示空间设计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是亟须研究的问题。

1 交互体验的基本内涵

何谓交互体验?交互体验由“交互”与“体验”两部分构成。广义上所谓“交互”主要是指信息源、信息传播媒介、信息接收体、展示空间环境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循环。狭义上“交互”主要是指“人机交互”。交互是要完成一个完整回合的交互行为,必须有动作和相应的反馈才能实现交互[2]。交互是发生在系统用户向参观者或其他人进行传输信息的过程时,在展示空间利用新媒体技术促使参观者之间进行了一种互动式的交流。

英文中experience作为名词,有经验、经历之意,作为动词是亲身参与、感受。博物馆展陈设计中主要是由人、展陈两个要素构成的,在此设计中的用户体验主要是由上述两个因素交互产生的,具备主观性、整体性和情景性的特点[3]。综上所述,交互体验是基于人机交互技术、新媒体技术之上,参观者可亲身参与并与之互动的一种,综合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运用设计思维和技术手段,参观者和正在展示的作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实现交互行为,加以完成一定量的交互任务,从而达到展示信息传递的目的[4]。

■图1 汉风美学新媒体艺术展

■图2 《唐宫夜宴》舞蹈

■图3 吴中博物馆

■图4“考古探吴中”展厅

2 交互体验在展示空间设计各环节中的应用

2.1 互动空间的组织结构

展示空间、展品空间和参观者空间与总体空间格局联系紧密,空间中的组织结构不断变化从而呈现出空间位移的效果。渐进式叙事结构空间是在主题空间语境下将展示内容的结构或逻辑关系逐步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的,每个展区都是相互联系,并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在于展示空间产生层次变化,各展区之间具有联系性、整体性,更准确地突出展示主题,使得空间更具有张力,以此强化空间的体验感。

2.2 互动式空间流线设计

互动式空间流线设计是围绕展示主题和展示内容的人的轨迹的动线设计,参观者在观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是通过有计划地营造一种不断交流与互动的体验过程来实现。考虑到参观者在观展过程中的动态模式,以节奏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调动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获得的观展信息变成理性的认知。其优势在于提升信息的有效性、情感的持续性,参观者能充分感受到展示内容所传达的价值。

■图5 “吴颂”展厅

■图6 “吴风”展厅

2.3 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

在视觉和空间环境中,造型和光影作为展示空间中的构成要素对于空间氛围营造起着重要作用。空间环境塑造上明暗、光影对比的展示效果,唤醒参与者某些特定的记忆与认知,从而形成对展示内容的概括。上海科技馆展示空间中对于空间中光影的运用十分独特,通过光影对于空间的引导来调节自然光照的帷幔,浅浮雕上的装饰与光融合一体给参与者无法比拟的视觉享受。

2.3.2 装饰元素的烘托

展示空间的装饰元素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一般指的是所有与主题相契合并借助于抽象或具象的展品元素,内容一般是合乎情理的抽象,或者是通过具体的展陈装置来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重复构成,与主题相契合的象征形体[5]。装饰元素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不仅渲染了空间氛围,更为展览增添了趣味性。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千年佛光展区中布满了四万二千盏七彩的LED灯,通过镜子投射出八万四千盏灯,象征八万四千舍利,寓意着大报恩寺历史上曾出现七次舍利佛光。参观者可在如此壮观的装置中感受到佛学与现代感的完美融合。

2.3.3 场景体验设计

场景体验设计通过艺术或多媒体技术的方法仿制一种假设空间。真实模拟场景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复原出真实的场景,包括展品及其原本所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虚拟场景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一种模拟场景,是一种包含了多个源信息的具有交互式特点的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可以提高用户的沉浸式体验[6]。汉风美学新媒体艺术展(图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传统文化中元素的重新创作,提取汉文化中的瓦当、漆器、丝路、汉隶等代表元素与现代沉浸式展览相结合。其运用数字技术,将观众的行为活动转变成信息,然后传送给展品,展品在收到信息后,对此信息进行相应的反馈,进而提高参与者的融入感,使得参与者能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7]。引导参观者透过装置、光影、空间等多维度感官体验,与参观者一起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运用消除了展示空间的限制、吸引了受众的参与并能够更加有效地展示内容[8]。

2.3.4 新媒体技术的创新

新媒体技术是新兴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传播方式。数字媒体具有交互性、非线性、时空延展性和多维度性[9]。2021年河南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唐宫夜宴》(图2)节目“出圈”了,节目的独特之处是运用了5G+AR的技术,将虚拟的博物馆场景与现实歌舞舞台相结合,演出效果惟妙惟肖。科学技术的进步,非物质化在展示空间中的趋势逐渐增强,互动展示空间设计的主流方式是物质手段与非物质技术的融合[10]。节目中一群可爱的“唐朝小胖妞”走出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传世名画,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山水为背景,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国宝文物之间,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展览展示应注重文化属性的传播,多媒体技术是互动体验的物质载体,不能过于偏重技术而忽略文化内涵,《唐宫夜宴》节目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巧妙结合在一起,给予观众强烈的文化自信,民族的骄傲感和认同,同时让博物馆中“橱窗中的静态历史”走向“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活态历史”。

2014年1 月~2017年7月共31例患者(65个椎体)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男19例,女12例;年龄38~80岁,平均(66.52±7.92)岁。原发部位:乳腺癌7例(22.58%),肺癌6例(19.35%),前列腺癌5例(16.12%),胃癌4例(12.90%),甲状腺癌3例(9.68%),直肠癌3例(9.68%),肝癌2例(6.45%),原发部位不明确1例(3.23%)。65个椎体中,胸椎 36个(55.38%),腰椎 29个(44.62%)。

2.3.5 无障碍设施设计

国内展示空间中无障碍设施设计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室内无障碍设施设计主要包括物质设施及信息互动的无障碍,具体包括辅助通行类、标志类和专用类三大类[11]。如针对行动不便人群设置的快速通道、无障碍电梯以及无障碍卫生间,针对视觉障碍人群设计无障碍导视系统、盲文版导览手册,针对听障人群在官方网站增加手语导览功能、无障碍感官地图以及手语志愿者。针对不同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计可以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空间中,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互动体验模式。

传统展示空间设计存在传达信息局限、缺乏互动性、展陈方式枯燥、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现代交互式展示设计则打破传统博物馆展示中只注重展品的设计方式 ,将设计对象转为 “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参观者提供一个真正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展览空间[12]。展示设计经历了以物品陈列为中心、以信息传达为中心、以人的体验为中心的展示发展阶段,并逐渐地呈现出交互性的特征。交互体验已逐渐成为博物馆展示空间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必然趋势,下文以吴中博物馆为例分析互动体验理念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创新体现[13]。

■图7 “吴雅”展厅

■图8 触摸查询系统

3 互动体验理念在吴中博物馆中的创新体现

3.1 吴中博物馆概况分析

两千多年前伍子胥建苏州城,苏州为早期吴文化中心,据目前考古挖掘可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三山岛、草鞋山等文化遗存是最为久远的太湖流域文明代表。吴中博物馆是苏州第一座全面展示“吴文化”的地方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澹台街9号,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靠步行街区、西临规划城市干道、北靠澹台湖景区,占地面积8500.7平方米,建筑面积18652.03平方米(图3)。博物馆共四层,一层是临时展厅,二层是常设展厅,常设展厅为“考古探吴中”“风雅颂吴中”两部分,“风雅颂吴中”又包括“吴风”“吴雅”“吴颂”三个平行展览[14]。吴中博物馆的外建筑设计运用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结合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建立起博物馆建筑与澹台湖景区良好的对话关系,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15]。

■图9 “大邦之争”展区

■图10 弧幕影院

■图11 “吴颂”展厅

3.2 吴中博物馆中的创新设计

3.2.1 空间组织结构

吴中博物馆将苏式文化元素融入展陈空间,“考古探吴中”“风雅颂吴中”结合了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地探究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吴文化的起源和勃兴以及吴地的风物特产以及文化传承[16]。整体空间组织结构从主题、内容、展品的维度出发,结合参观者的体验和需求,建立以文物展品为源点的信息传播链,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段组织空间逻辑,全面提升展陈面貌。参观者在观展过程中感受由未知到已知再到理性认知的整个体验过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吴地文化的魅力。

3.2.2 空间的动线设计

吴中博物馆中互动式动线设计贯穿整个展示空间,根据展陈内容逻辑思路,合理设置了单线和多线的组织方式。“考古探吴中”展厅(图4),迎面是以遗址沙盘组成核心展示区,结合互动物理装置和触摸屏,观展者可深层次体验考古的乐趣。吴颂展厅(图5),左侧以苏式景观小品烘托展陈氛围,并设置互动展示墙,参观者可深入理解吴侬软语的独特魅力。空间中参观动线流畅,避免了回流与交叉,充分考虑展览活动中的批处理与流处理方式,真正满足现代化展览所需。

3.2.3 空间氛围的营造

吴中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灯光照明设计打破平铺直叙的展示方式,模拟自然光结合参观流线的造景节点,营造舒适的展厅光环境。“吴风”展厅(图6),迎面主形象墙的软膜丝印书法字体配以精美印章,同时结合地面山水造型,光影柔和而不突兀,呈现出江南文化独有的诗意境界。“吴雅”展厅(图7)中运用圆形的漏窗照映出古代江南女子的剪影并将一面铜镜文物放置其中,此场景设计既可以作为空间中的隔断又可以作为空间中的艺术装置,营造出古朴素雅、恬淡宁静的展陈氛围。

3.2.4 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

触摸查询系统,“考古探吴中”展区中的三山岛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石器辅以图解、微缩模型以及触摸式查询系统,结合液晶、等离子显示器的功能,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不同石器的作用,针对儿童的无障碍观展需求,将展台设置在90公分的视线范围之内(图8)。

沙盘投影,“吴国春秋”展区中,将木渎春秋古城以沙盘投影和模型结合,深度展示吴国的都邑全貌与城市考古的相关知识,展厅尽头为城市考古互动展区,借助航拍无人机、专业测绘仪器等先进工具,可体验现代城市考古的方法与科技应用,展陈方式生动形象。

多媒体墙面投影加声控,“大邦之争”展区(图9)的顶部排布阵列式的3000根箭矢的艺术装置,采用3D技术加做旧工艺,参观者可通过多媒体投影动画以及声效的互动,深度了解春秋战国大背景下,吴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历史事件,同时对比楚越两国同时期的青铜器、兵器等,了解当时历史的演变。

弧幕影院,270°弧幕影院打造沉浸式体验,从视觉和听觉上呈现出苏州四季风光交相变换,流光溢彩的生活,在绚烂的光影中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规整散落的懒人沙发为参观者参观浏览疲惫时提供短暂休憩的场所(图10)。

声控装置,“吴颂”展厅(图11)以书籍、音视频资料为背景,模块化的组织空间与吴音吴语、先贤作品等展示内容相结合,结合声控装置A-line ELI系列无源超低音音响、FAP天花扬声器、SM系列全天候音箱和MPA系列功放。在特定地方便可聆听纯正的吴语以及苏州评弹,从而形成可听、可看、可学的交流活动空间,营造出自然舒适、灵活自由的参观氛围。

吴中博物馆展示空间运用“博物馆+技术”的多媒体技术交互形态,给观众提供可看、可听、可触摸的展览,让“小而美”的空间,延伸出无限广阔的“大江南”。

4 结语

博物馆是公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及感知世界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善展示空间的设计形式,本文从多角度出发探索交互体验展示空间设计的具体方法与路径,结合吴中博物馆展示空间论述了空间组织结构、互动式空间流线设计、氛围营造、多媒体技术等多元化展示策略的应用,提升公众在展示空间中的体验感,增加对吴地文化内容的领悟与认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博物馆避免“千馆一面”的建设,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而是突出展示内容的特色。

未来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要基于交互体验式的审美本质和规律,做到从“本能设计”到“行为设计”,从“行为设计”到“反思设计”的完善与提升。可利用好现代化网络平台讲述文物故事,打破宣传、展示博物馆藏品的时空和地域界限,从而探索展示空间与新型文化体验与传播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吴中参观者空间设计
最美的蝌蚪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